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罗城县仫佬族依饭节民俗活动的音乐研究

2020-09-10谢美琳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师公仫佬族神灵

谢美琳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 学前与艺术教育学院,新疆 和田010010)

1 仫佬族的历史渊源

广西罗城县地处中国的西南部,从古代起就有南蛮之地的别称.罗城县总面积为2658平方公里,居住着仫佬、水、回、毛南、瑶、壮等12 个民族.在200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中,仫佬族已经拥有20万的人口,其中80%的仫佬人集中居住在罗城县的仫佬山乡中,罗城便成为了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

广西在中国一向被称为西部地区,国家和地方政府也经常性的宣传要进行西部大开发、建设中国的北部湾等,这都是出于对广西整体的经济发展滞后的一种政策扶持.罗城县就是典型的贫困县,整个县城被群山包围,大山犹如天然的屏障把外面相对发达的地带与罗城相隔离.仫佬族民居住的环境十分恶劣,自古就有:“山如剑排,水如汤沸,蛮烟瘴雨,北人居此,生还者十无二三.”[1]的记载,仫佬族民自古以来就把房子建立在县城内的半山腰地带,这样有利于避免南方潮湿多雨天气影响的同时,也给自身的出行带来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地人的贫困与落后.

仫佬族在历史上是由百越族群僚人的一支发展而来,仫佬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仫佬语非常有自己的特色,如果不是仫佬族本族村民,即使从小在广西出生的、会桂柳话的当地学者也很难听懂仫佬语.在仫佬族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很遗憾的是没有形成本民族特有的文字.仫佬族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的事实,注定了后来的学者无法对其具体的历史渊源进行深入、详细的研究.如果要对其进行研究,我们只能查询汉文字文献中有限的记载.1983年12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仫佬族简史》[2]一书,此书对仫佬族的经济、文化、音乐、祭祀和政治进行了综合性的的研究,仫佬族因此拥有了本民族自己的史书.

2 依饭节在仫佬族的起源

仫佬族民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他们对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生产力水平以及人类本身的许多现象迷惑不解,于是产生了对神祗的迷信,并且认为只有神才能救赎自己,改变自身的命运,以摆脱生活上的困境.仫佬人的这种思想观念就形成了对宗教最早的崇拜意识,依饭节就是在这种早期崇拜信仰的基础上产生的.

仫佬族最重要的道场是依饭道场,依饭道场是“正在还愿”的意思,属于傩戏的一种,这种傩戏是具有音乐、武打、表演特征的综合性祭祀仪式.依饭节在过去主要是用于祈福、感恩、祭祖、保平安的一种还愿活动,现在主要用以娱乐为主.

依饭节的起源没有具体的历史文献记载,但从当下的一些具体的活动表演可知,依饭节是伴随民间宗教、对祖先神灵的信仰和崇拜、娱乐和劳动生产而产生.仫佬族先民想通过依饭节的表演来感动和号召神灵和先祖的力量来战胜大自然,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理上的安全感.依饭节成了仫佬人重要的寄托与希望.

3 依饭节在仫佬族的发展

据笔者2016 年的实地考察结果[3]可知,仫佬族的先民很热衷于做依饭.在当地的很多年长的老者眼里,他们的祖先可以放下手中的一切农活,哪怕是秋收最忙的时节,不远千里都要来参加依饭节表演活动.在很多老人的潜意识里认为,依饭节是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其不仅仅表现出了仫佬人对于精神追求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祖先的尊崇.因此,依饭节这一传统的祭祀音乐文化得以从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一直流传到了现当代社会.

然而,随着现当代经济的不断飞跃性发展,通讯工具的发达,使罗城县这一偏远地带与现代化有了更多的接触,人们不断地被现代化生活潜移默化,不断去追求新型的生活及娱乐模式,这直接导致了仫佬族依饭节文化的发展继承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完好,依饭节的祭祀仪式活动再也找不到当年盛行时的繁华,这不仅体现在道教师公的表演上,也体现在观看仪式表演的观众上.依饭节在现当代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弱化,甚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当今一代人的重视.

