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小青柑普洱茶的加工原理及其加工方法
2020-09-09龙华清
龙华清
(广州茶联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广州,510145)
小青柑是小青柑普洱茶的简称,由云南普洱熟茶和广东江门新会柑幼果,经过系列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一种调味茶[1]。由于口感受大众喜爱,保健功效突出,以及冲泡的便捷性、携带的方便性,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力,迅速成名,几乎一夜之间闻名全国,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网红名茶。
茶柑联姻,历史悠久,唐代陆羽《茶经·六之饮》里就有提到加入橘皮煮茶的记载:“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把新会柑和云南普洱茶联系在一起,以此泡水饮用,相传为清朝新会进士罗天池首创[2]。他受茶叶吸味的启发,将家乡的新会大红柑挖出果肉后,填入从云南带回的普洱茶,然后用棉线扎紧,在阳光下日晒并风干;在长期陈放中,普洱茶吸收了新会柑的气味,这就是柑普茶初始形态及其制作方法。
2015 年以来,在政府和行业的积极引导、企业的广泛参与下,以茶柑结合的产品不断创新、研发,最终一粒一泡、简便携带、易于传播的小青柑普洱茶被创制出来。
本文所定义的最佳小青柑普洱茶,是重量10 克左右,皮茶比例约为1:4,即2 克柑皮和8 克茶叶的混合体,该比例组合的茶在实际冲泡时,浓度相对适宜,滋味缓慢渗出,香气、滋味协调度高,耐冲泡,为消费者广泛接受。
一 小青柑普洱茶的加工原理
小青柑普洱茶的加工原理是利用茶具有的吸附性[3],通过与青柑皮的充分接触,在热力作用下柑皮油室破裂,通过水分交换,茶叶吸附柑皮油包中释放的芳香物质,从而形成香气、口感独特的小青柑普洱茶。两者结合既保留了普洱茶的醇厚,又有新会柑的芳香,柑皮与茶叶相互吸收精华,茶提柑果之润甜,果助茶之醇厚,彼此融合为一体。
新会柑[4]学名茶枝柑(Citrus reticulate ‘Chachi’),民间也叫新会广陈柑或陈皮柑。这个品种是漫长种植历史中,从芸香科柑橘属大红柑中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该品种的大红柑果加工出来的新会陈皮,品质历来奉为上乘。周欣等[5]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分析鉴别了7 个不同产地的陈皮挥发油含量,结果表明新会地区的茶枝柑挥发油含量最高,王亚敏等[6]检测出茶枝柑青皮挥发油成分高达49 种,陈娴等[7]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有60 种,远高于其他产地,而且还富含生物碱、多糖等多种有益成分,是民间广泛应用的一种药食同源的天然香料。
二 生产制作工艺
新会小青柑普洱茶的生产加工有其独特的生产工艺。现总结出以下几个制作工艺中的关键控制点如下:
小青柑普洱茶生产加工工艺流程:
1、原料(柑与茶)的控制
(1)小青柑柑果
制作小青柑的柑果采摘产地、时间、大小、卫生安全都有相应的要求。
在新会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种植的茶枝柑品种,每年7 月-8 月份的幼果,大小50 克左右为宜,色泽嫩绿油亮,内含油包丰富,果香清甜浓郁,是用来加工制作小青柑普洱茶最佳的材料。
果农采摘时佩戴一个套环,初步剔除大果、小果和病果,其次再过筛选机选果。筛选机的原理是利用滚筒上的孔径大小不同来挑选体积迥异的柑果,目前很多企业将筛选机与洗果机相连,使生产的流程更加顺畅、高效。分筛机50 号口出来的果,大小最为适宜。
图一 分筛设备
筛选出大小、形状、重量基本一致的小青柑果为一批次,立送车间开盖打洞,挖果肉,遵循宜早不宜迟的原则,新鲜柑果常温下存放不超过48h;未能及时加工的,应储存在温度5℃以下的冷库冷藏。
批量采摘之前,取代表小青柑鲜果样品,送检质检部门,检测农药残留,保证原料符合国家卫生安全标准要求。
(2)普洱茶熟茶
首先普洱茶的净度要好,不能有泥味或者其他异味,更不能用发霉的湿仓茶。其次应选用优质安全的普洱熟茶料,最好选用特级或者宫廷级别的陈放有年份的干仓茶,嫩度好,显金芽,耐泡的普洱茶原料。
