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力视角下社会科研学旅行的价值意蕴与实施策略

2020-09-08陈晓佩

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志摩徐志摩研学

陈晓佩

长期以来,实践教育欠缺,制约了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如何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加立体生动的学习体验,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其实,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已经表述了相应的观点。陶老“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本质论阐释了“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会发展的要求,换言之,就是学生要具备能够应对实际生活的生活力”[1]。

生活力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就是陶行知先生强调的“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2]。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其能直面困难、解决问题,能欣赏艺术、热爱生活。当下热议的研学旅行注重社会性和实践性,强调在集体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让孩子的眼、耳、鼻、手、脚、脑都“动”起来,从中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通过研学旅行,能够培养学生的生活力,使其锻炼体魄、开阔视野、提升审美、勇于创造。

一、生活力视角下研学旅行的价值意蕴

1.发现难题,培养问题意识与洞察力

生活力强调要具有“科学的大脑、改造社会的精神”,这就引导学生需要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研学旅行中检验学生是否对这一话题产生浓厚兴趣,洞察出其中的困难与矛盾,着力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作用的重要标准。而生活力的培养十分有利于促进学生问题意识与洞察力的提升。

2.掌握方法,培养技能意识与探究力

生活力还强调要具有“农人的身手”,意在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什么建立在发现问题之后?这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问题解决的方式,而其方式方法也要依托于科学合理的技能。研学旅行中生活力的培养意在引导学生掌握恰当的方法,“以一定的技能促进问题的解决,提升探究的能力”[3]。

3.创意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与创造力

其实, 生活力强调要具有“科学的大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同时也反映出了学生应该具备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诗作《春天不是读书天》这样写道:春天不是读书天:关在堂前,闷短寿缘。春天不是读书天:掀开被帘,投奔自然!……春天!什么天?不是读书天!其表达了走出校园、亲近自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诉求。建立在观察、探究基础之上的研学旅行,必然需要学生“发挥创新意识,培养其创造力”[4]。

4.浸润文化,培养审美意识与鉴赏力

生活力也强调了要具有“艺术的兴味”,即要浸润在文化之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培养审美意识。位于杭嘉湖畔的海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皮革之都、文化之邦”的美称。这里贤才荟萃,代有名人,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诗人徐志摩、书画艺术家张宗祥和钱君匋、武侠小说家金庸等都为海宁人。硖石中学恰是坐落于城区源头环东山一带,枕着横头老街与东关厢,遥望干河主街与洛塘河,一公里内有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众多生活痕迹。因而,依托这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资源,访志摩故里的主题也就应运而生。徐志摩的一生,清新婉丽,好似人间四月天。林徽因的一首《你是人间四月天》,一说为悼念徐志摩而作。四月天,是人们心灵绽放的春天,充满爱与希望。守望四月天,给生命一份安暖,将希望播種人间,让心海溢满花的馨香,徜徉流年的沧桑。本研学旅行希冀借助人间四月天的美好寓意,传达给学生不负韶华、奋发向上的追求和祝愿,以期共寻人间四月天。

二、生活力视角下研学旅行的实施策略

1.解决生活难题的“寓思于游”策略

如前所述,生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洞察力。在研学旅行创设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必然是去往哪里。目的地的地理位置,以及如何前往和路线设置,这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启研学旅行,将“寓思于游”策略贯穿始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洞察力。

例如,在“访志摩故里,寻人间四月”这一课的研学旅行时,第一板块“始知志摩”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徐志摩故居的方位进行锁定,然后绘制简单的徒步路线图。具体的研学旅行路线设置了四站,分别是校“三不朽祠”旧址处、徐志摩故居、西山徐志摩墓前、海宁火车站遗址。

一般而言,以学校为始发点,据此研究目的地所处的位置,继而绘制路线图,以最短的路程抵达目的地。在此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观念和意识。

2.练就勤快双手的“史料搜集”策略

生活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意识与探究力。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历史名人生活在过去的时空,其言行举止我们只能通过图文的结合与充分的想象去感受。怎样能够拉近与历史名人的距离,这就需要大力借助详实的史料,并且需以紧贴事实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来描绘。

