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复经颅磁刺激降低网络成瘾患者上网渴求的疗效研究

2020-09-08钟云辉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叶背横线经颅

钟云辉

(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网络成瘾指的是由于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同时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耐受性以及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存在心理与生理上的依恋[1]。以往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将对个体的认知功能造成损伤,并容易伴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个体的生活质量[2],已经成为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个体尼古丁、酒精、可卡因和冰毒等物质成瘾者进行治疗,在患者渴求及焦虑的改善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网络成瘾作为一种成瘾障碍,与物质成瘾有着类似的成瘾机制[4]。基于此,本研究通过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网络成瘾患者进行治疗,探讨其对网络成瘾患者上网渴求的治疗作用,旨在改善网络成瘾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17 年10 月至2018 年12 月在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住院的网络成瘾患者64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其中,研究组中男19 例,女13 例,年龄(20.23±4.50)岁,网龄(3.61±4.52)年;对照组中男22例,女10 例,年龄(21.62±3.72)岁,网龄(3.32±3.75)年。两组性别、年龄、网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1 纳入标准符合1997 年美国心理学年会形成并公认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5],即患者必须在1年内表现出下列7 种情况中的3 种以上即可确诊为网络成瘾。(1)耐受性。符合下面任意一条:①需要明显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②上网时间不变,满足感明显下降。(2)停止上网后,表现出以下任何一种症状:①显著的脱瘾综合征:A.停止或减少严重的长时间的上网行为。B.在A 之后的几天到1月内出现下述2项或更多的症状:a.抑郁;b.精神运动性烦躁;c.强迫性思考网上发生的事情;d.幻想或梦想有关互联网的事情;e.随意或不随意地做手指敲击键盘的动作。C.由于标准B 的症状导致忧郁或社交、工作以及其他重要领域功能的损害。②急于使用网络或相似的网上服务来减轻或避免脱瘾症状。(3)上网的次数比计划的多,时间比计划的长。(4)一直希望能努力减少或控制网络的使用,却没有成功。(5)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与使用网络有关的事情上,如购买网络书籍、尝试新的浏览器、整理下载的资料。(6)因为使用互联网而放弃或减少重要的社交、工作或娱乐活动。(7)尽管知道上网可能已经导致了持续或复发性的身体、社交、工作或心理问题,但仍不管这些情况而继续使用互联网。

1.1.2 排除标准①既往有其他精神病史;②有药物依赖史;③其他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不适宜接受rTMS治疗者。

1.2 治疗方法研究组采用武汉市依瑞德公司制备的CCY-I 型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仪进行治疗,使用“8”字型线圈,治疗部位选取被试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处,刺激强度设置为100%MT,刺激频率为10 Hz,每日治疗10 min,刺激时间5 s,刺激间歇10 s,共2 000 次刺激。每周治疗5 次,共治疗4 周,一共治疗20次。对照组给予假性刺激治疗,采用反转刺激磁头使与头皮呈180度,治疗参数与真刺激一致。

1.3 观察指标

1.3.1 网络成瘾自评量表采用由YOUNG 等编制的网络自评量表[6],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测一次并记录得分。该量表由20 个条目组成,采用5点计分,从1=“几乎不会”到5=“总是如此”,分数越高表示个体网络成瘾程度越严重。

1.3.2 网络渴求程度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对被试的网络成瘾渴求程度进行评定。具体操作程序:在一张白纸上划一条10 cm 的横线,横线一端代表0 分,表示被试对网络没有渴求;横线另一端代表100分,表示被试对网络极度渴求;横线中间部分表示被试对网络不同程度的渴求。主试让被试根据自己对网络的渴求程度,在横线中进行标注,根据标注的记号在横线中显示的百分数表示被试对网络的渴求程度。本研究中,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检测一次并记录得分。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网络成瘾评分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网络自评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研究组、对照组网络成瘾自评分数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其中,治疗后研究组网络成瘾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t=8.94,P<0.05)。见表1。

表1 两组网络成瘾患者治疗前后网络成瘾分数比较

表1 两组网络成瘾患者治疗前后网络成瘾分数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例数32 32治疗前73.38±5.82 74.22±3.81治疗后45.42±7.43*69.57±6.32 t P<0.001<0.05 16.84 3.57

2.2 两组网络渴求评分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上网渴求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研究组、对照组上网渴求分数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其中,治疗后研究组网络渴求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t=6.27,P<0.05)。见表2。

表2 两组网络成瘾患者治疗前后上网渴求分数比较

表2 两组网络成瘾患者治疗前后上网渴求分数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例数32 32治疗前83.22±4.81 80.37±5.32治疗后51.35±8.92*75.43±4.33 t P<0.001<0.05 16.59 2.74

3 讨 论

以往研究表明,rTMS作用于大脑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处能有效降低尼古丁、海洛因及酒精等物质成瘾患者的渴求行为[8],并且相对于药物治疗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朱纬国等采用10 Hz 刺激频率对甲基苯丙胺依赖患者进行8 周rTMS 治疗,发现患者的焦虑及心理渴求症状得到显著降低[9]。AMIAZ等[10]通过连续10 天的治疗也发现,rTMS 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对于吸烟的渴求度。网络成瘾作为一种成瘾障碍,与物质成瘾有着类似的成瘾机制。心理渴求是网络成瘾患者显著的偏差行为,是患者想再度重复成瘾行为的一种主观愿望[1]。降低网络成瘾患者对网络的心理渴求,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发现,rTMS能够显著降低网络成瘾患者的上网渴求行为。其中可能的机制在于rTMS 作用于被试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处,能够通过调节大脑中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活性实现对成瘾行为的抑制[11]。脑影像研究也发现,rTMS作用于大脑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能够导致与成瘾行为或感觉寻求的大脑皮层得到抑制[12],从而降低个体对成瘾行为的渴求。

综上所述,rTMS 作为一种安全的非侵入性治疗,能够通过改变大脑皮层的作用从而降低网络成瘾患者的上网渴求行为。今后的研究应增加样本量,采用脑影像研究继续探讨rTMS对网络成瘾患者作用的内在机制。

猜你喜欢

叶背横线经颅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Can you solve them?
一个人的长白山
Noun Riddles
天马山有雨
天马山有雨
难得的生日礼物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动脑筋,仔细看
经颅磁刺激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