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高等教育国际化应有的精神立场
——以孔子学院为例

2020-09-09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孔子学院

王 坦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信息化风暴的强势来袭,资本、人员、信息等要素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和优化配置,一方面为推进教育国际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另一方面教育发达国家凭借自身优势积极向海外输出教育观念、服务与模式,而相对落后的国家借此机会学习、借鉴与交流先进教育经验。尤其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衡量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指标后,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开展、方兴未艾,逐渐成为各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途径和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衡量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指标与核心要素。2019年2月23日,为了追赶世界教育强国步伐,努力建成本世纪中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加强孔子学院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发展。”[1]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等教育强国的价值追求,也是提升综合国力乃至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一、孔子学院发展状况

孔子学院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根本宗旨,以中外高校合作办学为基本模式,是海外办学的重要形式,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典型代表,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

(一)迅猛扩张,集中欧美

2004年,自首家孔子学院问世于韩国以来,其以强劲态势迅速遍及世界各大洲,逐渐成为各国了解中国的窗口和中外双方交流合作的桥梁与纽带。与老牌的语言传播和文化推广机构相比,如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德国的歌德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意大利的但丁学院等,孔子学院仅用十余年的时间便走完他们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发展路程,“已成为覆盖面最广,包容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全球语言文化共同体之一。”[2]截至2017年底,“共有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 113个孔子课堂。现有中外专兼职教师4.62万人,各类面授学员170万,网络注册学员62.1万。”[3]2006-2018年,孔子学院各洲数量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2006-2018年孔子学院各洲数量分布

从动态发展看,2006年孔子学院总数刚破百所时,其中欧洲孔子学院44所和美洲孔子学院25所,分别位居第二、三位,共占到122所孔子学院总数的56.6%。2008年,孔子学院大规模进驻美洲,美洲孔子学院增长迎来顶峰,2009年美洲孔子学院数量首次超过亚洲、欧洲,跃居第一。2013年,孔子学院总数突破千所大关时,欧洲孔子学院已是亚洲孔子学院二倍以上。此后,虽然孔子学院发展速度趋于平缓,但欧洲、美洲孔子学院数量已占绝大多数,截止到2018年占总数的73.5%。

从静态分布看,韩国因具有良好的孔子学院办学传统,数量居于第三位。但无论是孔子学院还是在孔子课堂,位居前五的都是欧洲、美洲国家,尤以美国、英国最多,占到总数的半壁江山以上,分别为69%和82%,具体分布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 2018年孔子学院国别分布(前五名) 图3 2018年孔子课堂国别分布(前五名)

(二)文化桥梁,联通欧美

作为沟通中西文化间的桥梁与纽带,孔子学院在海外传播以烹饪、绘画、剪纸为代表的颇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活动,深得欧美国家民众喜爱。“文化热”带来了“留学热”。2004年,来华留学生中欧洲、美洲分别为11 524人和10 695人,分别占比10.4%和9.65%[4]。2015年,来华留学生中欧洲、美洲分别为66 746人和34 934人,分别占比16.79%和9.79%[5]。来华留学生中欧洲、美洲人数和所占比例都有较大增长,这必然和孔子学院引发的“中国热”有关。

(三)逐渐降速,来自欧美

正当孔子学院在海外蓬勃发展之际,各种势力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时常发出异议之声。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介绍,“从2010年开始,美方就通过各种渠道调查孔子学院,调查内容包括是否宣传共产主义,有没有价值观输入,美方对教材、教师、信件都进行了层层审查。”[6]2012年5月17日,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告要求全美孔子学院必须得到美国政府认证后才能在其所在的大学办学,同时要求持有J-1签证的孔子学院中方教师务必于6月30日前离境(以下简称5·17事件)。虽经双方坦诚交流,误会消除,风波平息,此事却将孔子学院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抨击、谩骂、诋毁之声不绝于耳、屡见报端,一些欧美国家以诸多理由为借口关闭孔子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在全美教授联合会的强烈呼吁下,以干涉学术自由、限制个人言论为借口,无理中止与中方签订的五年合作办学合同。美国人权与健康委员会主席史密斯(Simth)甚至说,“我们一直认为不应该将全美高校的学术权力外包给他国。否则,全校员工和授课内容都会处在一个专制的外国政府监视之下。”[7]受此影响,两个月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谢布鲁克大学(University of Sherbrook)相继停办孔子学院。2015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Stockholm University)以“在本国大学内设立一个由外国资助的机构,这种方式显得多余”为理由,声称合同到期后不再与中方高校续约,这成为欧洲关闭的第一所孔子学院。

