例谈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器材探究
2020-09-10白孝忠
摘要:实验器材的探究内嵌于整个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与教学的各个环节相互融合。当前物理教学中,存在对实验器材探究不够重视的现象。对此,应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器材进行突破,突出对其选用原因、构造过程或设计原理的探究。以斜面、滑动变阻器、压强计为例,分别加以说明。
关键词:实验器材 选用原因 构造过程 设计原理
实验器材的探究内嵌于整个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与教学的各个环节相互融合。日常的物理实验教学中,经常可见“直接呈现实验器材—介绍操作方法—学生实验探究”的“高效”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看起来很流畅,但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作用、构造、原理和操作方法难以产生深刻的认识,也就限制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对此,笔者认为,应延缓重要实验器材的出场时间,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突出对其选用原因、构造过程或设计原理的探究。下面,以斜面、滑动变阻器、压强计为例,分别加以说明。
一、探究实验器材的选用原因
对于“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提供的器材是斜面、木板、玻璃板、棉布和小车。小车从斜面的相同高度处滑下,到达水平面时速度相同。其中,斜面的作用显而易见,用其来探究似乎理所当然。但如果不给定器材,而让学生根据探究目标自主确定器材呢?我们可以这样展开教学——
师根据研究目标,需要选择哪些器材?
生产生不同阻力需要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可以选择的器材有玻璃板、木板、棉布、毛巾等。
师运动的物体呢?
生选择小车。小车与接触面摩擦力小,运动距离较远,便于观察比较。
师请说说实验的大致思路。
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让小车以相同速度在不同水平面上运动,比较小车运动的路程。
师怎么保证小车的初始速度相等?
(学生思考。)
生直接用手推,每次用相同大小的力。
生將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和小车接触,每次将弹簧压缩相同的距离。
……
学生从探究目标出发,自主选择器材,生成了原生态问题:直接推,很难控制手的推力相同;用弹簧,固定和操作都比较麻烦。学生意识到,看似简单的问题实现起来却有很多困难。此时,让学生拿出抽屉里的斜面,与自己提出的方案比较可行性和简易性,深刻体会到斜面的巧妙作用。
二、探究器材的构造过程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中有专门的“学习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探究活动。传统教学一般是先出示滑动变阻器,然后介绍结构和接法,强调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这使得学生缺少对这一实验器材“为什么有这些部件”“这些部件的作用是什么”的深度思考与探究。对此,可“拆解”滑动变阻器,这样展开教学——
师我们学习了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展示铅笔芯)要改变铅笔芯接入电路的电阻大小,改变哪个因素比较方便?
生长度。
师现在就用这种方法改变电阻,以改变通过灯泡的电流,进而调节灯泡亮度。
(教师提供器材:干电池两节、小灯泡、开关、电流表、铅笔芯、导线若干、带鳄鱼夹的导线两根。学生实验。)
师用铅笔芯改变电阻能在电路中推广使用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铅笔芯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折断。
师怎么改进?从稳定可靠和使用方便两个方面考虑。
生用金属丝代替铅笔芯,如铜丝。
(教师提供一小段铜丝,学生实验时发现问题:改变长度时,灯泡亮度基本不变。)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生铜丝的电阻(率)太小了,长度变化不能明显改变其电阻,需要电阻(率)比较大的材料。
师镍铬合金线就是这样一种材料。
(教师提供一小段镍铬合金线,学生继续实验。)
生灯泡明暗变化不明显。
师原因是什么?
生可能是电阻变化区间太小。
师怎样使灯泡亮度变化更显著?
生增加线的长度。
(教师提供2米左右的镍铬合金线,学生实验后发现:电阻丝过长,易缠绕在一起,且对实验操作干扰大,使用非常麻烦;如果需要更大变化范围的电阻,电阻丝将更长,改变电阻极不方便,且携带不便。)
师怎样改进?
生可将镍铬合金线绕在一段塑料管上。
(学生继续实验,灯泡亮度变化还是不明显。)
师大家注意看一下绕线,每匝镍铬合金线是彼此接通的,所以电流并不是沿电阻丝螺旋式导通,而是横向导通,相当于接入阻值较小的金属圆筒。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生每匝镍铬合金线之间要彼此绝缘。
(教师提供表面涂有绝缘漆的镍铬合金线,学生制作“滑动变阻器”。教师引导学生在线圈中部刮出一条便于接通的通道,滑动变阻器核心部件就构造出来了。)
电阻丝是滑动变阻器的核心。从铅笔芯容易折断,到铜丝电阻率太小,再到镍铬合金线太长不方便,层层深入,学生经历了滑动变阻器从萌芽到雏形,再臻于完善,最后整体构造出来的过程。这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思维路径很相似,能使学生在形成对滑动变阻器深刻认识的同时,发展科学思维。
三、探究实验器材的设计原理
“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实验的核心器材是压强计。掌握压强计的操作方法并不难,这些程序性知识难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而通过对压强计设计原理的自主探究,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压强计的模型,提升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可以这样展开教学——
(教师提供器材:底部或侧壁粘了橡胶薄膜的矿泉水瓶、空的保鲜袋、封闭且有水的保鲜袋、装水的圆柱体容器。学生利用这些器材,寻找液体产生压强的证据。图1、图2为部分学生找到的证据。)
师(展示图1中的器材)能用这个工具探究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
生深度变化时,橡胶薄膜凹凸程度的变化不容易观察到;而深度相同时,改变橡胶薄膜的方向比较困难。
师优化后要达到什么目标?
生橡胶薄膜能大角度转动,橡胶薄膜形变能放大。
生为使橡胶薄膜在水中灵活转动,装有橡胶薄膜装置的体积要尽量小一些。
……
(教师展示压强计的一部分,如图3,演示可转动的橡胶薄膜;然后,借助实物投影讲解,当橡胶薄膜压向液体时,小金属盒里的空气通过小孔和橡皮管排出;接着,出示压强计的U形管,如图4,将吹灰球接上左端橡皮管,轻轻一捏,液面高度差变得很大。)
师有什么放大橡胶薄膜形变的办法吗?
生将U形管的橡皮管套在小金属盒的排气孔上。
(学生实验。)
师这里运用了组合法,它是创新的一种重要方法。看来,创新也是有“套路”可循的。另外,将橡胶薄膜的形变转换成U形管的高度差,体现了转换法的思想。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思想。
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反映液体的压强大小。通过液体产生压强的体验活动,学生获得了“用橡皮薄膜形变程度反映压强大小”这一经验。将矿泉水瓶插入水中,不同深度时,难以直观比较形变程度;相同深度时,很难灵活改变橡皮薄膜方向。这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发明一种适宜的探究工具的需求。这种工具既能在水中自由转动,又能清楚地反映橡皮薄膜的形变程度。学生的创造因子被激活。这一探究任务颇具挑战性,需要教师适当地指导,尤其在学生缺乏创造方法时,更需要教师铺设台阶,避免学生产生畏難情绪。如果时间充裕,学生又具有较高的物理素养,则可以完全放开,让他们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压强计,并利用其进行深入探究。
综上可见,强调实验器材探究的教学,彰显了实验教学的价值,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实验器材都要采用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器材进行突破。同时,对实验器材的探究是一个“慢教学”的过程,要规划好教学时间,使其真正地为物理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白孝忠.初中物理课堂活动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基于促进“深度学习”视角说明[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