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非田径体育特长生课余训练的研究
2020-09-09李一丁
李一丁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各种体育活动项目也成为了活跃校园氛围的重要组织形式。目前,在许多高校中都建立了校田径队,每年一次的市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也使各大高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本文是对在高校中非体育特长生田径零基础课余训练进行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非体育特长生的选材与有效管理、训练时间安排、训练负荷与方法、训练周期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总结。
关键词:高校 田径 非体育特长生 运动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7(b)-0018-0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sports.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arious sports activities have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organizational form to activate the campus atmosphere. At present, school track and field teams have been set up in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nnual college students' track and field games also mak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loser. This paper mainly aims at the research on the zero basic after-school training of track and field for the non-sports specialty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mainly includes the selection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training time arrangement, training load and method, training cycle and so 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ck and field; Non-sports specialty students; Sports training
眾所周知,在各个市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中,会将每个项目分为甲组和乙组,以便区分体育特长生和非体育特长生的比赛。前者在体育专业技术、训练时间、成绩等方面都相对高于后者,后者实则就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在体育方面属于零基础的大学生。后者在学校以上课学习为主,所以在课余田径训练中既不能像专业队一样训练时间固定、运动员管理规范化,也不能同体育特长生一样具有较高的训练强度。建设非体育特长生田径校队,使普通学生参加训练以及比赛的积极性得到刺激,也能够使学生养成体育意识和健身习惯,对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从其特点入手,对其选材、管理、训练时间、训练负荷、训练方法做出以下研究和总结。
1 准确选材,有效管理
高校非体育特长生校队是以竞技体育为核心的一类运动体系,重在突破自己、为校争光[2]。在高校田径校队选拔工作中,如没有体育特长生作为校田径队训练核心成员体制,那只能在非体育特长生中进行选材,具体做法如下。
1.1 身体素质优先原则
每学期开学前,进行的大学生体质测试中,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测试指标对50m、立定跳远、800m(女)、1000m(男)、肺活量等进行顺序优先选择,测试成绩靠前者进行单独沟通,以交流的方式进行选拔,看学生是否有意向进行专业的田径专业类训练。
1.2 兴趣优先原则
充分利用体育课堂中发现有培养潜力的学生。现今,田径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还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就为我们通过体育教学课选拔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每学期第一节体育课,在和班级学生进行相互熟知的过程中,可对校田径队进行相应的宣传,通过对田径队的相关介绍,校队的规模、比赛形式、田径跑跳投类项目简单描述,看是否有对田径感兴趣的学生,身体素质可通过训练慢慢提高,最前提的条件是要有对田径训练的兴趣以及吃苦耐劳的毅力。
1.3 运动会选拔原则
利用校级田径运动会,在各田径项目比赛中进入决赛的学生中进行信息记录,单独进行沟通,以交流的方式进行选拔,看学生是否有意向进行专业的田径专业类训练。
1.4 主动申请原则
在平时训练过程中,会有一些同学为了提高身体素质,以及对田径训练的额外兴趣,主动找到教练员进行沟通,想自发加入田径校队,对于此类学生,应该多积极鼓励,可以进入校队参加试训过程。运动员在训练动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并体现锻炼价值、运动爱好、为了就业[3]。在训练中可以间接地观察出其队员是否具备吃苦耐劳的毅力,如有坚持不下去的队员,自然就会放弃来训练。长期跟队训练且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队员,则可留队,成为校田径队的一员。
在有相应田径校队队员进行相关专业训练的同时,有效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有效的训练要靠科学的管理来保障,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有利于队员参训的行为,建设优良的校队作风,具体做法如下。
(1)在训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教育,这样便于培养运动员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2)处理好文化课学习,运动训练的时间比例关系,训练时尽量不占用文化课学习时间,在万不得已占用文化课学习时间的情况下,要及时安排补课。
(3)严格训练时间制度,要求运动员在参训时,不迟到,不早退。因特殊原因情况不能训练的队员,应在训练前向教练员说明情况,服从教练员的安排。
(4)要赏罚分明,对运动成绩进步较快的运动员及时进行表扬或者奖励,对成绩下滑较快或者犯错误的运动员要及时批评指正,帮其进步。
(5)加强对训练课的管理力度,确保每次训练课的有效性、安全性。
2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作为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各自专业课学习任务较多,还要进行校田径队的训练任务的情况下,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相关训练。这客观地要求队员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具有良好的训练质量。具体做法如下。
(1)在训练中,牢牢抓住专项和专门能力,稳步提高训练强度。
(2)在抓专项的同时,坚持抓好运动身体训练,确保能力的提高,减少伤病的发生。
(3)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对校田径队运动员在本人相关专项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中校队队员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发挥骨干作用,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增加了训练的时间。
(4)可有计划地安排早操。早操的内容主要包括有氧慢跑、柔韧协调练习和专项技术模仿。这样做不但可以使运动员前一天的训练疲劳得以消除,而且还有利于掌握专项技术。
3 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及训练负荷
教练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性,发挥队员的主观能动性,针对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生在田径训练中的强度与训练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学校田径活动的有效开展。现阶段对于刚接触到田径专业训练的运动员,通常都是重视动作技能训练,其次是肌肉力量的训练。在解决动作技能问题后,再进行专项动作训练,训练中要注重多关节、多平面、多维度的身体姿态的参与,慢慢地再进行身体素质力量方面的训练。在力量训练中,先进行一般力量训练,再进行专项力量训练。在训练力量训练中也要注意肌肉耐力和肌肉爆发力的练习。在训练力量耐力前要训练绝对力量,在训练爆发力前要先进行相对力量的训练。训练结束环节的放松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放松训练,可以使隊员们的肌肉得到更好的休息,从而使队员在第二天的训练中有更好的运动表现。笔者在对非体育特长生田径训练中,总结出训练前期阶段的周期训练模块,1周5次训练课,2次为力量训练,1次为专项技术训练,2次有氧训练。其中力量训练和有氧训练交叉进行。教练在开展田径教学活动时也可以参照这一训练模式,并不断探索新的靠科学训练模式。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田径能力的提升。
4 结语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适量的田径训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对于非田径体育特长生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教练一定要为其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并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确定合理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每年一次的高校田径运动会中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 李宝成.高校普通学生体育训练队多元化建设与体育文化氛围互动组建[J].科技展望,2015,25(2):282.
[2] 张德利,尹维增,李诚刚,等.高校业余体育训练队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价值[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55-58.
[3] 李锐,刘洪波.基于普通大学生的高校田径队建设研究——以成都理工大学田径队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6,6(7):22-23.
[4] 雷丰华.高校高水平训练队制约因素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32(8):83-86.
[5] 马艳云,常青.高校田径体育特长生运动训练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与培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4):22-23.
[6] 肖洪凡,奇大力.北京市普通高校非高水平田径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9(7):191-192.
[7] 陆霞.田径教学训练中体能训练的技巧探究——评《田径运动体能训练》[J].中国教育学刊,2019(12):136.
[8] 杨文学,邵艳,谢慧松.不同体育项目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8):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