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人跌倒的运动学因素分析
2020-09-09吴寿枝
吴寿枝
(皖南医学院 体育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
跌倒是导致老年人伤残乃至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个体进入老年阶段后,机体的各项指标如:骨质结构、肌肉质量、记忆力、动作协调控制能力、平衡能力等均呈下降趋势并不断衰退[1],这些问题都极易导致老年人发生跌倒。老年人因跌倒造成的伤害不仅给老年人带来痛苦,同时也产生大量人工和医疗费用。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加剧,这一情况日趋严重,引起了相关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跌倒发生的因素有很多,情况较复杂。从运动学角度看,当人体失去平衡时就容易发生跌倒,而这与人的下肢力量、步态、反应时间、平衡控制等密切相关[2]。本研究从人体运动学视角,通过对老年人群与运动相关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与老年人跌倒相关的因素,旨在为预防老年人意外跌倒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将60周岁以上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的界定,以及我国现阶段以60岁以上为划分老年人的通用标准。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以芜湖市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抽样人群,所有接受测试者无明显影响测试开展和结果的创伤和病症,在经本人及家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情况下,最终选取符合要求的受试者155名,将样本人群按10岁的年龄差进行分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分布及跌倒的发生情况见表1。在确定受试者后,对受试者的年龄、身高、体质量等基本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与分析。
表1 受试者年龄、性别分布及跌倒发生情况(n=155)
1.2 研究方法
1.2.1 测试方法 使用北京泽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肢力量测试仪(型号BX-LST-100),测量受试者下肢肌肉力量;使用悦健FYS-1型电子反应时测试仪测试受试者反应能力;使用秒表、卷尺等仪器测试受试者“5次坐立”用时、计时“起立-行走”等综合功能。以上测试均按规定进行,并通过手工或仪器记录测试数据。
2 结果
2.1 老年人发生跌倒的一般情况比较
2.1.1 受试者的基本信息比较 受试者中跌倒组和非跌倒组在年龄、身高、体质量等基本信息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1.2 跌倒组与非跌倒组人口学特征及常见病特征比较 在人口学特征及常见病特征方面,跌倒组和非跌倒组老年人在日常锻炼、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以及关节炎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性别和眩晕两个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 人体运动学特征比较
2.2.1 下肢肌肉力量特征比较 两组的伸肌峰力矩、伸肌平均峰力矩、屈肌峰力矩、屈肌平均峰力矩、屈伸肌肌力比值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伸肌和屈肌的相对平均峰力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2.2 综合性功能特征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在标准对数视力、计时“起立-行走”、“5次坐立”试验指标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10%对比度视力和选择反应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2 跌倒组与非跌倒组的基本信息比较
表3 跌倒组与非跌倒组人口学及常见病特征比较
表4 跌倒组与非跌倒组下肢肌肉力量特征比较
表5 跌倒组与非跌倒组综合性功能特征比较
2.3 老年人发生跌倒的多因素分析 以老年人是否跌倒作为因变量,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按照纳入(α=0.05)和排除(β=0.10)标准共有11个变量进入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向前法)。结果显示,女性(OR=3.706,95%CI:1.116~12.313)和反应时延迟(OR=69.884,95%CI:22.783~214.358)是老年人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见表6。
表6 老年人发生跌倒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老年人发生跌倒的一般情况比较 从受试者发生跌倒的情况看,本研究155例有效样本中有51例发生过跌倒,发生率为32.90%,这一结果与国内外相关研究一致。Fuller[3]的研究显示,美国65岁以上的社区老年居民约1/3每年跌倒1次或以上。从性别上来看,跌倒的发生存在差异,本研究数据显示,女性跌倒发生率为40.63%,男性为20.34%,女性跌倒率高于男性,这与国内外跌倒相关的研究结果一致[3-4]。本研究的多因素分析也指出在老年人跌倒的因素中女性是老年人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之一。两组在年龄、身高、体质量等基本信息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予讨论。
