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黑龙江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定位和粮食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查

2020-09-08

黑龙江粮食 2020年4期
关键词:黑龙江黑龙江省大豆

一、黑龙江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作用与粮食产业发展情况

(一)黑龙江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作用

1.从粮食产量看,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资源大省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全国最大的粳稻、玉米和大豆产区。按国家公布数据,2011年以来,该省粮食总产量由1114.1亿斤增加到1203.8亿斤,其中最高年份达到1264.8亿斤,连续七年全国居首,粮食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10%左右。其中,粳稻产量占全国总产的46.4%;玉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4%;非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40%以上,且90%以上用于食用。

2.从粮食库存看,黑龙江是全国粮食库存第一大省。各类企业粮食库存占全国的企业粮食库存比重1/4左右。在2013-2017年期间,黑龙江省各类企业粮食库存增加过亿吨,其中大部分为国家政策性收购粮食。

3.从粮食贡献看,作为全国少数几个粮食长期供求有余、粮食持续调出大省之一,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中,本省消费仅占30%~40%,其余60%~70%外销全国各地或作为国家粮食库存重要粮源。2013-2016年间,黑龙江省每年粮食调出量占全国的1/3以上。2016年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中,黑龙江省粮食产消盈余700亿斤、占全国35%,与吉林、河南、内蒙、安徽等其他4个重点主产省区粮食产消盈余总量之和基本相当。在历次全国粮食市场发生重大变化的特殊时期,黑龙江省为全国粮食保供稳价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随着全国粮食产销格局不断变化,黑龙江省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责任更为重大。

总体看,黑龙江省不仅是全国粮食自给率最高的省份,也是粮食净调出量较大的省,是国内粮食的“蓄水池”,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具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作用。

(二)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增强,加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加工增值能力持续提升,基本形成了具有黑龙江优势特色的粮食生产与加工格局。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产业基础坚实

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扩大,按国家公布统计数据,由2011年的17254.4万亩增加到2017年的17740.4万亩。全省粮食总产连续5年保持1200亿斤以上,玉米、水稻、大豆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杂粮杂豆、山特果蔬及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生产突破2000万亩。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7600万亩,认证面积、实物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之首。粮食产量大、品种全、质量优,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高品质原料。

2.仓储能力较强

近年来,全省新增完好仓容2033亿斤、烘干能力1496亿斤,分别达到2643亿斤、2083亿斤,基本消灭老式席茓囤储粮。

3.加工业快速发展

2013年以来,引进建设亿元以上的加工大项目21个。2017年末,玉米深加工能力达到315亿斤,年加工能力30万吨及以上的水稻加工企业达到77户。2013-2017年,全省年均实际加工粮食531亿斤,累计实际加工粮食2657亿斤,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359亿元,实现利润69亿元,纳税59亿元。总体上呈现粮食产能大,加工业发展迅速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良好势头。

二、黑龙江省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发展现代粮食产业的特点优势

(一)资源禀赋优良

一是土地优势明显。据黑龙江政府网站数据,全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千米(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居全国第6位;全省耕地面积1594.08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87%;全省人均耕地面积0.416公顷(合6.24亩/人)。全省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广袤的黑土地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耕地平坦、耕层深厚,且土地集中连片,适合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二是水资源富集。全省年平均水资源量81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6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24亿立方米。三是气候条件适宜。黑龙江省属于寒温带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省从南向北,依温度指标可分为中温带和寒温带。从东向西,依干燥度指标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常年日照充足,夏季降水充沛、温热多雨,秋季昼夜温差较大,利于作物干物质积累,冬季寒冷漫长、少水干燥。上述资源禀赋条件,适于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适于粮食保管储存。

(二)生态环境优越

黑龙江地处高寒高纬度地区,开发时间较晚,森林、草场、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开发条件得天独厚且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面积、实物生产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全省年均化肥、农药使用量全国最低,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占有率。近年全省推行的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三减”绿色行动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全国最大优质安全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区位好、环境容量大。寒地黑土的品牌效应逐渐显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成为黑龙江的重要品牌。

