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视角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2020-09-09陈建红王汉武卢成波路晓华蒋飞燕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供给侧高职院校问题

陈建红 王汉武 卢成波 路晓华 蒋飞燕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精准性有待提高、资助育人联动机制不健全、资助育人宣传成效不佳、缺乏育人长效机制、资助育人信息化功能不全等问题,提出提升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的策略:完善贫困生认定制度,提高认定的精准度;加强资助机构建设,培养资助专业化队伍;优化宣传工作路径,提升资助育人宣传成效;加强感恩诚信教育及学生能力培训;加强资助信息化建设,完善资助育人功能。

【关键词】供给侧  高职院校  资助育人工作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C-0014-03

2017年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学生资助工作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诚信感恩、敢于担当的优良品质。《2020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要点》要求进一步强化精准资助,大力促进资助育人,全面助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不精准、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高、资助育人宣传路径有待拓宽、资助育人缺乏长效机制、资助育人信息化功能不全等问题。高职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本,因此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应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原则,适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发展需求以及身心变化和发展规律,为他们搭建成长平台,促进受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道德品质提升。

一、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通过调整供给结构,增强供给结构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从而更好地满足需求方的变化。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供给侧改革虽然始于经济领域,但是在教育、旅游等方面都有较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供给侧改革对解决资助育人中的供需矛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资助育人过程中,不仅要解决“助学”问题,还要做到“育人”,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并重这个工作方向。在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需求侧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供给侧是学校,当前资助育人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矛盾,高校通过供求侧改革解决高校资助育人问题,不但可以紧紧围绕经济困难学生需求进行“供给侧”的改革,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實现精准资助育人,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精准性有待提高

2019年各教育部门、高校落实了《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实现了与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沟通,基本上把建档立卡、低保、特困救助供养、残疾学生作为“困中之困”,认定为特别困难学生。但是,各高校没有办法及时掌握动态调整的贫困生数据,仍存在漏资助情况,对于比较困难学生的识别也还存在不精准现象。一方面,部分学生为了获得资助可能会虚报、瞒报家庭收入,夸大困难程度;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因自尊心强,缺乏自信,不愿意让老师、同学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也不愿意进行贫困生认定。学校由于人力、物力、精力有限,没有办法一一摸底查实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很多时候只能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来认定比较困难学生。这样的认定存在不科学性,会因认定不精准而无法实现对真正困难学生的资助。

(二)资助育人联动机制不健全,运作效率不高

资助管理中心作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组织平台的主体,主要通过校、院、班级(或院、系、班级)三级联动开展资助育人组织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未形成较好的校、院、班级三级联动机制。高职院校资助育人队伍因存在人力不足、人员不稳定、专业化不强、工作压力大等问题,工作中常出现重资助、轻育人现象。工作重心集中在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上,忽视对受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能力提升培训,缺乏多元化、全方位育人具体措施,资助育人三级联动机制运作效率不高。

(三)资助育人宣传成效不佳,宣传路径有待拓宽

当前,高职院校资助管理中心配备人员不足,资助宣传工作被弱化。宣传的内容以各类资助政策居多,缺乏育人成效的宣传;宣传对象局限于受助学生群体,弱化了育人群体;宣传渠道局限于校内媒体,资助育人宣传的影响力有所欠缺;宣传手段缺乏灵活性和特色,常常通过印发宣传册和招生指南、制作校园板报等方式对学校奖助体系作简要介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资助育人宣传工作应将政策宣讲与育人活动有机融合,不断扩大资助宣传广度,拓展资助宣传深度,提高资助宣传精度,把好声音传播出去、把正能量传递下去,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四)缺乏育人长效机制

资助育人即通过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敢于奋斗的精神,引导受助学生树立爱国、感恩、诚信意识,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技能培训和能力锻炼,最终达到育人成才的目标。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并未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感恩教育理论与实践未相互融合,缺乏有效的实践活动支撑,未能直击学生心灵,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感恩教育重形式、轻内容,手段创新不足,还停留在简单的说教上,未能挖掘身边的感恩资源,没有讲好身边的感恩故事,没有做到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产生感恩情怀。

(五)资助育人信息化功能不全,育人模块缺失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或传递者,学生学习生活也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发生了许多改变,高校资助育人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资助育人的理念也应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目前高职院校由于资助信息化管理观念和技术落后,导致资助信息平台功能不全。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因各部门系统存在沟通壁垒和功能缺失,对贫困生的认定还存在着不精准性;另一方面,在资助信息化功能中,还缺失相关的育人模块。