例如,在“访志摩故里,寻人间四月”这一研学中,故事的阐述是重点部分,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事情发展的始末这就需要查实历史资料,加以改编,形成最简单又生动的故事。在“始知志摩”第一板块时,有一个关于“三不朽祠”的故事。结合搜集到的史料,故事改编如下:徐志摩从外地回家很喜欢住在东山下的一座名为“三不朽”的祠堂里,他与山上的乞丐交朋友,给他们送酒送衣又送吃的东西,还和他们聊天。但镇子上有名望的乡绅和前清遗老想和他这位留过洋的大学教授见面座谈却不那么容易。他宁愿看羊吃草,狗打架,也不愿和那些体面人说些无聊应付的话。他曾以东山为背景写过三首诗,其中,《东山小曲》描写了他在东山下的三不朽祠独居时游山所看到的景色和放羊娃、乞丐、游客各色人等。《盖上几张油纸》则描写冬天里一位刚刚丧子的青年妇人到东山上悼念幼子的悲戚之情。《一条金色的光痕》则以东山南麓横头街上一位贫苦的老妇人为了帮助埋葬邻居,来向志摩母亲请求帮助时的对话为内容。三首诗既表达了对穷苦百姓的同情,又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这样的故事整改,激发了学生搜集资料的乐趣、整理资料的能力,练就了勤快的双手,是生活力中技能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展现。

3. 锻造科学大脑的“研联并进”策略

生活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借助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因而,通过建立联结,“研联并进”策略可以训练学生的大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养成科学的精神。

例如,在“访志摩故里,寻人间四月”第四板块“铭记志摩”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抛给学生,为什么在这里还要保留海宁火车站旧址?这与徐志摩有什么联系?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挖掘得知,是徐志摩父亲引资确定海宁火车站站点选址,并在1923年,由梁启超、蔡元培主持的讲学社向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发出邀请,希望他能来中国访问并讲学,徐志摩负责联络接洽和中方翻译。几经周折,1924年4月12日,泰戈尔一行终于在上海登陆,开始了在中国的正式访问。由于事先他们已多次通信,加之在上海的几次讲演活动均由徐志摩担任翻译,两人之间很快熟悉并成为朋友。于是,在趁泰戈尔前往杭州访问期间,徐志摩向老诗人提出了请他在自己的家乡硖石站与乡亲们见面的请求。泰戈尔愉快地答应了。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刻,徐志摩打电话给担任硖石商会会长的父亲徐申如和硖石教育会会长金修常,通知他们组织群众和学生到西山下的硖石火车站欢迎这位世界级的文学家。4月17日上午,泰戈尔乘坐的火车在硖石站停靠,老诗人在车上临窗向欢迎人群致意。因而,海宁火车站旧址的保留十分有意义。

综上所述,做好歷史解释,明晰事物的关联性对于史实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发挥联想的能力,不断进行研究创造。

4.培养艺术兴趣的“体验感悟”策略

生活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鉴赏力。“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而,要想发挥研学旅行的最佳效果,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需要设置各类的体验与感悟活动。

例如,在“访志摩故里,寻人间四月”这一课程中设置了两个实践项目。在“深知志摩”板块做了如下规定:研学旅行队伍顺着干河街抵达徐志摩故居,学生参观故居,了解徐志摩生平,记录参观画面,或即兴素描、水彩画,或相机刻录。如此设置,最主要是想引导学生品味志摩故居这幢中西结合、极具美感的洋楼建筑以及别具风韵的中式家具,从实地引导学生感受建筑艺术之美。

另外,在“致敬志摩”板块中,研学旅行队伍徒步顺着建设路来到西山上徐志摩墓前,了解墓的概况。特别强调半圆的墓台恰似一弯新月,有诗坛“新月派”的寓意。墓碑两侧各有一方白石做就的书形雕塑,刻着徐志摩的名诗名句。可以引导学生在石阶上举行诗歌会,共同诵读徐志摩的著名诗篇,如《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随后可启发学生当场进行主题为“四月,四行诗”的即兴创作,继而互相分享。在这一听、一诵、一写中,将学生与新月派诗人的距离拉近,同时致敬传承名家名作,使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并提高。

三、结语

研学旅行的培养目标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多的是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感受,直观地接触到坐在教室里接触不到的事物,由此体验文化的美、生活的真、历史的源远流长,培养生活力的目标。生活力包含着生活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众多品质,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的统一。借助研学旅行的载体,能够较好地将生活力加以贯彻与落地,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与洞察力,技能意识与探究力,创新意识与创造力,审美意识与鉴赏力的形成,彰显出生活力在当下的重要价值意蕴,以及研学旅行这一充满活力的实践教学模式。

【注释】

[1]凌文:《陶行知研学旅行的理论与实践》,《生活教育》2018年第7期,第22—24页。

[2]邹开煌:《从陶行知“核心生活力”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生活教育》2017年第5期,第6—8页。

[3]吕晓燕:《陶行知生活力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考试周刊》2019年第44期,第147页。

[4]侯器:《陶行知“生活力”丰富内涵浅释》,《文学教育》2019年第4期,第126页。

猜你喜欢

志摩徐志摩研学
完全诗意的向往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偶然
坐着也很忙
泰戈尔在我家
泰戈尔在我家
徐志摩自带铺盖陪蒋百里坐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