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务人员互联网医疗使用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基于北京市三级医院医务人员调查

2020-09-10戚淼杰张馨元韩优莉

中国医院 2020年9期
关键词:医患医务人员远程

■ 戚淼杰 张馨元 韩优莉

互联网医疗作为一种以网络为载体、信息技术为手段(包括移动通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1],有望改善我国现有医疗体系信息孤岛、效率低下、公平可及性差等弊端[2]。虽然越来越多的医院逐步开展互联网医疗建设,但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模式,技术成熟度有限、政策环境不明朗等原因影响了互联网医疗实际应用的效果。

医疗服务过程中,医务人员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是一个“信息垄断者”,在患者选择医疗服务内容、方式和流程时往往都处于主导地位[3],在互联网医疗的使用过程中也不例外。此外,医疗服务往往伴随着医患双方的互动,医务人员对互联网医疗的使用情况及相关因素,影响着互联网医疗参与医疗服务的形式和效果。

本研究通过调查北京6所医院医务人员对互联网医疗的使用情况、满意程度,分析影响医务人员使用互联网医疗的相关因素,了解互联网医疗在医务人员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和使用特点,进一步明确互联网医疗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为未来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课题组前期通过Python软件对好大夫在线网站中北京地区医疗机构的数据进行提取,发现98.34%的可挂号大夫和87.59%的在线大夫都来自三甲医院,三级医院医务人员的互联网医疗使用情况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北京市医务人员互联网使用情况。此外,护士与医生、医技接触的互联网医疗内容差异较大,需单独进行研究,所以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仅为医生和医技人员。

按照北京市三级医院规模排序和地理位置分布,抽取城6区每区各1所三级医院,共5所三甲医院和1所三乙医院进行现场调研。按照各所医院各科室的医务人员人数比例进行分层抽样,共收集724份问卷,有效问卷为687份,问卷有效率为94.89%。

1.2 调查内容

问卷一共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调查,具体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岗位、职称、科室、工作年限和收入。第二部分为医务人员对各类互联网医疗功能的使用情况调查。主要包括在线医学教育、医疗服务提供、远程医疗、科普服务、电子档案、疾病管理等(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对互联网医疗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明确,本研究界定的医务人员相关互联网符合《意见》的相关内容),可以分为3类:①医务人员自身学习和工作辅助功能,提升医务人员业务能力。②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交互功能,包括医患交流和在线问诊。③医院常见的互联网医疗系统,包括远程医疗、医院各类信息系统以及公共平台。第三部分为医务人员对互联网医疗的满意度和使用意愿调查,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测量。

1.3 数据分析

运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双录入,运用SPSS 20.0软件对问卷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的3个因变量分别为医疗辅助和学习功能的使用情况、医患交互功能的使用情况、医院常见互联网医疗系统的使用情况。由于3个因变量都包含了多项内容,如果医务人员使用过任何一项内容就代表该类功能得到使用,赋值为1(是);如果医务人员未使用过某类功能的任何一项内容,则赋值为0(否)。Logistic回归以医务人员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作为自变量,按照分布特征进行分类变量转换,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所有自变量进行两两相关分析后发现,工作年限和年龄、职称、年收入都存在高度相关,因此纳入模型的自变量只有性别、学历、科室和工作年限。

2 研究结果

2.1 医务人员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中,女性医务人员较多,占61.72%;年龄50岁以下的医务人员占多数,20~30岁的医务人员占20.77%,31~40岁的医务人员占44.61%,41~50岁的医务人员占26.89%;学历以本科以上为主,17.47%的医务人员学历为博士研究生,47.16%为硕士研究生;被调查医务人员以中级职称为主,占40.59%,正高级职称占7.70%,副高级职称占21.93%;医务人员主要来自内科、外科、医技三大科室,各自比重相差不大。医务人员的工作年限,11~20年所占比例最高(32.70%);医务人员年收入以10~20万为主,占60.64%,20万以上年收入的医务人员占比只有16.45%。详见表1。

2.2 医务人员互联网医疗使用现状

医务人员对医疗辅助和学习功能的使用程度较高。“参与互联网医学培训、视频学习”“药品使用、禁忌查询”“医学文献查询下载”这3项功能的使用人数都在400人以上,占比分别为79.74%、59.62%、67.64%,其余两项功能的使用人数占比都在40%左右。

