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程派名剧《碧玉簪》赏析
2020-09-10王希宝
京剧《碧玉簪》是程砚秋大师早期的代表作,在文本、主题、艺术创新等方面具有很高价值。本文重点以『梳妆』『洞房』和『病房』三场戏的核心唱段来导赏这部经典作品,旨在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呼唤人们高度关注经典剧目的传承。
剧情及创作背景
京剧《碧玉簪》说的是明代礼部尚书张瑞华有女玉贞,许配给了同乡赵启贤。玉贞表兄陆少庄因求婚于她先被拒,买通了媒婆,于婚前托词骗得玉贞的碧玉簪,并伪造了一封情书,乘玉贞新婚之夜暗地放于洞房中。赵启贤果然中计,疑心玉贞不贞,怒而离开洞房,日后时加辱骂,玉贞忧郁成疾。玉贞归宁,丫鬟小蕙把情形告知张母,正值张瑞华返家,亲去赵府质问,乃真相大白,陆畏罪而死,启贤向玉贞悔过赔礼,夫妻重归于好。
该戏由金仲荪后续编剧(罗瘿公未及完成即病逝),是程砚秋从浙江地方戏婺剧《三盖衣》吸收过来的一个新编剧目,也是他独立创腔排演的第一出新戏,1924年12月14日首演于北京三庆戏园。编演此戏,有个小插曲。程砚秋此前每排一出新戏必到“通天教主”王瑶卿那里求教。此番王瑶卿看了本子,认为该戏乃地方小戏,难登大雅之堂,应该到天桥剧场演出,不屑一顾,拒绝了程。程下定决心一定要排出该戏,在罗瘿公病逝后,很多人都准备看程笑话,但他在没有获得王瑶卿帮助的情况下,通过刻苦钻研,自导自演了《碧玉簪》,而且大获成功,令人刮目相看。
《碧玉簪》的价值
从文本方面来说,这部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剧本结构完整,故事情节连贯,戏剧矛盾突出,人物性格迥异。罗瘿公为晚清著名文人,是康有为弟子,金仲荪也是晚清著名的诗人、剧作家,他们的古典文学功底都非常深厚,编写的唱词考究,字句严谨,寓意深刻,经常使用意象,引用典故,运用多种修辞手段以强化表达效果。
从主题方面来说,这是一本家庭伦理剧,折射着人的道德观和世界观。女主人公张玉贞因为一个碧玉簪被误会,蒙受了洞房之夜的委屈和羞辱,但她依然坚持给丈夫三盖衣,免得他受冻伤身。说明了张玉贞具有忍辱负重、贤惠善良的优秀品质,也反映出中华传统女性的包容、友爱美德,宁愿自己受苦也要把爱奉献给他人。和谐社会的构建源于每个家庭的和睦,家庭和睦源自家庭成员间的包容与付出。这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依然正面。
从艺术创新方面来说,京剧《碧玉簪》是程砚秋独立编演的第一出新戏。创新的亮点有二:一是京剧不以老大自居,虚心向地方戏学习,移植地方戏;一是唱腔设计在当年属于创新,现在看来依然很精彩,程派唱腔有了很多突破。众所周知,程派唱腔以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艺术特征闻名于世,通过唱情展現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性格,抒发人物的情感。
在该剧中,程砚秋在三个重点场次,即“梳妆”“洞房”和“病房”分别设计了【西皮摇板、西皮慢板】【南梆子】(大、小各一)和【二黄慢板】三种板式,无论“梳妆”的俏皮、娇羞,“洞房”的迟疑和三次盖衣的矛盾心理,还是“病房”的委屈和抑郁,程先生都把程腔运用到了极致,现逐一分析。
唱腔赏析
京剧《碧玉簪》第五场“梳妆”有张玉贞唱的一段【西皮摇板】:“晓莺啼月画楼前,绣被余温尚恋眠;春睡才回人意倦,梳妆待下水晶帘。”这四句唱曲调欢快、明朗。【西皮摇板】虽是自由节拍,却有一定的节奏感在里面。“尚恋眠”节奏稍快,“人意倦”节奏渐慢,突出了张玉贞的慵懒、倦意,对青春的依依不舍,唱出了少女的慵懒自恋及怀春的心理。
这四句里面用了很多意象,如水晶帘,明指能够折射出阳光的透明的窗帘;百叶窗,这里意指的是张玉贞所戴头饰,即京剧“点翠”,是由翠鸟羽毛制成的,剔透玲珑,精致透明,熠熠生辉,烁烁发光。水晶喻指少女的纯真,似水晶一样明亮,是一种意象表述,与张玉贞的点翠头面相互对应。“晓莺啼月”中的“晓莺”,指夜莺美妙的歌声,借鉴了“间关莺语花底滑”的典故,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似夜莺叫;“啼月”出自“月落乌啼”典故,指乌鸦叫,但这里的乌鸦意象不是指荒凉、凄惨,而是“喜鸟”。那么“晓莺啼月”的意象显然指的是“报喜鸟”来了,因为后面丫鬟小蕙的念白已经给出了答案,“忙将好消息,禀报小姐知,恭喜小姐,贺喜小姐”,即原来张玉贞父亲把女儿许配给了文雅书生赵家公子赵启贤。
这四句摇板,为后面的“梳妆”做了铺垫,张玉贞心情大好,慵懒对镜,怀春、思春,期盼爱情的到来;也为后面的“洞房”受屈辱和冷落埋下了伏笔,与最后“病房”的“无端巧计”形成鲜明对比,一喜一悲。
