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秘色瓷到底“秘”在何处

2020-09-10兰丹凤

中华瑰宝 2020年9期
关键词:法门寺钱氏越窑

兰丹凤

秘色瓷是什么瓷器?它为何取名如此?它又是否真如其名那样神秘?

千百年来,秘色瓷一直是个神秘的存在。之所以说它神秘,是因为一直以来,人们只在史料中读过相关记载,在传世文物中却未曾得见真物。

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瓷》中说“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秘色”一词的最早出处,“千峰翠色”也成为秘色瓷的经典修饰词。但秘色瓷到底是个什么样,无人得知。

宋人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意思是说,秘色瓷曾是五代时钱氏吴越国的皇室御用贡品,故得名“秘色”。

清人也曾描述过秘色瓷,如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介绍“秘色瓷”时说:“秘色窑,青色近缥碧,与越窑同。”但蓝浦本人没有亲眼见过秘色瓷,他的形容完全是凭想象和前人所述而写。

千峰翠色?皇室御用?青色近缥碧?古人所描述的秘色瓷绝非等闲之物,说它是瓷器中的极品也毫不为过,这更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因此,在瓷器界,秘色瓷是个特殊的存在,似乎人人都听过它,但没人见过它。

因为宋人的记载,当代考古学家还曾专门在钱氏陵墓中找寻过秘色瓷,确实发现不少瓷器,但谁也无法确定那是不是秘色瓷。直到20世纪80年代,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14件越窑青瓷,困扰人们多年的秘色瓷谜团始才得以解开。

法门寺地宫发现秘色瓷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的法门寺始建于唐代,是我国佛教四大圣地之一。据说该寺供奉有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并曾因此受到李唐王朝的尊崇,盛极一时。

至当代,历经千载的法门寺建筑凋敝,佛塔毁坏,故人们有意重修。1987年,在该寺佛塔施工现场,施工队无意中在地面发现一个洞。那时的人们,谁也未曾料到,洞下隐藏着一个惊天的“世界”,并由此引出一次震惊全国的考古发现。

考古人员入洞探索,发现自己仿若置身于一座地下宫室。他们在地宫中发现了诸多唐代遗物,如瓷器、金银器、琉璃器、丝织品、佛经、佛像等,这些文物年代久远,制作精良,具有珍贵的艺术和考古价值。其中,14件唐代越窑青瓷的发现更是拨开了笼罩在秘色瓷上的千古疑云。

为何人们如此笃定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瓷器就是秘色瓷?是因为“地宫宝物帐碑文”明确将13件皇室供奉的瓷器记录为“瓷秘色”,故这些瓷器属秘色瓷确凿无疑。其中一件八棱(秘色瓷)净水瓶虽然没有出现在碑文上,但从釉质和制作方法判断,它与其他13件瓷器应属同窑秘色瓷。这件八棱净水瓶通高21.7厘米,瓶细长颈,上窄下宽,腹呈八瓣瓜棱形,通体青釉清亮,胎色浅灰而精致细密,代表着较高水平的冶瓷工艺。出土时,该瓶“瓶内装有佛教五彩宝珠29颗,口上置一颗大的水晶宝珠覆盖”,说明此瓶非普通供物,而是一件具有特殊用途的法器,故该瓶没有与其他瓷器放在一处。

除净水瓶外,法门寺地宫秘色瓷还包括瓷碗、瓷盘等,如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高9.4厘米,深7厘米,腹斜下收,素面无纹,式样别致大方,造型活泼,初看之下仿若玉碗。

此外,从外观上看,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4件瓷器,除两件釉色为青黄外,其余皆釉面青碧,青中泛白,质地晶莹润泽,如冰似玉,正如陆龟蒙诗中所称的那般“千峰翠色”。又经考古调查,这批瓷器均产自浙江慈溪上林湖窑,属越窑系。人们这才意识到,原来传说中的秘色瓷就是越窑青瓷,准确地说应指越窑青瓷中的精品。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越窑青瓷精品才能称为秘色瓷?换句话说,秘色瓷到底“秘”在何处?

不是每件越窑青瓷都叫秘色瓷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瓷器生产的分布特点一直是南青北白,即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则以白瓷著称,其中位于今浙江省(古稱越州)的越窑是青瓷的“大本营”,如慈溪、上虞、余姚、宁波等地窑场皆属越窑。自东汉始,越窑一系便开始烧造瓷器,于唐代时迎来其发展的巅峰,是当时国内青瓷的重要生产基地。然而,宋代时,越窑式微,其地位逐渐被龙泉窑(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市)所取代。

越窑生产的青瓷胎骨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在唐代时已颇负盛名,备受文人青睐。如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将越窑碗奉为最上等的茶具:“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唐代诗人顾况在《茶赋》中也说:“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又唐代诗人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云:“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与普通越窑青瓷比起来,秘色瓷胎色更细腻纯净,釉色以天青色为基本色调,釉面厚度只有0.2毫米,薄于其他普通的青瓷,且呈现出晶莹剔透的通透感和厚重感。说得通俗点,秘色瓷就是越窑青瓷中的“高档品”。宋人周辉没有说错,秘色瓷确实是皇室专供,一般庶民无缘使用。以此角度而言,秘色瓷确实很“秘”,因为只有少数人可见、可用。

秘色瓷还“秘”在其生产方法上。瓷器的最终成色取决于瓷土、釉色和温度。温度不同,瓷釉中的成分会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此,若要烧造出秘色瓷,对瓷土的筛选、釉色成分以及温度都必须严格把控。到底如何掌控,便是越窑的独家秘诀,不为外人所知也在情理之中。

并且,烧造秘色瓷还得单件装烧,即用匣钵装载瓷器(一个匣钵只能装一件瓷器),这能有效杜绝明火叠烧产生的缺陷,提高瓷器的质量。从这个程度上说,秘色瓷的“秘”不仅在于其制作方法的绝密,更在于其高昂的成本。

五代十国时,吴越国钱氏王朝下令越窑只能烧制供奉皇室的器物,产品被官府严格控制,几乎不流于民间,其釉料配方和烧制工艺更不外传。这个时期,越窑青瓷均被称为秘色瓷。这些秘色瓷进入钱氏皇宫,在钱氏王族成员死后,部分秘色瓷器又被随葬地下。

千百年后,当考古学家在钱氏墓中发现这些越窑青瓷时,因为没有确切的文字佐证和标准器作参考,人们一时难下定论。而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无疑为这一瓷器的鉴定提供了标准。以法门寺地宫秘色瓷为参考,人们很快便识别出钱氏墓葬中的秘色瓷。

自宋以后,随着越窑的衰落,秘色瓷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有关秘色瓷的历史也成为一段隐秘而又美好的记忆。1987年以前,后世之人对秘色瓷遐想万千,猜测万分,却依然不得要领,甚至相见而不相识。所幸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瓷器被力证是秘色瓷且质量上乘,保存完整,展现了越窑青瓷的最高水平。它们的发现填补了中国瓷器史上的一小段空白。

猜你喜欢

法门寺钱氏越窑
得金书铁券 思家训门风
得金书铁券 思家训门风
越窑青釉直颈瓶
钱氏家族迁徙考
游法门寺
万金散尽为越窑
再走法门寺
有关越窑的几个问题(上)
萃珍雅集(二)越窑瓷器偶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