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实践

2020-09-10何婷婷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97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高中历史教学新课标

何婷婷

【摘要】新课改要求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教学实践,本文以人教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为例,通过三个教学策略:一、确立“课魂”,浸润家国情怀;二、盘活史料,提升历史解释;三、梳通“时空”,建构时空观念。探讨如何优化史料教学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史料教学;高中历史教学;新课标

在新一轮的课改浪潮中,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是引领高中历史课堂变革的导向。而史料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如何通过优化原有的史料教学法来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本文就人教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的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看法,与同仁交流学习。

一、“课魂”引领,浸润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启迪中学历史教学要从学生的素养提升角度来设计我们的课堂教学,以素养立意转变过去的知识立意和能力立意。新课标强调“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基于此,笔者从家国情怀的视角确立主题。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领导阶级主力不一样,但都是爱国青年为了反帝反封建、救亡图存,承担救国救民的责任。笔者基于素养立意,通过史料爬梳将本课“课魂”确定为“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浸润家国情怀。

(一)“课魂”重构教学主线,落实素养立意

围绕“课魂”: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梳理零散知识点的内在历史逻辑,建构教学主线。五四运动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后,青年不同的信仰追求、救国之道,分化成不同的政党群体,用马克思主义探索救中国的青年组成中国共产党,从此作为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势力,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为了实现民族独立、救亡圖存,青年们殊途同归,进行合作,掀起国民革命。最终由于各自不同的选择,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分裂。虽然国共合作最终破裂,但是千千万万的青年依然前仆后继地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革命中。以“课魂”统领教材内容,架构有主题的历史网络,创设有情感体验的历史情境,确立有家国情怀的情愫基调。

(二)“课魂” 紧扣历史现实,渗透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强调:“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在本课导入环节,笔者借助社会热点知乎上的一个讨论:70、80、90、00后,哪个年代出生的人最爱国?并展示网友的评价。

设问:“真的是90、00后更爱国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接着笔者再演示三则材料:

材料一:2017年9月香港大学爱国青年采用表情包的方式抗对反击当时港独势力。

材料二:电视节目《我是演说家》里90后女大学生“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种花家。”的爱国演说。

材料三:《当国歌突然响起,00后的爱国方式让人感动》

最后设问:李志毓学者曾经说过:“青年是推动时代变迁的力量。”回首历史,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青年又是怎样救亡图存,让民族走向独立?成功导入新课。笔者将社会现实热点与历史教学内容联结起来,创设新情境引进“课魂”,引导学生怀着好奇心进入本课学习,并营造“青年推动历史发展使命感”的氛围。

在本课结束环节,笔者再次回归社会现实,展示新闻材料: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近代以来,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使家国情怀思想得到升华、凝练。

并设问“作为最爱国的00后,21世纪最有朝气的你们,你的梦想和责任是什么?你想活出怎样的青春?”衔接现实生活,激发学生思考:作为21世纪的青年要承担什么社会责任?要如何活出属于自己的青春,自己的“五四”。引导学生将历史所学与个人发展、国家前途发展相结合,涵养家国情怀,“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历史学科的人文素养培育功能,彰显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

二、“史料”盘活,提升历史解释

历史教学主要任务不是教授学生史实,而是让学生理解历史,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通过盘活运用史料,重建历史现场,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人物的行为,理解和辨析历史,思考和感悟历史,从而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人教版教材对于五四运动的部分角度比较单一,并不能让学生全面地认识历史,补充多角度史料,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多维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笔者采用两则不同视角的材料,来重现五四运动的概貌,并以梁漱溟具有争议性的观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辨,形成自己独有的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解释。

材料一: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校学生及代表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由《京报》主笔邵飘萍报告中国外交的失效情况,群情激愤。北大一位同学当场咬破中指,撕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全体学生更加激愤。第二天,五四运动爆发了。

短暂集会后,示威学生向使馆区进发,在烈日下晒了两个小时后,转而奔向位于赵家楼的曹汝霖家。学生一时找不到曹汝霖,于是放火焚烧曹宅。正在曹宅的驻日公使章宗祥惊慌出走,被学生打得头破血流。这时大批军警赶到,逮捕了32名学生。