(三)发展潜力巨大

全省种植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体,特色经济作物规模偏小,发展食品工业所需多元化、高品质的原料供给有较大提升空间。丰富的粮食和农作物秸秆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成为经济优势。同时,全省现代粮食加工业处于加快起步阶段,随着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场化粮食流通机制加快建立,粮食产业链上下游衔接日益顺畅和紧密,省内外大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快进入粮食精深加工领域。黑龙江省粮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既有量大质优的粮源基础,更蕴含良好机遇。

(四)利用俄粮具有优势

近三年来,黑龙江省自俄罗斯进口大豆初具规模,进口大豆的90%以上是通过回运方式即由国内农业企业到境外种植运回的。俄罗斯大豆种植区主要在哈巴罗夫斯克、库尔斯克、沿海边疆、阿穆尔州和犹太自治州,约占俄罗斯大豆总种植面积的80%。阿穆尔州具有丰富的草甸黑高土壤和较高机械化耕种水平,是俄罗斯的大豆种植和研究中心,占全国产量40%以上。2008-2017年,俄罗斯大豆种植面积由75万公顷增加到240万公顷,产量由75万吨增加到360万吨,增长近4倍,基本呈现递增态势。其中阿穆尔州2017年大豆种植面积87.6万公顷,占远东地区的77.5%、全俄的36.7%,产量为130万吨,占全俄的36.1%。

2008年以来,黑龙江企业和农户陆续开始在俄罗斯大规模种植大豆,今年已有对俄境外规模化农业开发企业70多家,境外农业型园区8家,合作开发种植面积870万亩。其中的华信中俄(滨海边疆区)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区、黑河北丰中俄阿穆尔农业产业园区、犹太自治州阿穆尔综合发展区、犹太自治州龙跃经贸合作区等4个园区已被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部同意纳入俄超前发展区,享受优惠政策。这些企业发展境外粮食种植、农产品加工、粮食仓储、饲料加工、物流等相关产业,在扩大大豆等农产品回运规模、扩大国内农民就业、增加国内农民收入、促进国内土地流转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俄种植大豆初期,因回运过程中存在俄罗斯出口关税、两国通关和检疫程序等制约,进口规模仅为数千吨;2012开始,大豆进口规模增至数万吨;2015年以来,黑龙江在俄农业开发企业和进口大豆增多,2017年俄罗斯大豆丰收,进口俄罗斯大豆50.2万吨。

另据海关情况,2018年1-4月进口俄罗斯大豆45.1万吨、同比增加1.5倍(主要是民营企业边境小额贸易)。俄罗斯进口大豆生产种植方式较粗放、质量执行欧盟标准、禁止使用农药,大豆颗粒较小、杂质较多、蛋白含量低于国产大豆,根据国家检验检疫规定,进口大豆全部进入指定加工企业、多数用于压榨豆油。进口俄罗斯的大豆价格以国产大豆为基准,略低于国产大豆价格水平。

总的看,黑龙江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资源环境等诸多优势,只要政策、投入、服务、改革等措施跟进到位,就可以把资源潜力变成产业发展实力,就可以实现“头强尾兴”,把富集的粮食资源优势加快转变为经济增长优势,把粮食加工业打造成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新的增长极。

三、黑龙江省粮食发展功能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

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定位、“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以及农业和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形势,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增强黑龙江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压舱石”作用

新形势下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强化现代粮食产业的基础支撑。发展现代粮食产业必须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既要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升级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更要以需求变化引领供给结构调整,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实现由总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绿色增长”,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形成既有效益又有竞争力的粮食产业体系,在新的水平上实现供求平衡。黑龙江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压舱石”地位和作用是历史形成的,不仅在现在,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一地位和作用都会十分突出。

