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倪晓军:不一样的“杨梅大学生”

2020-09-08许雅文张源何贤君王寅锋

新农村(浙江) 2020年9期
关键词:兰溪梅树杨梅

许雅文 张源 何贤君 王寅锋

初见倪晓军,在舞台的聚光灯下。

那是2020年6月16日,在浙江省青田县举行的“浙江农业之最”杨梅擂台赛上,他代表兰溪市马涧镇新农夫果蔬专业合作社,打破了由他们自己保持的杨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纪录,成功卫冕品质与口味最佳的双料冠军。

再见倪晓军,在田地里。近日,记者来到兰溪市马涧镇下杜村,这里是倪晓军的老家,“夺魁”杨梅的产地。

和人们印象中“老实话少”的农民形象不搭边,无论在聚光灯下,还是在田间地头,倪晓军都侃侃而谈、充满自信,丝毫不讳谈自己的失败和成功。

在当地,他被称为“杨梅大学生”。原来,倪晓军当年是从浙江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当农民。那他凭什么技高一筹?倪晓军告诉记者,他的每一次选择和尝试,遭遇到的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在错误中一路走来,我不怕失败,失败不是坏事情。”好胜心强的倪晓军将失败看成机会,不断摸索寻求突破。就是这股子拼劲,让他种出了好味道的杨梅,并成为当地设施杨梅产业的技术带头人。

在众人反对中,放弃城里“铁饭碗”

倪晓军又“火”了。“杨梅大学生”是全省的杨梅擂主,已成为兰溪近日一桩美谈。很多果农找到倪晓军咨询,准备拜师学艺。

回想当年,倪晓军毕业回乡时哪有这般意气风发。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回乡的选择,几乎遭遇所有人反对,“很憋屈”。

1993年,倪晓军考入浙江大学,成了祖辈务农的家族里第一个大学生,他揣着父亲卖杨梅的钱去杭州念大学。

毕业后,倪晓军被分配到兰溪一家国企工作。不安于现状的他,两年后便辞职,卖西瓜、卖烤串、摆地摊,折腾了一阵,最后决定回村种杨梅。彼时,倪晓军的家乡下杜村,村民历来以种植杨梅为生。在慈溪、余姚、仙居杨梅闻名于世时,这里还名不见经传。

“全家的希望”从城里又回到杨梅地,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个错误的决定。倪晓军笑言:“父亲天天骂我。”可是倪晓军觉得自己有知识、有见识,回家搞农业肯定做得好。

回到家的倪晓军,干了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砍杨梅树。在父亲眼中,这无疑是把家里的摇钱树砍了。他回忆,举起斧头时,父亲气得双手叉腰骂他:“你有本事就把家里的树全砍了,重新种!”

倪晓军坦言,当时他心里也“发虚”。但是父亲种杨梅,一年到头,10多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杨梅树收入仅3 000多元,还不如普通工人一月工资,他也就“铁了心”。

倪晓军并非恣意妄为。父亲种杨梅,希望产量越高越好,“最好一棵树能产1 000斤果。”话虽夸张,倪晓军却道出了他和父辈不同的理念。他砍树其实是为了将杨梅树矮化,“挂在树上采不下来,看看有什么用?”倪晓军说,高大的杨梅树虽然结果很多,实际上采到的却不多,“只有矮化了,授粉、疏果等精细的管理技术才能用得上。”

砍树,看似冲动。但是,倪晓军要种出最好吃的杨梅,这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实验室”里种出“杨梅冠军”

当下,下杜村的杨梅树依山成势,连片的大棚格外显眼。

给杨梅盖上大棚,并非倪晓军首创。但将这种种法优化并发扬,却离不开倪晓军。起先,村里有人采用大棚种植杨梅,管理难度大、风险高,很多农民也不认可。但是倪晓军不听劝,2011年,他搭起大棚,种下13棵杨梅树。从此,他常常整天泡在大棚里。

种杨梅也是个经验活,没有多少数据可参考。老人们都劝倪晓军放弃:“大棚里种出来的水果能好吗?不够味!”

