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0-09-10万健
万健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目前是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挥作用,但在继续教育方面呈现出意识淡薄、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和方法不相适应等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充分调研市场,确定服务对象,明确培养目标,在培养途径、培养类型、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实现转型升级。
[关键词]高职院校;区域经济发展;路径;服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14.107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14-0-02
0 引 言
党中央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加快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可以说,继续教育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石,高职院校发展继续教育意义重大,不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能推动高职院校本身的教育教学改革。
1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1.1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区域经濟的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就是发挥高职院校的师资、实训条件等教育资源优势,对接区域内产业结构,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发挥人才培养功能。此外,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职业型、技术型人才,并融入人文精神,重塑产业工人的“价值理性”,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2 促使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
2019年,为了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高职百万扩招”和“千亿培训”的新任务,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成为高职教育的法定职责,随着学历教育生源短缺,生源质量下降,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亟待转型。
2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服务意识淡薄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仍以学历教育为主,师资培养的重点、学校资源的分配大多集中在对全日制在校生的培养上,注重调研企业人才需求,根据行业企业对岗位任务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实施教学,为行业企业培养并输送合格的毕业生。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花多少时间、精力在企业人才培养工作上,对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意识稍显薄弱。
2.2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展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学历教育特色浓厚,突出表现是没有全面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例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方面,多由学校教师独立完成,缺乏企业人员参加;在课程体系构建、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方面,没有与区域经济发展及企业需求相契合。
2.3 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内容选取上,大部分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开发课程及教学内容,但仍有部分学校沿用过去传统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选取上,考虑产业需求、行业变化情况较少,无法做到与时俱进,教材陈旧落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理想,继续教育迟滞性明显。
2.4 教学方法单一
从根本上说,继续教育的目的是让成人重返工作岗位,提高成人的创新能力、工作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在继续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针对教学对象来源不一、学生教育基础和接受程度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师需要研究学情,根据学情确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对象的技能、素养。但在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方法单一现象,主要采用相对集中的教学模式,仍然延续传统“授受制”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素质培养为目标,教学效果不理想。这种无视学生主体地位、过分依赖课本、脱离社会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同时,部分企业为了节省成本,自主组织培训或请专家举办讲座,不愿进高职院校培训,教育效果不理想。
3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3.1 深入开展市场调研
高职学校应广泛开展对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调研,明确区域内产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对继续教育的具体需求,如学历需求集中在哪些专业、非学历需求集中在哪些技能、继续教育的周期需求等,依据调研情况,重新研判学校的专业发展状况、教学资源开发状况,进一步拓宽培养途径,根据实际需求在不同时期选择成人学历教育或短期培训,也可以两种类型相结合开展人才培养;丰富培养类型,根据被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办学类型,采取短训、中专半工半读、函授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夜大、广播电大等类型,以更好地满足需求;创新培养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通过直观的现场观摩、实地考察等实践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激发培养对象的学习积极性,确保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3.2 加强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在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打造高效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一方面,从其他高校或培训机构聘请有经验的继续教育专家,或从相关企业聘请能工巧匠充实学校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加强自有教师继续教育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学习、交流、研讨、观摩,提升其开展继续教育的实施能力和技巧,还要通过奖惩等手段调动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大力挖掘高校教师的教学潜力,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建立以高职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聘请行业内具有较多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兼职担任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作用。
3.3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企业职工提供继续教育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基于此,高职院校要与区域内行业企业共同发力,通过开展继续教育和搭建培训体系,助力企业职工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构建校企双元主体高度协同、深度参与、广泛合作的继续教育长效机制,建立校企全程参与的人才共育机制,通过与企业组建订单班、定向班的方式,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企业方面,根据企业所需职工的技能素质要求,明确培养目标,制定继续教育与职业规划,制定科学的激励制度,引导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校方面,根据学历提升与技能培训的不同需求,制订科学培养方案。
针对学历提升需求,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积极开发建设优质专业核心网络课程,建成教学大纲、教学活动设计、案例、试题、实训、网络课程、理实一体化教材等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在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企业真实运作的项目开展教学活动,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个性化”学习,主张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通过完成教学项目,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其既掌握实践技能,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既学习课程,又学习工作方法。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校内模拟教学法、校外顶岗实习教学法,融“教、学、做”一体化,并辅以个人准备、小组讨论、分组演练、典型表演等多种课堂组织形式。改革现有教学组织形式,实施“校企双导师”制管理。针对技能培训需求,根据专业群与产业链发展需求,提高技术技能培训工作的规范性,开发技术技能应用培训包,形成培训标准和培训资源,适应常态化的面向社会的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3.4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继续教育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大规模从农业转向非农业,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针对这种情況,高职院校有必要为乡村振兴发展开展农民继续教育研究,继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与区域内乡村合作,结合现行国家人才培育计划,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战略支撑,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安排部署,制订实用人才教学计划,突出实用性和应用性。注重教材内容和实训基地建设,整合教师资源,加大实践应用教学力度,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教学创新观念缺失、农民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等问题,高职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比如,针对农村实际和农民特点,设立与农时季节相衔接、灵活方便的假期和学习时间,尽量做到学习、生产两不误。此外,还要加强学员的学籍管理和日常管理,健全学员档案,严格考试管理。要配备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加强学员党团组织建设,做好学员的思想工作。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制定优秀学员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主要参考文献
[1]于强.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1):126-129.
[2]翟建华.高职院校开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61-64.
[3]廖远兵.地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8(4):34-37.
[4]王玥.“中国农谷”建设中的新型职业农民继续教育路径[J].福建茶叶,2019(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