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负压吸引技术与中心负压吸引技术在骶尾部压力性溃疡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2020-09-08曹宗妹
曹宗妹
(赣州市立医院烧伤整形创面修复外科,江西 赣州 341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各种原因导致骶尾部压力性溃疡患者增多,如何有效的修复创面成为临床外科医生亟需解决的问题。负压吸引技术是修复压力性溃疡的常用方法,但负压吸引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出血、漏气、疼痛等问题,为护理工作者带来巨大的负担。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应用智能负压和中心负压过程中出血、装置漏气、疼痛等情况,比较2 种负压方式哪种更适合临床。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科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骶尾部压力性溃疡患者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32~64岁,随机分为观察组(智能负压组)和对照组(中心负压组)。观察组男14 例,女11 例;年龄(64.04±7.05)岁;创面大小(18.08±2.77)cm2;压疮形成时间(19.72±5.92)天。对照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64.88±8.53)岁;创面大小(18.60±3.10)cm2;压疮形成时间(18.60±4.92)天。两组病例在年龄、创面大小、压疮形成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室麻醉状态下进行彻底清创,确保创面坏死组织和异物清除彻底,观察组(智能负压组)安装VAC,贴无菌贴膜,密封后接智能负压,设定负压-50~-75 mmHg,设定吸引模式为持续吸引。对照组(中心负压组)彻底清创后安装VSD,贴膜后将引流管接通负压装置,调整负压值为-75~-100 mmHg 进行负压吸引。7 天后去除敷料,解除负压。
1.2 观察指标出血情况和装置漏气、疼痛情况:记录期间的出血情况,主要观察引流量性状及引流量,若引流液无血性液体为正常,若引流液为血性液体记录有出血;填入的海绵块有明显瘪陷提示为负压正常,若发生负压彭隆提示堵塞、漏气;负压泄漏记为漏气,无泄漏记为正常。
为排除麻醉影响和排除手术刺激等因素,患者在术后第2 天、4 天、6 天评估疼痛,疼痛分级采用数字评分法(NRS)。疼痛数字评分法:用数字0~10 代替文字来表示疼痛的程度。将一条直线等分为10段,按0~10 分次序评估疼痛程度。书写方式为:在描述过去24小时内最严重的疼痛的数字上画圈。0无痛;1~3 轻度疼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6 中度疼痛;7~9 重度疼痛(不能入睡或者睡眠中痛醒);10剧痛。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 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和Fisher 确切概率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出血比较见表1。观察组出血1例,出血率4%,对照组6例,出血率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0.05)。
2.2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漏气比较见表2。观察组漏气2 例,漏气率8%,对照组漏气8 例,漏气率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P<0.05)。
2.3 两组在术后第2、4、6 天疼痛评分比较见表3。术后第2 天、术后第4 天两组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负压出血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负压漏气比较
表3 两组患者在术后第2、4、6天疼痛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患者在术后第2、4、6天疼痛评分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P术后第2天3.44±0.92 5.28±1.40 5.50 0.001术后第4天2.56±1.29 4.24±1.33 4.53 0.001术后第6天1.72±1.06 1.76±1.36 1.16 0.098
3 讨 论
压力性溃疡(压疮)是局部软组织持续受压力、剪切力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营养代谢障碍而发生的变性坏死,骶尾部因位置特殊多为好发部位[1]。由于治疗困难且耗时长,压疮不仅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而且也给患者自身带来很大的精神痛苦,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解决患者的压疮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目前临床上采用负压创面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2-3]。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作为创面治疗的新方法,通过将吸引装置与特殊的伤口敷料连接,使伤口保持在负压状态,从而达到创面治疗目的。NPWT 包含负压封闭引流(VSD,中心负压)和智能辅助负压(VAC)两个关键技术,两种负压疗法在改善创面微环境方面较传统方法有显著优势,主要是通过加强创面血液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减轻创面组织水肿;封闭负压环境防止细菌侵入,抑制细菌生长;负压引起的机械应力促进细胞增殖、组织修复;促进修复细胞增殖、微血管形成;减轻创伤后免疫抑制等机制促进创面愈合[4]。因能及时吸出伤口渗液,防止液体积聚而成为细菌培养基,形成了洁净的伤口床,可以有效地预防伤口积液,加快感染腔隙闭合和感染伤口愈合,为二期手术或植皮做伤口床准备。
NPWT 技术尽管有许多优势但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也有许多并发症,如何有效的减少并发症成为临床医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通过智能负压吸引技术和中心负压吸引技术在骶尾部压力性溃疡治疗中出血、漏气和疼痛的对比观察,结果发现智能负压较中心负压能明显降低术区出血、贴膜漏气的发生,同时在负压安装早期能减轻患者疼痛,晚期两组无差别。分析出血原因:观察组出血原因是由于手术后创面的血管线头滑脱,导致出血;对照组出血原因可能是由于创面广泛渗血,导致出血。观察组漏气原因是由于创面靠近肛门,尿液浸渍导致漏气;对照组漏气原因是由于贴膜松脱,负压材料硬结,导致贴膜破裂引起漏气,中心负压不稳定,装置漏气也是重要原因。
智能负压泵的负压较为稳定,便于携带,患者术后活动限制少,可适当活动;中心负压由于引流管长度限制,不能让患者进行较大范围的活动。而压疮患者年龄通常较大,治疗通常持续2 周或更长时间,两种负压源因活动性上的差异从而间接影响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生活质量[5]。
综上所述,智能负压技术在骶尾部压力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中心负压,通过可控制负压,能降低出血率、降低漏气率及减轻疼痛,提高治疗成功率,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