笔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当跟诸位师公谈起依饭节的发展问题时,师公们不但不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多骄傲,意识不到是在为自己的祖先文化做贡献,而是觉得难以启齿.对于依饭节的发展话题,师公们纷纷摇头表示十分的困难.很直接的回答便是:“干这个不能养家糊口,还不如外出打工.”[4]因此,现在还从事依饭节表演活动的师公们年龄一般都在40岁以上,我们看不到年轻一代人从事依饭民俗表演活动,形成了断代危机.年轻一辈的人宁愿外出打工赚钱,也不愿意跟随父辈学习依饭节表演手艺.要想通过民间自发保护、传承、发展仫佬族依饭节传统文化,这条道路实在太难了,甚至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路.[5]

4 依饭节民俗表演的具体呈示

依饭节是仫佬族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仫佬人十分重视这一传统文化.在依饭节活动上,我们能看到仫佬人把一年的丰收都摆到了仪式现场.仫佬人希望通过道教师公梅山派①弟子的法事活动为桥梁,来沟通仫佬人敬仰的神和人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仫佬人的愿望,希望自身的梦想变成现实.于是每隔三到四年,仫佬人在冬至以后以村屯或宗族(冬)为单位,邀请二到三位道教师公到村里来做依饭祭祀音乐活动.依饭祭祀音乐活动一共六大内容,具体如下:

4.1 安坛请圣

安坛请圣是整个依饭节音乐祭祀活动的开端.此环节也是整个民俗祭祀活动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在此环节中,梅山师公要将所有的神灵都请到仪式现场来就坐,跟着在场的所有人一起开启整个祭祀仪式.

安坛请圣时,村民们用染了红颜色的纸分别写上36位[6]神灵的名字,并且供奉上12种素食给来到现场的神灵们享用,这12种素食的取材主要来自仫佬人日常生活的必需食品,比如:茶叶、玉米等.此时的师公按照严格的法事程序邀请各路神灵来到仪式现场,道教师公邀请的方式是戴上具体神灵的面具“傩”,嘴里念唱着经文,以诚恳的态度恭候神灵的到来.有时候对于部分神灵,师公会表演一些武打动作以表示自己的虔诚.

4.2 点牲

点牲环节是为了巩固仫佬人的图腾文化而设计的,[7]着重突出仫佬人对本族图腾的崇敬,对先祖智慧的肯定.图腾文化在仫佬族地区保护的相当完好,甚至超乎局外人的想象.因为画有公鸡图样的图腾在仫佬族居住地随处可见.进入仫佬族居住区,最显眼的就是每家每户房子的两侧都印有很大的公鸡图案,在城市的地标建筑上有雕刻的公鸡图腾,在当地的广场上更是随处可见各种大小的公鸡图腾图案等.可以说,图腾文化已经完全深入仫佬人的身心,并伴随着仫佬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点牲环节中,道教师公花了很长的时间在公鸡身上,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道教师公在反复的巩固本民族的图腾文化.道教师公走到舞台上,在事先准备好的36只鸡中挑出一只当场宰杀.师公将公鸡的鸡血装到事先放了盐和水的碗中,随后,道教师公端着这碗血水,一边念唱图腾经文一边向现场围观的观众走去.此时,师公和现场的观众做起了他们最擅长的事情---唱歌(能歌善舞是仫佬人的天性).主唱者是道教师公,道教师公以念唱的形式发起了演唱,围观者伴唱“啊娓,啊嗬”等帮腔.在一段好长时间的和唱与对唱之后,师公走到村民身边,将手中的血水给在场的村民象征性的各饮一口以表团结.接下来,师公点燃一卷红色的纸,象征性的去烧村民事先准备好的食物,以表示仫佬人对于图腾文化的信仰和尊崇.

4.3 劝圣

劝圣环节是整个依饭民俗祭祀活动最丰盛的环节.仫佬人在餐宴上摆上12 种荤熟制品(12种荤熟制品的取材来源于日常生活),主要包括猪头、猪尾、鸡、鸭和酒等,其主要目的是招待好各路神灵,让他们酒足饭饱.此环节中,师公自己还会发出劝酒行为,意味着仫佬族的丰收与好客.劝圣环节中,师公会以念唱的形式一一介绍桌上供奉的食物,与此同时,也会在经文中将今年的收成状况、居民的生活水平等表达出来,以引起到场的神灵们的注意和关心.