1.提升粮食供给能力。口粮绝对安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和底线。根据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出的预期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国总人口将达到14.2亿。根据《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推出的人均口粮135公斤的需求水平测算,到2020年全国粮食口粮消费总规模将不低于3800亿斤。结合全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案及目标,到2020年,粮食种植面积要稳定在16.5亿亩左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长期保持在6亿吨以上,其中稻谷、小麦口粮品种面积稳定在8亿亩。在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稳定产能的基础上,重点保口粮、保谷物,口粮重点发展水稻和小麦生产,把稳定优质绿色粳稻生产作为保证口粮的重中之重,优化玉米结构,因地制宜发展食用大豆、薯类和杂粮杂豆。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思路,统筹调整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对“镰刀弯”地区实施玉米结构调整,调减籽粒玉米,扩大青贮玉米,促进种植结构优化。

黑龙江省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头所在、潜力所在。作为全国农业优先发展区,黑龙江省农业的发展定位是以保护黑土地、综合利用水资源、推进农牧结合为主,建设资源永续利用、种养产业融合、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现代粮畜产品生产基地。随着农业生产加快向优势产区集中、向适度规模经营方向发展,黑龙江省的粮食主产区地位将更加突出。

根据黑龙江《全省加快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实施方案》的规划,考虑到种植结构调整,黑龙江省粮食合适产量应基本保持在1670亿斤,种植面积为19900万亩。各品种合适产量及种植面积分别为:小麦10亿斤,种植面积为100万亩;稻谷600亿斤,种植面积为5800万亩;玉米900亿斤,种植面积为8000万亩;大豆140亿斤,种植面积为5500万亩;其他粮食20亿斤,种植面积为500万亩。

根据国家部署,黑龙江省已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16670万亩,是全国“两区”划定面积的1/6。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10970万亩,占全国的1/8。其中水稻生产功能区4670万亩,重点落实在第一、二、三积温带;玉米生产功能区6200万亩,重点落实在第一、二、三积温带;小麦生产功能区100万亩,重点落实在黑龙江北部第四、五积温带。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进一步挖掘全省优质专用大豆生产潜力,以北部第四、五积温带为重点,划定建设非转基因大豆生产保护区5700万亩。

2.发展优质粮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健康性消费支出及“纯天然、绿色、有机”等高品质食品、乳制品、畜牧产品需求明显上升,城乡居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农产品消费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低脂、低碳水化合物等特殊需求不断衍生,为食品加工和产业融合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提出了迫切要求。随着食物需求日益多元,尤其是高蛋白食品需求增加,粮食安全的内涵提升到统筹协调“大农业、大食物、大资源、大生态”的食物安全新阶段,要求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市场变化,发展优质粮生产。以大豆为例,近年大豆消费用途除了豆腐、豆皮、腐乳等传统豆制品,增量主要用于新式豆制品如分离蛋白、组织蛋白、饲料豆粕等,欧盟、日本、韩国等对我国非转基因大豆及相关产品需求量较大。

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对产品质量的提升,要求黑龙江省转变粮食产业发展方向和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方向转变,高质量发展粮食产业经济。

黑龙江省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重要指示精神,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主导,提供优质农产品为目的,坚持质量兴粮、绿色发展的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调整优化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粮食产业经济,强产能保产量、提品质保营养安全、发展产业链增效益、打品牌拓市场,推动黑龙江大粮仓向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转型升级,不但要在数量上,更要在质量上发挥“压舱石”的作用。

(二)把握黑龙江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则

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建设健康中国保障居民营养健康的民生产业,也是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实现质量兴农,要把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放在突出位置,把绿色食品作为黑龙江最大招牌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优势,力争发展成为现代粮食产业“排头兵”。应加快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调高产业结构,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金字招牌”。把提高粮食精深加工水平、综合利用能力作为打造粮食产业强省的增长点,主动适应消费升级与市场变化的需要,发展以优质、安全、绿色为导向的粮食加工业,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发挥资源优势,变生产优势为加工优势、产业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建设高质量的粮食产业体系。