2009年,孔子学院积累了一定办学经验后,便移师高等教育发达的美洲,从而带动世界孔子学院的掀起高潮,如图3所示。换句话说,此时世界孔子学院平均增速的突飞猛进主要得益于美洲孔子学院的优先发展。然而,自2010年美国发生调查孔子学院事件后,美洲孔子学院增速快速下降,导致世界孔子学院平均增速跌入第一个低谷。2012年,“5·17事件”发生后,世界孔子学院平均增速再次陷入低谷。此后,随着对孔子学院的规划趋于理性,世界各地区孔子学院增速趋于平缓。由此可见,美洲孔子学院是降低世界孔子学院增速的“刹车器”。

图3 2006-2017年世界孔子学院平均增长率与各大洲比较(1)统计时,将孔子课堂数归入孔子学院。

二、孔子学院频遭“刁难”的原因

从第一所孔子学院建立以来的15年间,孔子学院从寥寥无几到遍地开花。然而,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作为一种“嵌入”异域文明(2)文明与文化都涉及到一个民族、区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文明则是最高层次的文化归类。根据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世界上存在八种文明形态,分别是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以及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其中,美洲和欧洲同属于西方文明,二者同宗同源,如出一辙。的海外办学机构,遇到的不仅是文化的沟通、交流与互鉴,更会产生文化的对峙、冲突与碰撞。根据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以苏联解体为代表的冷战结束后,世界冲突产生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在价值观念、社会关系、生活习俗等方面,而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排斥表现得尤为强烈,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中西文明之间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冲突,当一个国家试图推行自己的价值观或将其强加给另一个文明的国家时展开的冲突。”[8]229正如美国教育文化学家马克·霍华德·罗斯(Marc Howard Ross)所言,人类之间的冲突主要由两种根源造成:“一是相对可见的、社会性构建的各种领域内的差异过大;二是相对抽象的、文化性形成的叙述和阐释上的敌意。”[9]换句话说,各类冲突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家间文化维度差异过大;另一方面是双方价值层面上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思维误区。简言之,中西方之间冲突与对抗来源于文化差异与排斥。因此,欧美国家抛出的干扰学术自由,输出共产主义等一系列抹黑孔子学院的言论都是外在表现,而深层症结在于中西文明间的冲突与排斥。

(一)外部文化的强势:西方中心主义

起源于17世纪的西方中心主义既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的主导意识形态也是文明冲突理论的重要观点,其实质为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沙文主义。所谓“西方中心主义”就是认为西方文化是先进、优秀、高雅的,而东方文化则是落后、愚昧、野蛮的观点。西方文化作为人类文明产生、发展、传播的源泉与中心,占据着人类文明的制高点,引领着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而作为与西方文化截然对立的东方文化则只能处于从属与支配地位。诚如西方中心主义重要代表人物哈耶克所言:“在基督教以及希腊人和罗马人奠定的基础上逐渐成长起来的西方文明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体现自由主义原则的社会制度应当被非西方国家效仿。”回顾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军事上取得的压倒性优势,积极向外扩张,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伴随着坚船利炮渗透至全球各个角落,西方文明逐步走向世界。换言之,世界开始西方化,西方中心主义思想由此形成。当今世界,西方文化仍然霸占着世界的话语权,在固有西方中心主义思想指导下蔑视一切外来文化,对非西方文化形象的界定在乌托邦式的美好幻想与意识形态化的武断之间左右摇摆,但总体上呈鲜明的否定倾向。然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渐强盛,将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孔子学院开办到西方国家的家门口,这对西方中心主义观念根深蒂固,习惯文化“出口”的西方人来说无疑于戒备森严的“领地”被侵占,上百年对中国持有的优越感、主导感被击得支离破碎,取而代之的则是失落感和挫折感。由此,西方强国一而再,再而三地抛出“中国威胁论”“中国恐惧论”,认为孔子学院表面上是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机构,实际则是扩张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是恢复专制帝国的重要途径,是渗透共产主义的重要堡垒,势必与以英语为共同语,实行开放、平等的市场经济制度,宣扬民主、自由的政治理念,信仰基督教的西方国家相冲突。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言:“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8]7因此,在西方中心主义主导下的西方国家以“莫须有”罪名将孔子学院关闭。