4.4 唱神

唱神环节直接将祭祀活动推向了高潮,道教师公也在此停留了很长时间进行法事表演,可以说唱神环节是整个活动的中心.

首先,道教师公戴上各位神灵的面具,并用唱、跳结合的方式将各路神灵一一请到祭祀仪式的现场来.在请神的过程中,道教师公一定要足够的虔诚,这样才会使在场的神灵更加体会到仫佬人对于仪式的用心.师公的请神顺序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严格的要求.师公戴上哪位神灵的面具,神灵就跟随师公的节奏出场.其次,师公会给每一幅面具下的神灵进行长篇叙事性的经文念诵,每一幅面具大概念唱5 分钟.与此同时,师公还伴随着一定的鼓乐声,展示武打动作.

4.5 团兵

仫佬人对自己的图腾文化有着无比的崇敬之情,道教师公设置团兵环节也是再次巩固仫佬人的这一忠贞信仰.团兵仪式离不开公鸡图腾文化,道教师公一上台就提着一只大公鸡,不停地在舞台上走圈,师公用一副严肃的表情看着手中的鸡公,似乎在向人们传达对公鸡的尊重,对自己先祖及各位神灵的敬仰之情.一圈待毕之时,师公将公鸡一手提起,另一只手拿着公鸡的头往嘴里放,仔细一看,原来师公只是将鸡公的鸡冠放入口中,接着师公当着在场的所有村民的面将鸡冠咬破.然后,将鸡冠血分别装进二个杯子里,一部分用来洒在村民准备的食物上,一部分让在场的村民象征性的各饮一口,以表示团结一致.

4.6 送圣

送圣环节是整场祭祀仪式的最后一项活动.在此环节中,道教师公按照经文的要求主要送的是梁九.

在送梁九的表演环节中,更需要的是道教师公的演技,其原因是因为道教师公要全程演绎梁九这个角色.一开始,众位在场的师公要推选出一位今天要表演梁九的师公出来挑大梁.接着,这位扮演梁九的师公要立即入戏,在表演中就如同梁九附体一般,一手拿竹竿一手拿酒壶,在舞台上边表演武打动作边喝酒(这里的酒有可能只是水来代替),师公的演技很棒,不一会儿就装作喝醉了的样子,嘴里还不时用当地土拐语说着粗话.过了一会,只见“梁九”放下手中的竹竿和酒壶,顺手拿起了舞台中央村民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吹胀了的猪尿泡.“梁九”借着酒兴拿着这个猪尿泡在舞台上反复绕圈走路,不一会儿,师公突然停下脚步向在场的村民提问,问题的范围特别广泛,主要涉及仫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遇到村民回答不上“梁九”的提问时,“梁九”就会毫不客气的用猪尿泡砸村民头部,以示警醒村民要多学习和上进.待问答环节结束后,“梁九”恭敬的端着舞台上事先摆好的酒向侧坐于舞台上的4位头人敬酒,以表示无限的感激之情,4 位头人也以同样的方式向“梁九”回敬酒,以示答谢.

“梁九”喝完头人所敬的酒后,高兴的拿着猪尿泡向村口的田地奔跑而去,然后一脚就将猪尿泡踩破,预示着去除霉运迎来美好的开始.到此,整个依饭民俗活动结束.

5 依饭节的念唱经文

依饭节的念唱经文对于仫佬族来说相当的金贵,其原因是仫佬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自身的文字.而这些用汉语记录下来的经文故事是对仫佬族历史、神话、传说的重要考证.仫佬人要了解自己祖先的事只能通过这些屈指可数的经文唱本,由此可见依饭经文是仫佬族重要的历史资料.

例1

《白马姑娘》[7]26

“前神送福归筵上,白马姑娘又来临.叹天唱,且唱韶州白马娘.姑娘家住在韶州,自小生来本姓梁.父母生他三兄弟,生得二男一女娘.一兄二兄去识字,五亲六眷尽知通.学罢回家得三载,父母染病命归阴.安葬过后未几久,家中祸害起重重.屋自火烧牛自死,家财退散尽败空.兄受饥寒作盗贼,长时带刀又带枪.妹便答言二兄道:买了青红纸二张.只要写书请邓七,请他高强邓七公.邓七及时来到屋,台上吃酒面绯红.吃酒三杯吩咐道,面前立起大高棚.兄在棚中学武艺,关门禁妹在房中.一来又怕男人见,二来又怕女人逢.屋背扒穿妹得见,千般武艺妹先通.教得兄会妹也会,教得兄强妹也强.千般武艺孰在手,任走东南西北方.”