倪晓军不信邪,他一头扎进大棚里,自己去体验温度、湿度。进了山就不见人影,家人都说倪晓军“犯魔怔”了。黝黑的皮肤,便是常年日头下晒出来的,“人家叫我小黑炭,我是每天都在山上的。”倪晓军笑言。没想到,连续几年起早贪黑下来,证明村民们说得没错:大棚杨梅的甜度就是比不上露天杨梅。

换别人也就放弃了,但是倪晓军说自己凡事“爱斗一斗”。他铆着劲要摸清大棚种植的脾性。2015年,他用上了大学管理课上的知识:分类管理。他把杨梅地变成了试验场,30亩大棚划成6组,实验不同温度、湿度、肥料等各方面数据,反复比较,不断地试错。有一次,大棚温控过高,40棵杨梅连花芽都没冒一颗。

“失败不是坏事情,失败次数多了,就知道这样干不行,以后才能做得更好。”凭借着不服输的劲,2016年,倪晓军逐渐摸到了大棚杨梅的脾性,并总结了一套达到最佳口感的窍门。为备战当年的“浙江农业之最”杨梅擂台赛,倪晓军从400棵杨梅树中挑出一棵,作为种子选手悉心照顾。所有数据都经过计算,力争在比赛那天杨梅口感达到最佳。最终,倪晓军夺得擂主。

自此,倪晓军在种植杨梅的道路上,遭遇的反对声越来越少,唯有不断地超越自己。

如果有人超越我,来年我会再超过他

“不敢在朋友圈推销,不够卖。”6月底,兰溪本地大棚杨梅逐渐下市,倪晓军一盘算,今年他的55亩大棚杨梅销售额超过150万元。

从找销路到不愁卖,倪晓军坦言:“也是被逼出来的。”他回忆,过去,父辈们都是坐等收购商上门。上世纪90年代末,他不顾家人反对,在交通主干道沿线摆起“马路市场”,当年收入达到两万元;2013年,杨梅丰产,为了解决销售问题,他主动去周边水果店推销杨梅,上门收购每斤50元,他卖给水果店每斤40元。当年,他家的杨梅销售一空。

2018年同样令人难忘。那年持续的高温让杨梅出现卖难。与其坐在家里等收购商、盼收购商,不如主动出击。他带着杨梅到慈溪的批发市场,这一卖便打出了名气,从此,上门收购的人越来越多,客商点名要“大学生的杨梅”。

从兰溪市区出发,沿47省道兰溪段向浦江方向行驶,沿途便是“五十里杨梅长廊”,下杜村便在其中。据了解,目前浙江有1 000多亩大棚促早杨梅,兰溪占800多亩,而马涧镇就有600多亩,又以下杜村最多,有400多亩,可谓“大棚促早杨梅看下杜”。而倪晓军正是下杜村大棚促早杨梅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近年来,“杨梅大学生”倪晓军常常把大棚种植技术分享给村民。前不久,倪晓军就参与了兰溪大棚促早杨梅技术操作规程起草工作,他将自己的管理技术悉数贡献出来。

现在,倪晓军的销售模式又在悄然变化。他告诉记者,以前为了满足消费者尝鲜的心态,对方要杨梅时他就发货。现在不同了,“我觉得杨梅好吃了才发货。”倪晓军说,品质决定口碑,口碑倒逼责任。

当被问到是否有了“冠军包袱”时,倪晓军对记者说:“我不怕有人超越。就像在今年杨梅擂台赛上,我说过,如果有人超越我,我很高兴,来年我会再超过他。”这就是倪晓军,一个勇于犯错、乐于尝试、敢于挑战的现代职业农民。

猜你喜欢

兰溪梅树杨梅
满树杨梅红欲然
畅游“水乡古镇”
煮梅
兰溪模式 从“云里雾里”到“胸有成竹”
走 龙
杨梅
新时代的治水实践——福建莆田木兰溪建造“生命共同体”
病梅记
窗 外
腊月杨梅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