(二)自身文化的特性:礼不往教

纵览五千年中华文化历史画卷,既经历过朝代更迭、外族侵蚀、内部分裂的严峻考验,又创造过辉煌灿烂、独具魅力、无与伦比的盛世华章,无论逆境顺境,中华文化都一如既往地生生不息、朝气蓬勃。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价值体系和海纳百川的开放态度。在中华文化强大向心力的感召下,形成了立足本土、辐射周边的中华文化圈。目前,中国本土与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共同遗留的400多所文庙就是对同属中华文化圈的最好佐证。尽管中华文化的优势连续保持了近五千年,但传播速度慢、影响范围小,基本只覆盖了近邻国家,甚至仅限于附属国。反观在坚船利炮庇护下后来居上的西方文化,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将自由、平等、民主、法制、博爱的核心价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播撒至全球每个角落乃至每个人的内心。抛开东西双方“输出”文化不同等诸因素,中华文化的自身特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其经典著作《礼记》将自身文化描绘的淋漓尽致:“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与西方始终奉行“传教”理念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一直秉承“朝圣”原则,即自己不去主动传播,让异域文化产生认同与皈依,而是在强大向心力的感召下吸引他人来借鉴。例如,感于唐文化发达的朝鲜数次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借鉴先进教育理念。来华留学生崔志远归国后,积极建言,改变以往只凭武艺和品德选拔人才的方法,参照唐朝科举制度的明经科,于公元788年正式制定了“读书三品科”制度。此外,还仿照唐朝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算学、书学和律学。其教学内容、入学资格、学额数量乃至教学方法都是照搬唐朝中央官学。可见,中华文化的“朝圣”原则“更多地考虑到了他者的心灵,即他人的价值观、生活想象、情感方式等是不可还原的,于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引入了自愿原则。”[10]自身文化的杰出与优秀,并不是强加于他国文化的权力与资本。这是中华文化区别西方文化的自身特质,也是困扰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孔子学院“走出去”的历史惯性。

(三)传统文化的式微:儒学衰落

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正式成为封建官方正统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遍布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触及海内寰宇的每一个领域。然而,面对“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三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晚清处于山河破碎、朝不保夕的危局之中。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影响下,李大钊、陈独秀掀起以“打到孔家店”为口号,反对尊孔读经,反对旧礼教、旧道德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其物化载体孔庙成为众矢之的。一时间,毁孔庙、砸孔像、去孔位之事呈迸发之势。在当时看来,一切传统的文化都是伪科学,而一切西方的文化才是真科学。在著名的“科玄论战”中,谁要说传统文化有一点好处,谁就被扣上“玄学鬼”的帽子。可见,当时整个社会是多么想尽早与传统“划清界限”,多么想尽快“脱中入西”,貌似只有这样国家和民族才有前途与出路。1966年掀起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更是将儒家文化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1966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200多名红卫兵闯入阙里孔庙,将大成殿内的塑像、佛龛一并毁坏且挖开了孔子坟。“从1966年11月9日至12月7日,共毁坏文物6 000余件。烧毁古书2 700余册,各种字画900多轴。损毁历代石碑1 000余座。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的国宝70余件,珍版藏书1 000多册。”[11]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源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曾深扎根于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但传统儒家文化已与现代中国社会渐行渐远,很难在国人身上觅其踪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礼仪缺位的问题日渐显露。由此,外国学者声称儒家文化在现代中国已进入“博物馆”。作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海外办学机构孔子学院,是国内传统文化的被动映射与鲜明写照。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于国内式微,包围在西方强势文化中的海外孔子学院以何强?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综上所述,无论是外部文化的强势,抑或是自身文化的特性,还是内部文化的式微,归根结底是百余年来萦绕在国人心头且久久挥之不去的文化自卑梦魇是导致孔子学院发展受阻的根本原因。所谓文化自卑是指在多元文化碰撞、交锋时,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缺乏信心,甚至表现出怀疑、轻蔑甚至自卑的心理状态。鸦片战争以来,在数次对外战争中,清政府屡战屡败,中华民族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西方列强不仅打开了古老中国尘封已久的国门,数千年来形成的“天朝上国”“夷夏之辨”的文化优越感和心理优势被击得粉碎。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有识之士一直在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真理,“其中的每一次民族危机都加重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失望,甚至都伴随着对自身文化的否定,并进而出现了严重的文化自卑心理。”[12]“五四”运动中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受到彻底否定与猛烈批判,而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提倡则直接造成了“拉洋车”与“崇洋媚外”思想的形成。人们狭隘地认为传统文化应该被彻底抛弃而西方模式则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唯一准绳,合之则取,不合则舍。由此,人们“言必称希腊”,“行必照罗马”,唯国外文化马首是瞻。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实质是传播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教育。文化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教育也就属于西方国家的“跑马场”。从教育制度上看,我们先照搬日本学制,再借鉴法国大学区制,又模仿美国“六三三”学制,再吸收苏联教育模式。依教育思想而论,德国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先后传入中国,风靡一时,影响至深。无论是仿日还是效法,无论是学美,还是搬苏,教育主权在一步步“仪型他国”的“亦步亦趋”中逐渐丧失,这一过程无疑是文化自卑的体现。