1.坚持产品优质。加快粮食产业结构调整,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加强粮食产量与质量的并行并重。提升粮食品质,实现优产优质。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合理确定养殖密度,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畜牧发展格局。

2.坚持产业融合。把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利益链等现代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粮食产业发展中,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粮食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围绕粮食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创造新供给、引领新消费、形成新动能,促进价值链利益链提升。推进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打造农企利益共同体,提高农民参与度,创新收益分享模式。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粮食产业特色,集聚资源优势,注重规模适度、差异化竞争,促进粮食产业内部融合、延伸粮食产业链、拓展粮食多功能、发展新型业态等多模式融合发展。

3.坚持资源节约。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提高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开发利用资源,着力提高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推进粮食资源全值利用,发展清洁环保、节能减排、节粮减损的粮食循环经济,减少粮食生产、流通各环节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

4.坚持产出高效。激发粮食行业发展活力,推进粮食产业高效高能发展,促进粮食产业发展与推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相统一。培育粮食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先导区,建设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现代粮食产业园,积极推进现代化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和大型综合粮食物流(产业)园区建设,构建安全高效、一体化运作的粮食物流网络。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

5.坚持环境友好。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加快发展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和具有黑龙江特色的优质绿色粮食产业链,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对过度使用的农业资源进行休养生息,促进粮食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效保障粮食产业效益提升与产地环境友好相统一,在构建绿色生态粮食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推进粮食产业绿色发展。

(三)明确黑龙江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黑龙江省具有农业生态资源优势,在高品质农产品、食品等领域供给优势明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食品的多样化、小众化、体验化、品牌化、功能化、高端化需求越来越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发展机遇要求黑龙江大力发展现代粮食加工业,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建立企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对粮食资源进行全链条开发,推动秸秆稻壳、糠麸渣粕等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集群化发展产业经济、“农业+”经济,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推动黑龙江由农产品原料大省向加工大省转变,由粮食大省向食品大省转变,从“大粮仓”发展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厨房”和“百姓餐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企业增利、财政增税。

1.打造优质粳稻口粮保障基地

“口粮绝对安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是硬指标和硬约束。在数量上,我国已实现保障城乡居民口粮消费的目标,但在粮食质量和品质上还不能适应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的需要。稻谷占全国口粮消费量约60%,粳稻占稻谷口粮消费量约36%,且呈现上升趋势,粳稻日益成为保障全国口粮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建设国家粳稻口粮战略保障基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出的“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等重要论断的实际举措。黑龙江属高纬度寒地单季粳稻种植区,粳稻品质优良,具有提高单产的优势和潜力,是重要优质粳稻口粮的战略保障基地。黑龙江粳稻优质率超过90%,优质粳稻保障基地约5200万亩,布局以松花江、嫩江沿岸和三江平原灌区主产县(市)、农垦管理局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区、农场),形成11个水稻加工集聚区。

在现有产能基础上,黑龙江省要立足守住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的底线,实施“优质稻米产业工程”,加快推动粳稻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广品质优、适口性好的粳稻品种;开展粳稻“低温仓”“恒温恒湿仓”等绿色节能保质储存基地建设试点示范,提升优质粳稻专业化收储能力;推进发展稻米产业集群,依托水稻主产区、产业园区、大型加工企业、关键粮食物流节点,支持建设一批现代稻米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园区(基地),打造一批稻米产业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细分市场的“单项冠军”,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健全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制定实施地方标准,打造“黑龙江大米”绿色优质整体知名品牌,发挥好绿色优质安全粳稻粮源保障基地作用;强化优质粳稻产品市场营销,开展“黑龙江好粮油中国行”专项营销行动,带动“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积极参与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主动在重点销区建立黑龙江大米等“好粮油”产品销售基地,建立直达消费者的优质粳米销售渠道,向全国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有效供给。通过综合措施,把黑龙江省建设成全国知名绿色优质粳稻产业基地,更好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为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粮食产业经济强省夯实基础。