“对菱花暗地里芳心自转,听她言不由我喜上眉间。果然是成佳偶两心欢恋,也算得人世间美满姻缘。”这四句【西皮慢板】,主要表现了张玉贞陶醉在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之中,整个曲调欢快、流畅,主人公边梳妆照镜边唱。
全段有三个大腔,第一句“暗地(呀)里”,中间加了一个语气词“呀”,反映了张玉贞怦然心动的少女内心活动,表现出张玉贞的欣喜之情和少女的羞涩,“芳心自转”的拖腔,藕断丝连,最后落在6上;第二句“喜上眉间”的拖腔,延长了3,在下一小节线的头眼有个明气口,到末眼加了一个小装饰音5,最后缓缓落在1上,低回婉转的程味儿很浓,表现出张玉贞极力控制着自己内心的喜悦,含蓄内敛的人物性格很明显;第三句开口既是高唱,与第二句形成鲜明对比,力度很大,“两心欢恋”的“恋”是全段的重点,用了一个长达14拍的长拖腔,一波三折,表达张玉贞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第四句开口依然是高唱,最后“美满姻缘”以平腔渐渐收尾,落到6,这段“梳妆”很好地表现了少女怀春的喜悦之情。
【南梆子】传统老戏一般只用一个,而程砚秋在“洞房”一折用了两个,大小各一,形成一个小型唱段,这在当时是很大突破。前四句速度稍慢,用了三个排比句式“莫不是”,句尾不用大腔,唱段简洁干脆,表现了张玉贞的疑惑。
第二段【南梆子】速度加快,在“我不免取衣衫与他盖定”,用了一个长拖腔。这个长拖腔反复出现半音7,用6作装饰音,最后稳定到2/4拍节奏上。通过节奏、节拍的变化,来表现张玉贞的犹豫和迟疑,想给丈夫盖衣,又怕惊醒他,遭到他的辱骂。可是夜深人静,秋风起,寒风阵阵,又怕他受冻感冒,最后终于鼓起勇气,给他盖上衣服。这个拖腔准确地表现了张玉贞的踌躇和矛盾心理。这两段唱腔表现出张玉贞对丈夫赵启贤的包容、容忍以及深深的爱,刻画出她忍辱负重和贤惠、温顺的性格,突出了该剧“三盖衣”这一主题。
第十六场“病房”有一段【二黄慢板】:“无端巧计将人陷,薄命自伤怨红颜。独处闺房愁无限,落得孤身病恹恹。今生苦被郎轻践,满腹冤屈向谁言?一心早想寻短见,又怕丑名误流传。”整段唱腔八句,七字句,按照四三七排列,共五十六个字,字少腔多,属于典型的程派【二黄慢板】。唱腔音乐抒情性很强,节奏舒缓,曲调委婉、哀怨,表现了张玉贞因为误会受到丈夫的欺辱而产生的痛苦、抑郁的思想感情,也是程派代表剧目中的经典唱腔之一。
该段有三个大腔,即一、二、七句最末一个字“陷”“颜”和“见”。这三个大腔构成了这段名唱的主要框架,符合程砚秋“一句一唱一人物”的唱腔创作法则,倚字设腔,以字行腔。如“陷”字拖腔长,多达13拍,程先生巧妙运用了吞吐收放的演唱技巧。第二句的“颜”,开口即是程派特有的半音7,悲伤气氛马上渲染出来,在第三小节线和第四小节线的末眼,分别突出半音4的旋律。我们知道7和4是程派的主干音,也是程派旋律最显著的特点,在幽咽婉转的半音4中,以5结束第二句。
第七句的“见”,同样运用了拖腔,不过是以6开始,在第三小节线的末眼i7ii,音色略微突起,然后繼续下沉,等到结尾以人们熟悉的6---结束,很好地表达了张玉贞想以死抗争证明自己清白的决心。另外第六句的“向谁言”,程砚秋吸收了老生《文昭关》的唱腔旋律,说明程先生很善于吸收别的行当的唱腔精华,具有创新意识,不拘泥于京剧青衣的传统唱法。
虽然程派的【二黄慢板】很多,但这段不同于其他,从唱词文字来看,叙述居多,把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交代得很清楚;从音乐唱腔来看,抒情性更强烈,突出表现的是张玉贞委屈郁闷的心情。
京剧《碧玉簪》自1924年程砚秋编演以来,几代程派传人都演过该剧,从第二代的新艳秋、王吟秋、李世济到年轻一代的迟小秋、刘桂娟均擅演此戏。由于该剧唱腔设计新颖动听,逐渐成为早期的程派代表作,至今仍在上演,不过结尾有几种不同演法。程早年以大团圆结尾,赵启贤收小蕙为二房;1954年在北京大众剧场演出时,则为赵母收小蕙为义女,夫妻和好。
王吟秋当年加了一段【西皮流水】:“玉贞生来非下贱,父母许配赵启贤,奸人巧计将奴陷,书信内藏碧玉簪,狠心的郎君见识浅,皂白不分难鸣冤。如今水落石出现,母亲啊,我岂能忍辱偷生活在人间。”由石天执笔,这段唱腔俏皮、酣畅淋漓,有解气的味道,很好地烘托了团圆前的高潮气氛,后来迟小秋依然按照这个版本来演出。孙劲梅演法略有不同,吸收了越剧《碧玉簪》的“送凤冠”,当然也是以大团圆结尾,只是路径不同罢了。由此可见,一个经典剧目的传承,需要几代传人的共同努力,发扬光大,其实也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
王希宝,辽宁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本文图片由李金鹏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