三、文化自信的资本:历史上的基因强大与现实中的成就伟大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民族的精神血脉,人民的精神基因,具体表现为人的风俗习性、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如果根植于灵魂血脉的文化一旦消失、溶解,人民则随波逐流,没有内心灵魂,没有精神寄托,没有外在根基。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发挥着更持久、更深沉、更基本的作用。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绽放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是世界文化史上一座巍峨壮观、高山仰止的巨大丰碑。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基因强大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没有断流、干枯的文化。回首过去,先人用聪明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先秦时,儒家尚“仁义”、道家倡“无为”、法家重“法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西汉时,中华文化的基本形式和主体格局逐渐形成,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张骞历经千难万苦“凿空”丝绸之路,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产品等,沿着这条大道源源不断地传入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给人们带去“希望的曙光”。中华民族文化由此迈上了辉煌壮丽的高峰。各国纷纷派遣使团多次出使长安,出现“万国衣冠拜旒冕”的盛况。泽被四方的唐文化深刻影响了东亚国家的文化面貌,从汉字到儒学,从典章律令到科学技术,绵延千年的“中华文化圈”得以成型。宋元时,以火药、指南针、雕版印刷术为代表的重大发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西传,点燃了喷薄欲出的文艺复兴之火,照亮了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明末清初,出现了反专制、反君权、反封建的先进思想,闪烁着民主主义光芒的启蒙思想,这些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经过来华传教士的推介,对欧洲方兴未艾的启蒙运动产生巨大推动作用。总之,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活灵活现的语言文字、汗牛充栋的经诗典籍、惟妙惟肖的雕刻艺术、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惠及四方的科技工艺。中华传统文化在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中华近现代文化的成就伟大

中华近现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展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丰硕成果。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在90年的接力探索中,从一辆拖拉机、一辆汽车都不会造,到神舟上天、蛟龙入海、航母下水;从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基础上建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一场场斗争中、一次次攻关中,形成了不忘初心的红船精神、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众志成城的抗震精神、攻坚克难的航天精神。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凝聚成的先进文化是中华近现代文化的典型代表,为中华民族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使其更具时代性和表率性,坚定了中华文化的信心与前途。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近现代文化的历史源泉,中华近现代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再现,两者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国人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石和重要资本。因此,所谓文化自信一方面是指五千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历史基因一定能够抚慰近二百年来形成的文化创伤;另一方面是指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一定能够创造举世瞩目且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总之,文化自信是指在多元文化交锋时,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表现出坚定的认同感。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13]

四、孔子学院的发展策略

高等教育国际化大潮不可阻挡。一方面对外开放的国门必然越开越大,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包容的胸怀和更加柔性的话语,合理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教育成果;另一方面是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中国文化教育“走出去”,这对处于西方文明包围中的孔子学院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石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分步推进。根据费孝通先生勾画出文化自信的原则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而构建文化自觉、文化互鉴、文化引领的实践路径,在实践中打造三个版本的孔子学院。

(一)文化自觉:和而不同

所谓“和”是指中外高校共建孔子学院,双方共担责任、共享成果。“不同”是指所属不同国家和民族,代表不同文化的主体构成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的传播机构--孔子学院。作为孔子学院“1.0版本”,以教授汉语和传播古代文化为根本任务,展现古老中国的悠久传统与独特魅力。从国家而言,首先,要充分认识并尊重孔子学院所在国的基本国情、文化概况、民族信仰等,以“一纲多本”提高教材的本土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例如,国家汉办根据不同语言习惯和社会风俗开发针对不同地区的教材;其次,在所在国法律框架内制订《孔子学院章程》,让海外办学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最后,根据学习者不同的汉语基础制定级别不同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认定标准。例如,国家汉办于2007年制定《汉语能力标准大纲》,将汉语能力划分为五个等级并针对不同人群开设成人汉语考试(HSK)和少儿汉语考试(YCT)。从高校而言,首先,选派政治过硬、业务精干、具有海外背景的中方院长、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加大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岗前培训力度,提升国际汉语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既精通中华传统文化又熟知所在国历史、社会、民俗的教师;其次,根据当地人的风土人情与语言特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文化互鉴:求同存异

