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效果

2020-09-08杨晓颜周璇毛琳陈荣霞靳梦蝶夏义玲王姗姗汪德轩杜青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0年8期
关键词:胸锁乳突患侧

杨晓颜,周璇,毛琳,陈荣霞,靳梦蝶,夏义玲,王姗姗,汪德轩,杜青,3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市 200092;2.北京卫戍区海淀第五十一离职干部休养所门诊部,北京市 100142;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上海市202150

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是儿童最常见的先天性肌肉骨骼畸形之一,新生儿的发生率为0.3%~2%,但也有报道称因现代生殖技术的发展其发病率高达16%[1-2]。CMT 患儿常特征性地表现为头部向受累侧倾斜,头部或下颌向非受累侧旋转。CMT患儿往往伴有胸锁乳突肌肿块、肌肉短缩、斜头畸形、面部不对称等。目前针对CMT 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一般1 岁以内的婴儿可采用被动牵伸、头控制训练、推拿等保守治疗方法[3-6]。但目前这些常用的治疗方法,一般治疗周期都在半年以上,甚至更长。

本研究从CMT 患儿主要功能障碍出发,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CMT患儿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择2017 年10 月至2019 年9 月在本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CMT 患儿80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接受的康复治疗方案分为综合物理疗法组(治疗组1,n=40)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2,n=40)。两组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纳入标准:①患儿生后3 个月内发现一侧胸锁乳突肌肿块;②头部在冠状面上向受累侧倾斜,头部或下颌向非受累侧旋转,伴有颈部活动受限和面部不对称;③颈部被动侧屈或旋转受限≥10°;④胸锁乳突肌超声检查示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或肌肉明显增厚,肌纤维排列异常;⑤在本院进行每周3~5 次康复治疗,并随访至少6 个月;⑥治疗前、治疗6 个月后均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查、颈部活动度检查、头部偏离中线向患侧歪斜角度的评定等。

排除标准:①就诊前已接受其他治疗;②治疗过程中还进行其他相关治疗、中断治疗或不能按要求的治疗、随访频率进行配合;③骨性斜颈、痉挛性斜颈、眼性斜颈、姿势性斜颈、神经性斜颈、肿瘤等其他原因引起的斜颈;④并发其他先天性畸形;⑤有颈部手术史。

本研究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No.XHEC-D-2020-089)。所有研究对象的家长均知情同意。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

治疗组1 给予综合物理疗法,包括被动牵伸、头控训练、姿势矫正和家庭康复。先被动牵伸患侧胸锁乳突肌,包括被动向患侧旋转、向健侧侧屈头颈部,每次持续10 s,每个动作重复10 次;再进行健侧胸锁乳突肌的力量训练,包括卧位头部中线控制训练、俯卧位头部姿势矫正训练、辅助体位转换等功能性活动训练中头部控制训练、治疗球上进行促进平衡反应等训练,每次15~20 min;每周3~5次。结合患儿生活环境和养育习惯等,给予针对性的家庭康复训练,包括睡眠时尽量保持患儿头部中立位;哺乳时诱导患儿头转向患侧;怀抱患儿时通过家长的手臂等尽量使其头部处于中立位;增加患儿卧位活动的时间,活动中结合游戏等进行卧位头控训练及运动姿势的对称性训练,家长利用玩具、音乐、图片等,吸引婴儿头部向患侧转动,躯干、上肢处于两侧对称的姿势,每次5~10 min,每天3~5次。上述所有治疗中,均通过音乐、玩具等逗引,吸引患儿注意力,使得所有的治疗都在患儿放松、配合的状态下完成。

治疗组2 在此基础上增加中医推拿手法治疗。被动牵伸前对患侧胸锁乳突肌施以推拿手法10~15 min。患儿仰卧位,利用玩具、音乐、图片等视觉、听觉的诱导吸引患儿头部尽量转向健侧,充分暴露患侧胸锁乳突肌。拇指、食指、中指指腹蘸适量滑石粉,对患侧胸锁乳突肌起止点及包块进行反复推、捏、揉、拿,自上而下,动作缓慢、柔和,持续5~8 min;提拿包块数次,再弹拨患侧胸锁乳突肌,持续3~5 min。被动牵伸后再对患侧胸锁乳突肌施以推揉法3~5 min。每周3~5 次。推拿治疗中,利用音乐、图片、玩具等吸引患儿注意力,使其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放松肌肉,避免抵抗,更好地配合推拿治疗。

1.2.2评定方法

在治疗前、治疗6 个月后分别评定胸锁乳突肌的表面肌电信号、颈部活动度和颈部姿势。

1.2.2.1表面肌电信号检测[7]

采用十通道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加拿大THOUGHT TECHNOLOGY 公司)采集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信号,测试电极沿肌纤维走行方向放置于左右胸锁乳突肌中上1/3 肌腹处,测定患儿中立位、向患侧旋转、向健侧旋转、向健侧拉伸、向患侧拉伸5 个体位下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信号,采用BioGraph Infiniti软件提取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

中立位:患儿仰卧位,双上肢伸直,固定于躯干两侧,头部固定于中立位。向患侧/健侧旋转:患儿仰卧位,双上肢伸直固定于躯干两侧,检查者将患儿面部从中立位最大程度转向患侧/健侧。向患侧/健侧拉伸:患儿仰卧位,双上肢伸直,固定于躯干两侧,检查者将患儿的头部最大程度从中立位向患侧/健侧侧屈,拉伸健侧/患侧胸锁乳突肌。

1.2.2.2颈部活动度及姿势检查[8]检测患儿颈部被动侧屈、被动旋转的活动度,以及自然状态下头部歪斜偏离中线的角度。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组内自身前后对照使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2.1 胸锁乳突肌RMS