医患交互功能的使用程度最低。“向咨询人员提供咨询问诊服务”和“和患者保持诊后联系”两项功能的使用人数都在200~300人,占比分别为34.99%和42.58%,“管理患者预约日程及资料备注”功能的使用程度更低,使用人数占比为29.35%。

医院互联网医疗系统对内功能使用率较高,对外功能使用率较低。“远程会诊系统”的使用人数最少,只有190名医务人员有使用经历。“医院各类信息系统”的使用人数最多,使用人数占比达到67.98%。详见表2。

2.3 医务人员对互联网医疗的满意程度

总体上看,医务人员对互联网医疗保持较高的满意度,认为满意或者非常满意的人员占70.28%,认为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的人员占7.74%。其中医务人员对“医学文献查询下载”“参与互联网医学培训、视频学习”和“药品使用、禁忌查询”3项功能的满意度最高,表示满意或者非常满意的人员达78%以上,表示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的人员占比分别为4.88%、4.81%和5.97%。满意度较低的功能是“管理患者预约日程及资料备注”“向咨询人员提供咨询问诊服务”和“使用远程会诊系统”,认为这3项功能满意或者非常满意的医务人员占比都在60%左右,认为这3项功能不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的人员占比分别为8.13%、10.17%和13.76%,详见表3。

表1 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

2.4 医务人员对互联网医疗的使用意愿

通过意愿调查后发现,39.94%的医务人员表示愿意学习使用互联网医疗,34.11%的人表示非常愿意学习使用。此外,医务人员主动推广互联网医疗的意愿也较为强烈,68.80%的医务人员愿意或者非常愿意将互联网医疗推广给周围的人。对互联网医疗保持反对态度的医务人员占比也都在10%以下,可见现有互联网医疗还是得到了医务人员一定程度的认可,也从侧面印证了医务人员的确对互联网医疗保持较高的满意度。持续使用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36.59%的医务人员愿意,32.36%的医务人员非常愿意使用或者继续使用互联网医疗,这表明互联网医疗还是具有较好的用户吸引力。详见表4。

2.5 医务人员使用各类互联网医疗的相关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没有得到影响医务人员使用医疗辅助和学习功能的显著相关因素。本研究认为这是由于91%的医务人员都使用过互联网医疗的医疗辅助与学习功能中的一项或者某几项功能,因此难以得到有显著性的相关因素。

医患交互功能使用情况的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外科医生比内科医生更多使用互联网医疗的医患交互功能(OR=1.86,P<0.01)。工作年龄为6~10年(OR=2.18,P<0.001)和21年以上(OR=1.91,P<0.01)的医务人员比工龄5年以下的医务人员更多使用医患交互功能。

医院互联网医疗系统使用情况的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硕士学历的医务人员相比本科及以下学历的医务人员更多使用医院已有的互联网医疗功能(OR=2.48,P<0.001)。其他科室的医务人员相比于内科医务人员更少使用医院的互联网医疗功能(OR=0.51,P<0.01)。工作年龄为6~10年(OR=1.87,P<0.05)和21年以上(OR=2.32,P<0.01)的医务人员相比于工龄5年以下的医务人员更多使用医院系统。详见表5。

表2 医务人员的各类互联网医疗功能使用现状

表3 医务人员对互联网医疗各功能的满意度(n/%)

表4 医务人员对互联网医疗的使用意愿(n/%)

3 讨论

3.1 现阶段互联网医疗发挥的作用主要是辅助线下医疗

相比其他类型的功能,医务人员对医疗辅助和学习功能的使用率和满意度评价相对更高。这类功能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知识学习、行医辅助和医生交流等服务,技术上可实现性强、成熟度高,并且切合医务人员的实际使用需求,得到了越来越多医务人员的肯定。医患交互功能和医院互联网医疗系统都涉及到诊疗行为,从访谈中发现不少医院管理者认为线上模式的医疗服务质量不及线下,使用在线诊疗容易给医院带来医疗风险,医患交互功能应主要用于患者管理和交流而不是实现疾病诊疗。从患者的角度看,多数患者使用互联网医疗的目的也主要在于诊前挂号、获取就医资讯等,只有少数患者通过互联网医疗进行在线问诊、医患交流[4],面对面的线下医患交互模式仍是主流,互联网诊疗多见于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复诊中。可见现阶段互联网医疗的主要作用还是辅助线下医疗更好地运行,尚不能脱离线下医疗独立运行。