2 挖果(肉)
目前挖果仍然是制作小青柑普洱茶最费时费工的工序。虽有部分企业尝试了机械自动化挖果作业,但仍然不够理想,挖不干净或损耗大;实际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还是依赖熟练的人工。
挖果(肉)需要注意:
(1)挖果肉要趁新鲜,失水后的小青柑果肉紧黏柑皮,工时多,难以挖干净、而且容易挖破果皮,造成损耗。
(2)果肉必须要挖尽,不能留有在壳内,果肉含糖量高,容易变质变酸,发霉,影响口感和质量安全。
(3)把果肉挖出后,还需把白囊一并挖出来,这样利于后续干燥,也利于茶叶与柑皮油包的充分接触。壳内留有白囊会有隐患,茶叶很难干透,后期存放容易返潮霉变。
3 填茶
挖果(肉)后的果壳一定要清洗、晾干后,才能填入茶叶。填茶要掌握合理的皮茶比例,以及填茶后的松紧度。目前有些企业由传统手工作业向机械替代,但要注意投茶量,选用分筛机50 号口出来的小青柑果壳内装入8 克的普洱茶为宜。
投料太多,果壳内装的茶太紧,会造成成品茶冲泡时候很难出味,因为茶叶吸水膨胀,填满了果壳内的空间,内含物无法渗出;装太少,壳内还留有空间,茶叶也容易倒出来,茶与果壳分离。
4 杀青
杀青起到钝化酶的活性和醇化口感的目的。湿热作用下,黄酮类物质转化,部分多糖水解,使得成品茶更醇、更甜,口感更佳。
杀青要掌握的要点是:高温快杀,杀均杀透。早期是选用烘干机杀青,放入填好茶的小青柑后,温度下降很快,杀青时间长,会出现杀不均匀,杀不透的情况。
目前多数企业选用水蒸汽杀青,一般是杀青10-15min,杀至小青柑果皮颜色刚刚变为黄色为宜。
5 干燥
干燥方式经历了由传统生晒风干到烘干机,再到现代烘房的升级。干燥温度从高温快烘到中低温慢烘,以及后来的半晒半烘工艺。
传统工艺的干燥方式为生晒风干,即置于晒棚的阳光下自然晾晒,果皮中的油室在阳光的热力作用下,细胞失水、爆裂,芳香油渗透进普洱茶叶中,被茶叶吸收,最终茶与柑皮融合。这种干燥工艺,属于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虽然在品质方面,茶与柑融合好,口感亦佳,但生产周期长,人工成本高,而且品质可控性差,受自然天气影响,很难规模化生产和保持品质的稳定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被摒弃。
早期的干燥设备,主要使用的是烘干机,虽然产能有所提升,但品质还是很难控制:上层与下层的品质有差异,上一炉与下一炉有不同,靠人工翻动,投入人力物力太大,而且不能满足日益旺盛的消费需求;逐渐被空间更大,而且可以调控温度、湿度、时间、气压、抽湿等参数的烘房所替代。
早期干燥方式是高温快烘,烘干时间为 12h 左右,温度为 70℃以上,产品干燥快,高温导致柑皮内的糖分焦化,同时挥发油也会随蒸汽挥发尽,新会柑皮的药用价值尽失,产品泡出来的茶有焦糊味。而且高温快烘还有的缺点:容易导致外干内湿,后期容易出现白霜,果皮外表色泽黄绿、暗枯、缺乏活性。
也尝试用低温抽湿烘干工艺,温度控制在 45~55℃,干燥 48 h 左右。这种干燥方式可以规模批量生产,而且干燥工艺参数可控,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比较稳定。但相较生晒工艺的小青柑普洱茶,在香气方面有所欠缺。由于油室破裂后,鼓风抽湿,茶叶未能吸附芳香物质,随水蒸气挥发掉到空气中了,所制茶品,香气弱,药效也有降低。
以上几种干燥方式,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中都存在一定缺陷。为了更好把控品质,最大程度保留柑皮的芳香物质,我们尝试采用半生晒半烘干的干燥工艺。在自然环境允许的条件下,日晒1-2 天,适当翻转,然后在利用烘房干燥过程中,把温度设置45-55℃、时间48-72h,贴近日晒温度变化的参数,以时间轴划分区间,设置相应参数,称之低温曲线烘焙。在茶柑高度融合之后,适当采用较高的65-70℃短时烘焙提香,最后直至成品茶水分含量达到标准规定的≦13%可出炉。[8-11]
发现经过阳光生晒工艺的小青柑普洱茶比纯低温烘干工艺茶,香气更佳,滋味更加协调。目前采用生晒和低温曲线烘焙相结合的干燥工艺,所制茶品品质稳定,口感亦佳,芳香内含物较多保留下来,药效不减,而且可以规模批量生产。
6 包装贮藏
为确保小青柑普洱茶花果甜香的品质,宜及时将加工好的小青柑普洱茶进行密封包装,阴凉处存放。如果作为商品销售,可以将茶装入铝箔小泡袋内,密封后出售,防范回潮发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