所谓“求同”是指利用中外文化的汇合点,以对方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传播中华文化。“存异”是指保存中外双方文化中最核心、最根本、最精髓的要素。此为孔子学院“2.0版本”,以教授高级别汉语和传播现代文化为根本任务,展现当代中国文明、民主、开放、包容的形象,讲述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从国家层面而言,首先,成立国别、区域研究中心,进行语言、文化、历史等区域性研究,寻找中外文化契合点。例如,国家汉办在欧洲、美洲成立多个区域联合中心,开展国别区域研究,为深入开展文化交流互鉴提供智力支持。其次,建立舆情预判、应急处理和动态跟踪机制,及时防范、化解针对孔子学院的抹黑行为。最后,政府对孔子学院进行适度管控,实施运行资本市场化运作,从而减少外界疑虑。对高校而言,首先,中外高校联合攻关,根据当地语言习惯和汉语水平,编写难度适宜的本土汉语教材和当代中国精品骨干教材。其次,依托双方学科优势,利用孔子学院平台,推动中外大学合作由语言文化扩展到其它相关学科。最后,推进“汉语桥”世界大、中学生中文比赛,扩大外国中小学校长来华参加夏(冬)令营活动。

(三)文化引领:殊途同归

中华文化在与当地文化的冲突与矛盾逐渐减少,经过本地文化的筛选、过滤后,与当地文化相融合,成为当地文化接受与认可的一部分。此时,文化主体态度更加自信,胸襟更加博大,胆略更加过人,方式更加多样,气质更加从容,既海纳百川又泽被四方,既善于借鉴一切域外文明的有益元素,又善于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所谓“同归”是指对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理论的认同。此为孔子学院“3.0版本”,进行以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华文化传播,营造有利于和平崛起的外部环境,塑造负责任、爱好和平的东方大国形象。从国家层面而言,首先,可以推动汉语教学按计划、分批次、有步骤的纳入所在国国民教育体系,实行汉语教学学分互换互认,扩大汉语影响力。早在2006年,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就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国则在所有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其次,以孔子学院为纽带,推动基础好、层次高的外国高校开展汉语师范专业,实现汉语教师本土化并推动国外高校增设汉学教习。最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汉语学历教育,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授予本科及以上学位证书。对高校而言,首先,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将带有中华文化精髓的内容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写进汉语教材。例如:由多名专家编写的《中国人的生活故事》以口袋书的形式,多角度讲述普通人身边的生活故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礼仪传统、价值观念与社会习俗。其次,开展以中华文化为主旋律的中外高校“巡讲、巡展、巡演”活动,让中华文化深入人心,从2015年开始,国家汉办已资助多名专家来华召开中国问题学术会议。再次,深入推进“孔子新汉学计划”,扩大孔子学院奖学金规模,资助层次高、能力强的人士来华访学、攻读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学位,培养知华、友华、亲华的中国通和汉学家。例如,从2014年开始,共有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16所重点高校专门拿出固定名额支持外国人士来华攻读博士学位。最后,将孔子学院战略规划、人员配置、资金协调纳入中方高校整体规划,将其打造为中方高校的海外学院。

孔子学院三个版本的划分并无明显界限,其发展根据文化自信的三个阶段呈由低到高螺旋式上升状态,但由于各地区自身文化特质、民众接受心理、文化认知模式等因素不同,三个版本会出现的时间早晚不一,甚至会有反复和倒退的情况。当前大部分海外孔子学院正处于“1.0版本”到“2.0版本”过度时期,既要明确所属阶段,做出合理决策;又要超前规划,对相关问题提前预判。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早日完成既定规划。

五、结 语

历史经验已经表明,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巨大引擎。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典型代表的孔子学院为中外高校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桥梁与纽带,也为世界了解中国高等教育打开了一扇窗口。针对当前出现诋毁、抹黑孔子学院的言行,“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只要我们加强交流,持之以恒,偏见和误解就会消于无形。”[14]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孔子学院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西行学院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