3.2 互联网医疗延伸了医疗服务范围

外科医务人员相比内科医患交互功能的使用率更高,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外科主要提供手术服务,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充分的疾病咨询和医患交流,治疗结束后还需要一定周期的诊后恢复和复诊随访。为了缓解医疗资源的紧张程度,出于医院改革的需要,患者的平均住院日逐渐缩短[4],访谈中一些外科医师(特别是心脏外科、肿瘤外科)意识到,如果不对患者进行很好的管理,手术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外科医务人员需要通过医患交互功能实现更多的院外医患沟通和患者管理。课题组前期通过提取好大夫在线网站上北京市医疗机构的数据后发现,外科是累计帮助患者数和在线医生数最多的科室,北京市37.24%的外科医生在平台上提供医疗服务,可见外科的确是互联网医疗中活跃度最高的科室之一。而医技科室侧重于检查、化验、分析等功能,和患者沟通的程度相对医疗科室更低,因此医患交互功能的使用程度不高。

表5 医务人员互联网医疗使用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

3.3 互联网医疗为患者提供更多的优质化医疗资源

随着工龄的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患交互功能和医院互联网医疗系统的使用率也会随之上升。好大夫在线网站的数据也显示北京市的医疗机构随着医生职称的降低,平均每位医生累计帮助患者数、近两周帮助患者数也随之下降。虽然本研究和平台数据都显示使用互联网医疗人数占比最高的是中级职称医务人员,但结合线下医生的数量可以发现,好大夫平台中的高职称医生占线下高职称医生总量的60%,副高和中级职称医务人员的比例只有30%左右。本研究的调查也显示各项互联网医疗功能中21年以上工龄的医务人员占比都比总样本略高,高级职称的医师中利用医患交互功能的占比高于低级别职称的比例。

相比线下医疗,互联网医疗可以整合全国的医疗资源,向患者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医务人员。而线上择医和线下择医相似,医生资历是影响患者选择的重要因素[5],在消除了时空限制的互联网医疗中,患者会选择更优质的医疗资源,这就导致了高工龄医务人员相比低工龄医务人员更多使用医患交互功能。此外,医院建设远程医疗和在线平台的目的也是向医疗资源不发达地区或者普通群众提供更多的医疗指导和资讯,是医院向外输出高水平医疗服务的另外一种方式,高资历的医务人员自然会成为提供这些服务的“主力”。

3.4 互联网医疗医患交互功能和远程医疗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医患交互功能的使用率只有30%~40%,其可能原因在于目前大多数提供医患交互服务的平台不具备体系健全的后台硬件设备支撑,也未能有效对接线下医疗资源[6],医务人员通过互联网医疗能够开展的诊疗活动有限,患者出于医疗质量的顾虑和面对面交流的需求也更偏向选择线下医患交互[7],因此医患交互功能的实际应用情况较为一般。而远程医疗的使用人数和满意度也低于其他功能,可能原因在于一方面参与到远程医疗中的医生往往都是较高职称的医务人员,他们具备对接下级医疗机构进行远程指导的资质;另一方面远程医疗的建设很大程度是出于政策导向[8],医务人员在使用机制未明确的情况下使用主动性不高。因此,医院应加快远程医疗的使用政策完善,对相应的责任风险、补偿机制、监管机制等作出明确细化的规定[9],才能吸引医务人员积极使用,摸索更多的远程医疗使用经验。此外,通过对各医院管理者的访谈后发现,在线诊疗和会诊也伴随着医疗质量不稳定、医保机制不健全等多方面的问题,风险和收益并不明确,各医院保持着不同的认识,这也是造成医务人员对医患交互功能和远程医疗使用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猜你喜欢

医患医务人员远程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远程求助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针刺伤
高校医患关系研究反思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 共享美好医患关系”颁奖暨学术论坛剪影(二)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 共享美好医患关系”颁奖暨学术论坛剪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