《白马姑娘》经文以长篇叙事的方式,来述说白马姑娘及其二位兄长的人生故事.白马姑娘一家人因生存所迫,二位兄长贩卖茶叶和盐,没想到的是二位兄长在半路被女扮男装的白马姑娘抢劫,兄长们还不相信妹妹有如此能力.后来白马姑娘经过不断学习,获得了千般武艺,和二位兄长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白马姑娘的故事有一定的传奇性,但在某种方面来看,却又是符合仫佬人的从母制度,肯定了女性在仫佬族民心中的地位和能力.

例2

《梁善利候王》[7]26

“前神送福归筵上,梁善利候王来赴临.且唱梁王初出圣,当初出圣有原因.莫佬便要句佬唱,莫拿句客又来沉.父母家有有米仓,牛羊又有几百个.兄弟商量做生意,拿钱上州去贩盐.担盐回到下船夜,连时那当无有船.只叹八郎他性急,盐不与你又何能?又叹贼蛮他性恶,连时开枪乱戳你.第三枪来对兄肚,连时失命去里茅.

母我不信出来看,正是子我又得回.子我里身照样旧,底脚又穿双干靴.中腰根带金扣,头上插朵牡丹花.兄弟商量来贺喜,说是杀猪又杀羊.母我欢喜讲杀猪,父我欢喜讲杀羊.杀猪杀羊未吃了,不知八郎对哪去他去上天朝玉帝,玉帝奉勅与他回.又给葫芦并药带,葫芦药带内有药.八官得勃就不在,别玉帝转回家.世间人多不信,我就放药下底江人人得吃就成病,个男个女病纷纷.”

《梁善利候王》经文叙述了梁王戏剧化的一生.梁善利候王出生富贵,但是遭小人陷害后,悲惨归西.道教师公塑造梁善利候王的典型故事在于表明人世间有很多变数,我们需要神灵的庇佑才能得以健康、幸福的生存.希望通过祭祀梁善利候王,能够得到其的保佑,使仫佬族民更加安康.

6 依饭节祭祀念唱的曲式结构与特征

仫佬族的多声部民歌只有一种模式,那就是同声二声部,二声部合唱模式从一开始出现便被定性,并一直延续至今都没有改变.[8]在二声部中,高音声部部分的旋律起伏平稳,富有歌唱性.低声部基本上维持持续低音模式,其音乐起伏很小,甚至只是偶尔有几个音符变动.

6.1 曲式分析

例1 中的二声部合唱可得知,《祝寿歌》的帮衬声部(低声部)的音符只有二个,即“sol、la”二音.“sol、la”二音在低音声部出现非常规整,可以理解为自然过渡模式.高音声部的旋律优美动听,具有南方山歌小调的情节,节奏型简单,歌唱性非常强,具有易唱易学的特点.

例2 中的高声部音域较高,适合女高音演唱.低声部旋律较低,适合绝大部分男声部演唱.这就形成了男女合唱的特色,具有典型的广西山歌的特征.

例3 中的装饰音较少且单一,旋律整体上比较平稳.《初学唱》中的整体性音域不宽,节奏比较平稳、简单.低音声部的起伏很小,只在二度之间循环,给人以持续低音的感觉.

6.2 祭祀音乐特点

仫佬族依饭节道教师公的念唱表演形式包含了民歌、舞蹈、戏曲、说唱等艺术形式,祭祀音乐的主题明确,即念唱的一切旋律是为了敬神、悦神.道教师公在念唱过程中所表现的音乐性格非常清晰,整个音乐曲式结构相对完整.[9]

依饭道教祭祀音乐十首有九首为羽调式,如依饭节的法事程式所用音乐“启圣”“劝圣”“献圣”“送圣”.依饭节道教音乐祭祀中使用的其它调式很少.在祭祀音乐中大二度音程的广泛运用,二度音的平缓过度使整个旋律歌唱性很强,这也说明了仫佬先民对和谐音的追求.其次,仫佬族民也时常使用徵调式,仫佬人认为羽调式是为神祗所创作,而徵调式是为人所创作,二者缺一不可.对宗教思想如此分明的仫佬族民而言,神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因此所有的祭祀歌曲中应要以羽调式为主,徵调式为辅.[10]这二种主要调式的搭配模式是依饭节道教祭祀音乐结构和歌唱风格的表现.

