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书须养五气

2020-09-10

老年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书法史豪气学养

“五气”之说,最早是指心、肝、肾、肺、脾五脏之气。《素问·六节脏象论》中称“五气”是由五脏所生的情志活动,即喜、怒、忧、悲、恐。笔者在这里借用“五气”,意讲修身养性、从艺研书需要“养五气,祛五气”。

一、养静气 祛躁气

《荷风送香气 松月生夜凉》 于右任

静气,乃宁静、沉静、清静之气也。诸葛亮《诫子书》中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人若胸怀静气,处事心静如水,不为冗杂所扰,不为进退所滋,不为名利所驱。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淡定的心态,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何谓躁气?乃浮躁、急躁、骄躁之气也。人若胸有躁气,或是做事轻浮不专,这山望着那山高;或是处事缺乏冷静,急功近利;或是夜郎自大,眼高手低。

对于从事艺术、研习书法之人而言,要做到养静气,就要有坚定的志向、平和的心态,一笔一画源定力,一招一式皆自如。正如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所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二、养正气 祛邪气

中医有“内养正气”“外慎邪气”之说。这里的“正气”,是指人体的精、气、神。而我们所说的“正气”,乃正大、正义之气。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正气。”文天祥《正气歌》开篇即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上则为河岳,下则为日星。”《文子·符言》中云:“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人若无正气,就难以安身立命;人心无正气,社会就难以风清气正,社会风气不正,何以天下太平?

孙中山先生曾手书一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这就是说,“正气”是从“天地造化”中来,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来。至于我们,从艺习书更要选择正宗正统的书家为师,向那些经久不衰的传世经典学习,绝不能走旁门邪道。然而现实生活并非尽如人意,正气不立,邪气必然来袭。曾几何时,一些江湖书法充斥市场,混淆视听,影响了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

三、养雅气 祛俗气

“雅”何意也?有一古联曰:“四诗风雅颂,三代夏商周。”“四诗”是讲《诗经》中的三种文体《风》《雅》《颂》,而《雅》又分“大雅”和“小雅”,故称“四诗”,后来“雅”字意指“富有学养,庄重不俗”。这里说的“雅气”,即“文雅、高雅、典雅”之气也。何以能“雅”?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佛畔矣夫。”博文约礼也,即广求学问、恪守礼法。学,即学识、学问、学养也;养,即培养、修养、涵养也。不学则无以养,不养则徒然学。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真正的书法家除了要有高深的书法理论、娴熟的书写技能,还要有宽博的知识,包括文学、音乐、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等等,这就是学养。既要有学养,还必须摒弃那些粗俗、庸俗的东西,也就是“祛俗气”。有些人学书法,既不临古帖,也不学书法史,只是信手乱画,书写内容简单粗俗。这种作品,跟书法艺术自有天壤之别。

四、养朝气 祛暮气

朝气,即早上清新的空气,引申为“朝气蓬勃”,指精神振作、奋力进取、充满生命活力。而与其相反的是暮气,指黄昏时的雾霭,引申为意志消退、不求进取、暮气沉沉的精神状态。

《孙子·军事》中曰:“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一个人若有朝气,则蓬勃向上;一支军队若士气高涨,则锐不可当,无往而不胜。南齐王僧虔曾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采”,就是指书法作品的精神、气质和风采。书者若是精气神十足,写出的作品便也生机勃勃、神采飞扬,令读者心悦气爽,为之一振!如若书者缺少对事业奋力拼搏之意气,那么写出的字也会萎靡不振,又怎会有震撼力和感染力呢?

《问千年古意 法百代完人》 李岩选

五、养豪气 祛小气

豪气,乃豪爽、豪迈、豪放之气,也即英雄豪杰之气概。而小气,自然是小人之气也。人若胸有豪气,武则“泛舟沧海,立马昆仑,横扫千军如卷席”,文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毛主席的书法得以造就非凡的艺术水平,正是因为他有政治家的思想、军事家的胸襟和文学家的情怀。

中国书法史上,张旭和怀素被称为“颠张狂素”,成就了书法史上狂草的“双壁巅峰”。前人创造的所有经典书作,无一不彰显出作者的气派、格调和大家风范。为此,我总结撰写了一首感悟小诗:“书法重意境,字里藏性情;豪放王者气,儒雅君子风。”

猜你喜欢

书法史豪气学养
论本科教育中书法史课程的开设与教学
叉尾鮰应该怎么养?有饲料厂豪气“官宣”:跟我合作保你赚钱
宏观构建、精微解读—《书写的形态:中国书法史的经典瞬间》读后
对书法史教学实践中的若干思考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诗的“别材”与学养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人生不可无豪气
极简中国书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