3.2 跌倒组与非跌倒组人口学特征及常见病特征比较 通过对受试者人口学特征及常见病特征的比较可以看出,跌倒组与非跌倒组在性别和眩晕两项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往研究跌倒的文献显示,女性跌倒率髙于男性,国内外众多探讨社区居住老年人跌倒的研究均指出女性跌倒发生率要高于男性[5],本研究亦得出跌倒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这一结论。对于这一现象,有研究指出这可能与老年女性肌肉力量下降和视野依赖性増加有关[6]。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Lord通过对比老年人在执行快速跨步任务时的反应时间发现,老年女性的跨步反应时间长于老年男性,认为这可能是导致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更易发生跌倒的一个原因[7]。老年人发生跌倒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女性(OR=3.706,95%CI:1.116~12.313)是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相较于老年男性,老年女性更应该重视对跌倒的预防。有研究者指出,跌倒的发生是多种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年龄、步态障碍、虚弱和疾病状态(心律不齐、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呼吸障碍、晕厥和眩晕)是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8]。有证据表明,由于颈动脉窦过敏症可引起晕厥(眩晕),能够对部分老年人发生的原因不明的跌倒进行解释[9]。因此,可以将眩晕作为预测老年人跌倒发生的敏感指标。
3.3 人体运动学特征比较
3.3.1 下肢肌肉力量特征比较 下肢肌肉力量是影响老年人体能与平衡能力的一项重要因素[10],峰力矩是指在肌肉或肌肉群环关节运动过程中,相应的肌肉或肌肉群收缩所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值,反映了运动过程中肌肉的最大负荷,被认为是最有临床意义的参数,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下肢屈伸肌的相对平均峰值力矩比是下肢屈伸肌的平衡指数,反映了肌肉的运动能力,协调性和关节稳定性[11]。结果显示,两组在伸肌相对平均峰力矩和屈肌相对平均峰力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学者对老年人和年轻人的行走过程进行研究,发现两者在行走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步态平衡策略截然不同,老年人会更多利用髋关节的力量而年轻人会更多利用踝关节的力量来维持行走的稳定[12]。正因如此,当老年人在湿滑难行的地面行走时,髋关节而不是脚踝关节的运动会产生过大的剪切力并导致跌倒[13]。也有学者指出,因老年人的下肢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而导致的髋关节伸展动作不充分,使其摆动腿抬高的程度低于年轻人,走路时易出现拖拽,增加跌倒的可能性[14]。从这一层面来说,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老年人下肢屈伸肌的平衡指数,有助于增强老年人下肢肌肉的运动能力、协调性和关节稳定性,对于预防跌倒的发生是有意义的。
3.3.2 综合性功能特征比较 通过对跌倒组与非跌倒组综合功能特征比较,两组间在10%对比度视力和选择反应时两项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采用类似研究的常用方法,以选择反应时代表中老年人的反应能力。结果表明,跌倒组的选择性反应时较非跌倒组延长(P<0.05),且老年人发生跌倒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亦指出反应时延迟(OR=69.884,95%CI:22.783~214.358)是老年人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与多数学者的研究相互验证。相关研究显示,60岁老年人的反应时间较20岁年轻人增加了约25%,70岁以上老年人反应延迟更加明显;有跌倒史的老年人较没有跌倒史的老年人在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上都有所延长,反应也更缓慢[15]。对此,有研究者指出,反应时间可以作为老年人跌倒的独立危险因素[8],可见快速而适当的反应能力对于避免跌倒的重要性。有学者对老年人反应时延长的原因及其与跌倒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老年人反应时间的延长是由于老年人身体晃动的增加间接引起的,并指出老年人反应时间的延长与老年人身体晃动的增加密切相关[16-17]。但是,这种相关性随外部条件的改变,相关程度也会产生变化,当受试者站在坚硬的平坦表面上时,反应时间与身体晃动的幅度相关不显著;当受试者站在不太稳定的可变形泡沫橡胶表面上时,反应时间与身体晃动幅度之间显著相关[17]。老年人应加强身体平衡功能和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尽量避免在湿滑或不平整的路面行走,这些都有助于预防或减少跌倒的发生。
总之,老年人伤害事件的发生大多是由跌倒造成的。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老年人对损伤的恢复速度很慢,容易致残,对健康生活构成极大威胁[5]。从人体运动学的视角去筛查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具有现实意义,其结果可以为老年人跌倒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的制定,尤其是运动学处方的探索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