——岳麓版教材必修一P65

材料二:“从道理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因此,他说:“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学生去遵判服罪。”

——选自梁漱溟《论学生事件》

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同意梁漱溟的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以4人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讨论,当学生思考辩论时,实际上已经开始思辨历史问题的过程,尝试组织运用历史史料,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第一则史料让学生置身于五四运动的时空当中,引导学生站在历史参与者的立场同情与理解历史,渗透宽容、尊重、敬畏的历史意识。第二则史料则尝试引导学生超越历史参与者的立场,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学会客观中立地思辨历史,构建历史解释,以史为鉴,理性爱国,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结合两则史料和问题引领,使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认知更清晰的基础上,尝试验证或否定梁漱溟说法进而提出新的历史解释,从而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辨析历史现象,用历史智慧的眼光应对社会的现实问题,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三、“時空”梳通,建构时空观念

“时空”是历史学科特性,是认识历史和解释历史的前提。时空观念强调:“任何历史事物都是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引导学生站在时空的高度下认识历史,建构时空观念,有助于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合理的论述。

(一)时间轴的贯通,构建整体的历史时空

新课标倡导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来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笔者借助四个时间轴贯穿本课课堂,将碎片化的时空要素进行整合,清晰地展现1911至1927年历史的发展脉络,厘清此历史时段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建构起宏大的历史时空。

课前预习部分,笔者设计了时空定位环节,让学生根据导学案提供的材料补充五四运动背景材料,绘制完成时间轴(1911至1919年)。从时空联系的视角启迪学生五四运动是在20世纪初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思想的多重影响下爆发的。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新抉择”的教学环节,笔者以时间为依据,空间为基础,梳理其诞生的背景原因。引导学生对相关时间、空间因素进行联系分析,厘清五四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共诞生间的关系,学会把单一的历史事件置于广阔的时空维度中考察分析,强化时空观念。

为突破“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新实践”教学环节,笔者采用短时段时间轴方式呈现1919至1927年中国政治历史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从时间的纵向流动中认识国民革命,培养学生跨越时空认识国民革命的历史定位。

在最后课堂小结部分回顾近代青年们救国救民的历程,笔者采用长时段时间轴贯穿至今天,超越教材的局部历史时空。架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让学生初步学会审视过去、分析现在、展现未来,意识到我们在传承历史,更在创造历史,培养学生为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奋斗的使命感。

通过四个时间轴,将悬隔的时空要素联系起来构筑起长时段的历史脉络,帮助学生重点梳理1911至1927的历史事件及其内在联系,进而作出合理的论述。并将历史延伸至今,将历史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精细化的融通,细察微观的历史时空

历史脉络的贯通既要宏大的时空格局,也要丰富的细节史实。构建特定的时空框架离不开细节的支撑。教材关于中国革命为什么由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阐述比较粗略,为此笔者补充相关史料 ,完善历史线索,融通历史细节,构建完整的历史时空。

材料一:那时传入中国的西方观念极其多样……如民主、科学、自由主义、实验主义、人道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改革家们不得不关注政治实践与争端……他们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哲学思想与社会模式。

——(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民国初年社会危机在令人怵目惊心地外化军阀统治的黑暗的同时,也无情地宣判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已走到了穷途末路。于是,人们在愤懑、叹息之余又开始了新的追求。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通过填补教材的空缺,打通学生历史认知的节点,帮助学生感知“旧民主主义是如何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从政治层面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但民国初期社会危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都昭示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中国革命转折已成必然。从思想层面认识五四时期多种思想的盛行,后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部分青年们开始采用无产阶级的思维方式来思量中国革命的出路,开启了中国新的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细节的融通可以实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不再是空泛的政治说教。

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改的大势所趋,需要我们通过课堂教学的不断探索和推进,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给一线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更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姚晓岚.时空观念的价值及其实现[J].中学历史教学,2018(8).

[3]龚磊.谭其骧的时空观念与中学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2018(03).

[4]李惠军.大格局与精细化——历史课的境界与学科素养的滋养[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10).

[5]王海军.史料教学如何更好地涵养历史学科素养[J].中学历史教学,2018(11).

[6]黄牧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6).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高中历史教学新课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