7 仫佬族依饭节的传承与措施

仫佬族无本民族文字,其历史的起源与文化的发展都只能依靠节日表演、节日聚会等仪式活动来传承,因此,师公与长辈口中的唱本、故事就成了研究其历史文化的重要根据.其中,仫佬族依饭节祭祀音乐活动就是传播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11],例如依饭节上用到的唱本,唱本中主要涉及各位神灵不同的生平事迹、民族起源、日常风俗、农业生产等内容,因此,依饭节这种活态文化通过依饭师公的口耳相传、口传心授,自然的将仫佬族的民俗、历史、艺术等多样化的文化形态传播给了下一代.可以说,对仫佬族依饭节的传承就是对仫佬族丰厚的民俗文化及其历史文明的传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仫佬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仫佬族以外的文化.仫佬人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也积极追随新时代的步伐,追求更加现代化、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于是,对于先祖遗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似乎感到陈旧与“土”.尤其是新一代年轻人对现代化的娱乐、生活方式的热爱,更增加了仫佬人与依饭传统文化的距离.[12]依饭节祭祀音乐活动开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传承与发展危机.

鉴于目前依饭节的传承现状,国家、政府以及传统文化爱好者等采取了相关的挽救措施.首先,国家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仫佬族道教祭祀音乐的重要性,因此,依饭节道教祭祀音乐入选2006 年5 月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依饭节的知名度,使依饭节这个在此之前只是一个由吴、谢、梁等几个小宗族举办的传统节日,突然间上升为整个仫佬族(当然也包括不在罗城县城的仫佬族)的民族节日,使整个仫佬族有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相应的民族商业品牌也随之推出,与此同时,仫佬族聚居地掀起了一股旅游热,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和文化自信.其次,罗城县地方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大力支持依饭节活动的开展.每隔几年县政府会在文化广场举行大型的依饭节庆祝活动,活动当天有很多依饭节传统项目进行表演,来自各地的观光游客也齐聚于文化广场一睹节日的盛况.此时会吸引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商人的目光,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也参与到依饭节活动中来,并分享了来自节日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地方政府对依饭节进行文化包装,将依饭节的传统元素和现代新鲜血液相融合,打造一个饱含浓郁民族风情,具有现代气息而不失传统特色的现代文化节庆.罗城县政府出动资金专门修建了罗城县仫佬族博物馆、依饭节文化广场,以供人们观光、游览.再次,当下的很多传统文化爱好者也积极投身于依饭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队伍中.新一代学者中,有特意来到依饭节表演现场进行实地采风、学术调研的,也有为依饭节活动出书论著的,也有为依饭节活动拍摄民族志电影的等,这些都为宣传与推广依饭节作了大力的铺垫.

结 语

依饭节对增强仫佬族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都起着重要的意义.仫佬族依饭节作为仫佬族独具特色的节庆,不仅是仫佬族民精神生活的需要,更是仫佬族民寻找民族之根源、疏通民族文化脉络、弘扬民族精神品质的需要.仫佬人想通过举办依饭节道教祭祀仪式来进一步发展自己先祖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传达仫佬子民对于先祖的敬意.希望通过各方力量来增强人们对依饭节民俗活动的传承与保护意识,使依饭节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发扬壮大.

注释:

①梅山派:梅山派的历史比较久远,其起源于湖南省西部地区的梅山一带,所以起名为梅山派.后来经过梅山弟子的传播,梅山派慢慢遍及全国诸多地方,成为很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梅山派是道教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重要的一个支系.

猜你喜欢

师公仫佬族神灵
广西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研究*
仫佬族师公调音乐的现状及传承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石头记
非遗语境下南宁平话师公戏传承问题考辨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广西仫佬族传统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壮族非遗“武鸣师公舞”的活态传承调研
神灵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