三、提升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一)完善贫困生认定制度,提高认定的精准度

除了完善现有的贫困生认定制度外,高职院校应采取班会、资助政策宣传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如实填写家庭情况。同时,加强诚信教育,完善家校协同育人制度,关心关注学生家庭情况,通过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如实反映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比、观察日常生活学习情况等多种手段,提高贫困生认定精准度,使资助政策精准落地,做到应助尽助。

(二)加强资助机构建设,培养资助专业化队伍

《2020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学生资助机构与队伍建设。首先,按照规定比例配备专职学生资助工作人员,选强配齐资助工作人员,使资助育人工作能顺利开展。其次,加强资助专业化队伍建设。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资助工作理论政策学习,开展学生资助业务培训,使资助工作人员达到专业化、职业化及信息化要求,确保他们能高效、出色地完成资助育人任务。高校各部门应加强沟通合作,动员全体教职工参与到资助育人工作中,形成资助育人合力,实现助困与育人相互融合。

(三)优化宣传工作路径,提升资助育人宣传成效

资助育人宣传工作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提高宣传成效。一是创新资助宣传理念和方式。高职院校做好資助宣传工作要做到主动出击,努力开拓校内外资源,拓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渠道和宣传方式,将资助宣传工作由政策宣传转向政策与育人相结合宣传,由传统的单一的线下宣传转向以新媒体为主的线上宣传。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足额配备资助工作人员,将资助宣传工作具体落实到个人。选聘优秀教师开展资助宣传,鼓励优秀学生加入资助宣传大使,加强资助宣传队伍培训,制定资助宣传工作的考评机制,营造资助育人的良好氛围。三是拓展资助宣传的广度。筑牢校园宣传阵地,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学工处网站、板报、班会开展宣传,将资助政策学习纳入第二课堂学分。此外,还可利用社会媒体宣传校园优秀学生成长事迹,宣传资助育人过程中涌现出的学生成长成才先进事迹及自强自立精神,扩大宣传影响力。四是提高资助宣传的精度。注意分层分类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推送相应资助知识,如着重向新生介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相关程序,国家、学校奖助学金的评审条件及流程,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等;着重向大二、大三学生推送各资助项目评审通知,解答学生在申请资助时遇到的问题。

(四)加强感恩诚信教育及学生能力培训

首先,应加强感恩诚信教育。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感恩诚信教育通过课堂的主渠道渗透给学生,引导学生将感恩诚信作为自己的行为操守;开设感恩诚信教育课程,增加感恩诚信教育实践路径,拓宽感恩诚信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体系;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制定奖惩措施,将学生诚信与评优评先结合起来,提高失信成本;利用新媒体手段,充分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的思想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增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其次,根据学生成长需要,加强学生能力培训。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提升办法,通过调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提升需求,开办各类人文素质类培训班、专业技能训练班,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五)加强资助信息化建设,完善资助育人功能

通过搭建校内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学生工作、学籍、后勤保障与财务管理等各系统资源共享,通过共享资源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学生消费、学费缴费及奖、勤、助、贷、补、减等情况,为贫困生精准认定打下基础。增加其资助信息化育人功能模块,一是勤工助学模块,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安排学生开展专业性强的勤工助学活动;二是就业创业模块,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创业就业岗位,增强其就业信心和解困能力;三是志愿服务模块,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公益劳动,培养服务奉献意识;四是先进事迹宣传模块,大力宣传榜样事迹、自强自立典型人物、诚信感恩典型等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事迹,营造良好的践行校风校训氛围。

资助育人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环节,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是助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法。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阶段,资助育人供给侧改革通过全面调整资助育人资源配置、供给方式、要素质量等,能够促进供需平衡,为社会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光考,乔监松,张洁敏,等.精准扶贫视域下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7(4).

[2]范军.普通高校资助育人平台建设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

[3]曲绍卫,范晓婷,曲垠姣.高校大学生资助管理绩效评估研究——基于中央直属120所高校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5(8).

[4]陈海娟,周祥龙.高校感恩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35).

[5]曹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应注重“三个结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

[6]谢俊青.贫困生资助由“输血”转为“造血”的绩效研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

[7]吴倍贝.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迫切要求及路向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7(3).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2019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广西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效果调查与对策研究”(2019ZJY139)

【作者简介】陈建红(1974— ),女,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供给侧高职院校问题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