治疗前,两组各体位下患侧胸锁乳突肌RMS 均低于健侧(P<0.01),但两组间健、患侧RMS 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体位下,患侧胸锁乳突肌RMS 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t| >3.290,P<0.01);治疗组2各体位下患侧胸锁乳突肌RMS均高于治疗组1(t>2.401,P<0.05)。见表2。

2.2 颈部活动度

治疗前,颈部向健侧侧屈、向患侧旋转的活动度均明显小于对侧(P<0.01),但两组间颈部旋转、侧屈的健患侧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颈部向患侧旋转、向健侧侧屈的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t| >10.357,P<0.001);治疗组2 颈部向患侧旋转、向健侧侧屈的活动度均大于治疗组1 (t>2.817,P<0.05)。见表3。

表2 两组各体位下胸锁乳突肌治疗前后肌电RMS比较

2.3 头部偏离中线向患侧歪斜的角度

治疗前,两组间头部偏离中线向患侧歪斜的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头部偏离中线向患侧歪斜的角度均显著减小(t>15.075,P<0.001),且治疗组2 显著小于治疗组1 (t=-4.971,P<0.001)。见表4。

3 讨论

CMT是儿童骨骼系统常见的先天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主要与宫内胸锁乳突肌的主要静脉压迫受阻、宫内或围产期筋膜间室综合征、产伤、胸锁乳突肌胚胎发育异常、遗传等因素相关[9-10]。CMT 早期多表现为一侧胸锁乳突肌肿块,同侧胸锁乳突肌缩短、变粗、变硬,头歪向患侧,下颌转向对侧,头部活动受限,可伴有面部不对称。部分CMT 患儿可能并发发育迟缓、髋关节发育不良等[11]。

早期诊断、早期康复是CMT 治疗的关键。在许多国家,新生儿CMT 首选康复治疗。CMT 患儿3 月龄之前开始进行早期干预,有较好的预后,症状一般都会消失;大于3 月龄才开始干预的患儿只有75%症状可能消失。开始治疗的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后期手术干预的需求显著减少[2]。国内对于1 岁以内CMT 患儿多选择保守治疗,包括颈部被动牵伸训练、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对称性运动训练、姿势控制训练、推拿治疗、家庭康复训练等[2,12-20]。患儿开始治疗的年龄、胸锁乳突肌挛缩的程度、头颈部活动受限程度以及治疗频率、家庭康复依从性等,都将影响CMT治疗的效果与周期。康复治疗介入越早,康复周期就越短,疗效越好[13,21-25]。因此本研究入组患儿均为小于3月龄的患儿。

CMT 基本的病理改变是胸锁乳突肌间质增生,Ⅰ、Ⅲ、Ⅳ型胶原纤维在间质中过度表达,导致病理性沉积,即纤维化的形成[26-27]。疾病早期患侧胸锁乳突肌尚未纤维化,肌肉富有弹性,推拿和牵伸训练容易实施[28-29]。目前针对CMT 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一般治疗周期都在半年以上,甚至更长。

综合物理疗法中,被动牵伸训练牵拉短缩的患侧胸锁乳突肌,松解挛缩;头部控制训练提升头颈部肌肉力量与平衡;姿势矫正尽量维持中线位的姿势;家庭康复训练指导家长管理日常生活中患儿的姿势。在此基础上,对患侧胸锁乳突肌行推、捏、揉、拿等手法治疗,可以舒筋活血通络,使患侧局部皮肤与肌肉温度升高,加速局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改善局部肌肉组织与皮肤的营养供给,促进局部新陈代谢,加快肿块吸收;改善患侧肌肉挛缩症状,增强肌肉伸展性,防止进一步挛缩的发生,促进颈部活动恢复[30]。在中医推拿治疗的同时,通过音乐、游戏等诱导,吸引患儿注意力,使其在舒适、愉悦的环境中放松颈部,便于治疗者更好地实施中医推拿手法,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颈部活动度的比较(°)

表4 两组头部偏离中线向患侧歪斜的角度比较(°)

本研究显示,CMT 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兴奋性低,运动能力弱,两侧胸锁乳突肌存在不平衡[7]。治疗后患侧胸锁乳突肌运动能力改善,两侧胸锁乳突肌趋于平衡。颈部活动度改善,头部偏离中线向患侧歪斜的角度改善;增加中医推拿,效果更加显著。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康复治疗可对患侧胸锁乳突肌提供适应性的刺激,有助于肿块中的肌纤维母细胞向正常肌细胞的分化,防止肌纤维挛缩[12,16-31]。

2018 年美国物理治疗协会颁布的CMT 临床指南推荐综合物理治疗方案,侧重于对挛缩肌肉的牵伸,姿势的控制,患儿整体对称性运动的促进,疗效明确,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治疗周期较长的问题。中医推拿也被证实对婴儿CMT 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两者作用方式不同,但均有临床效果。暂未见将两者结合的临床疗效研究。本研究在综合物理治疗基础上增加中医推拿,可改善CMT 婴儿双侧胸锁乳突肌兴奋性及颈部活动度,纠正异常姿势,效果优于常规综合物理疗法。在康复治疗中,适当结合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可以提升康复治疗效果。但本研究样本量偏少,缺乏长期随访数据,远期疗效等还有待于进一步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胸锁乳突患侧
自体延长乳突肌骨膜瓣及骨粉在乳突切除术后修复中应用的长期观察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的围术期有效护理干预模式分析
胸锁钩钢板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
更 正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超声诊断以肌肉萎缩合并胸锁关节肿大为表现的副神经损伤1例报道*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婴幼儿肌性斜颈的家庭疗法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两步缓解颈肩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