2.打造优质非转基因食品大豆产业基地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人均全年消费豆类13公斤,人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78克,其中,优质蛋白质比例占45%以上,黑龙江食用高蛋白大豆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在改善和提高孕产妇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营养结构等方面大有可为。

根据规划,黑龙江建设非转基因大豆生产保护区5500万亩,产量稳定在140亿斤。以三、四、五积温带的黑河市、绥化市、齐齐哈尔市、哈尔滨市、佳木斯市为重点,建设6个大豆加工重点发展区。在黑河、齐齐哈尔、绥化、哈尔滨、佳木斯、双鸭山等6个主产市和嫩江县、五大连池市、海伦市等10个年产大豆10万吨以上主产县(市),重点支持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市县完善地产非转基因大豆产业体系,开展非转基大豆产业示范县和示范企业建设,培育大豆加工产业示范园区,在全省规划建设6~8个大豆产业园区,引领带动大豆产业经济健康发展。

大豆产业转型发展,应当坚持非转基因大豆食品的差异化发展方向。将黑龙江作为全国绿色优质大豆保健食品的主要供应地,引导大豆产业向高附加值加工产业领域发展,加快把黑龙江建设成全国乃至世界知名非转基因大豆食品产业基地。大力实施优质大豆工程,加快构建供给稳定、质量安全、营养健康、转化高效的大豆现代产业体系。挖掘优质专用大豆生产潜力,发展大豆蛋白产业,加快发展大豆浓缩蛋白、分离蛋白、组织蛋白和大豆食品加工产业链条。进一步鼓励、扶持非转基因大豆生产豆腐皮、豆腐干、食用豆腐等传统豆制品,促进传统豆制品与其他食品的融合创新,支持开发个性化、功能性豆制产品和豆制特色产品,如大豆蛋白鱼、大豆蛋白肉等产品。

3.打造玉米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玉米是三大粮食作物中最适合作为工业原料的品种,也是加工程度最高的粮食作物。玉米加工业的特点是加工空间大、产业链长、产品极为丰富,深层次的加工品或副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随之便可带来高利润。目前,玉米总量的60%以上用于饲料,工业和深加工等方面利用不到30%。从黑龙江玉米销售来看,目前省内加工能力只有315亿斤,每年外销400亿斤以上用于饲料。随着全国生猪产业战略布局调整,生猪养殖加快向玉米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北方地区转移,“南猪北养、北肉南运”态势日益明显。黑龙江要抓住机遇,以第一、二、三积温带的玉米生产功能区为基础,发挥玉米品质优势,适应畜牧业高速发展需要,建设优质绿色的畜产品饲料供应基地。围绕循环经济理念,打造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提高秸秆利用产业化水平,加大玉米胚芽等副产品开发利用,着力增加化工、医药、保健等领域粮食精深加工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加大废水、废气、废渣等循环利用力度,注重维护产地生态环境安全。

四、促进黑龙江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建议

服务贯彻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和东北振兴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产品优质、产业融合、资源节约、产出高效、环境友好,向规模经营要效率、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向品牌经营要利润,推动黑龙江粮食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粮食产业优势。

(一)支持黑龙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优质粮源

本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则,结合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及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制定实施综合支持政策措施,支持黑龙江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实行耕地轮种和休耕制度,对黑土地实行战略性保护,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在耕地和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等有效承载力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稳产高产、量质齐优,巩固提升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充分发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作用,为国家提供更多绿色优质商品粮,守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绿色优质粮食消费需要。

(二)支持黑龙江优质粳稻和大豆走向全国

一是做优做强绿色优质稻米产业。建设国家优质粳稻口粮战略保障基地,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的国家绿色稻米粮仓,更好满足市场对绿色优质粳米消费需要。二是做优做强非转基因大豆食品产业。保护大豆种质资源、生产能力和生产主体。合理调整大豆生产者补贴和加工补贴标准,增加农户收入为前提开展社会化服务,提高大豆生产比较优势,促进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增加、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单产,提高绿色优质大豆产量和有效供给。改造传统大豆制品工艺,开发新型大豆食品,推进规模化生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非转基因大豆产品产业。科学引导健康消费,加强国产大豆非转基因优势宣传,扩大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在食品、保健品等不同层面的消费市场。三是支持黑龙江加强低温节能绿色储粮等现代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和粮食产业园区建设。在重点销区建立周转储存和直销基地,推动黑龙江绿色优质大米等“好粮油”产品走向全国。四是支持黑龙江利用政策性库存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完善优化消化不合理粮食库存政策措施。支持加工销售绿色优质大米等粮食产品,加快推动粮食精深加工转化,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消费,拓宽消化渠道。

(三)支持黑龙江发展现代粮食加工产业

发挥粮食加工业发展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抓住国家“三区三园一体”建设的机遇,制定实施综合政策措施,支持黑龙江加快粮食加工产业发展转型升级。重点建设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现代粮食产业园,吸引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企业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合理布局初加工、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以及食品加工业,促进食品与副食加工与粮食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通过加工增值、功能拓展、品牌塑造等途径提升粮食产品价值,提高主产区粮食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和附加值,将主产区的粮油库存与粮食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鼓励企业开展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试点,促进副产物产地资源化利用。

(四)支持黑龙江提高粮食产业组织化程度

结合培育壮大粮食市场主体,制定实施综合政策措施,支持黑龙江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产业组织化水平。引导全国有实力的大型企业积极参与黑龙江粮食生产、加工、储存等基地建设,鼓励粮食收储、贸易、加工等企业积极吸收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房屋、设施等资源资产方式入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逐渐强化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结合紧密、长期稳定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合理分享参与粮食全产业链经营的增值收益。

(五)支持黑龙江培育绿色生态知名品牌

为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形势,结合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制定实施综合政策措施,支持黑龙江加快发展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绿色粮食产业链,在构建绿色生态粮食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开展粮食产品绿色品牌塑造培育、推介营销和社会宣传,充分发挥地理标志特色,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社会认可度高的绿色食品品牌,打造绿色粮仓、绿色厨房。积极参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主动在重点销区建立黑龙江大米等“好粮油”产品销售基地,为全国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提供有效供给。

(六)支持黑龙江建立粮食产业发展“产学研”支撑体系

结合实施科技兴粮、人才兴粮战略,制定综合政策措施,支持黑龙江建立粮食产业发展研究院,作为“产学研”结合支撑平台,开展粮食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指导,科技兴粮、人才兴粮研发和培训基地。

(七)支持黑龙江建立俄粮引进通道和资源利用产业基地

为服务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持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制定实施综合政策措施,支持黑龙江利用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毗邻的地缘优势,扩大与东北亚地区合作,重点是建立俄粮引进通道和资源利用产业示范基地,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建立基地开展大豆、小麦等优质粮食生产,黑龙江省可在俄罗斯种植大豆60万公顷,大豆产量保持在90万吨左右,打造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副油箱”“双保险”,增强优质粮食供给能力,并在更大范围参与全球化合作和国际化竞争。

(八)建立粮食产业发展基金,作为引导产业升级的抓手和载体

政府牵头出资,联合金融机构发起,财政资金不以盈利为目的,按照“聚焦产业、政府引导、资管分离、市场运作”原则,以推动区域粮食产业升级为目标,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矛盾,撬动社会资本投向粮食产业领域,投向关键薄弱环节,如产业融合、科技研发、物流运输、规模种植、节能环保、标准制定、品牌推广等,鼓励地方政府支持企业、协会对公共农产品品牌产品和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进行宣传推介,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电子商务平台给予适当费用补贴,培育做大优质项目和重点产业,扶持优质企业,缓解企业和粮食生产者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课题调研组成员: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颜波、胡文国、周竹君;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许策;黑龙江省粮食局:卜祥银、白生波 吴书刚、武利峰)

猜你喜欢

黑龙江黑龙江省大豆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羡慕等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