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滨海地区体育旅游发展SWOT分析
2020-09-08段炼,段丽
段 炼,段 丽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休假旅游已成为家庭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旅游消费也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直接拉动效应。在传统旅游行业形式单调,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体育旅游则应势而兴。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在2010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1]和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2]颁布的两个文件中均提到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而在2016年由原国家旅游局以及体育总局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了“体育旅游”这一概念,是以体育运动为核心,以现场观赛、参与体验及参观游览为主要形式,以满足健康娱乐、旅游休闲为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同时强调了体育旅游推动体育产业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加细致规划了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3]。
我国大部分滨海城市经济发达,同时三亚、青岛、烟台等也是热门的旅游城市。另外滨海地区还具有丰富的开展体育旅游的自然资源。因此滨海城市如何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来响应政策的号召,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为此,本文将利用SWOT分析法,从四个方面对我国滨海地区发展体育旅游进行深层次分析,并根据SWOT分析矩阵制定相关策略,以期促进滨海地区体育旅游能够进一步的发展。
2 滨海地区体育旅游SWOT分析
2.1 滨海地区体育旅游优势分析
2.1.1 经济发展优势
1979年我国批准了广东和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我国滨海城市凭借国家开放政策,依靠港口海运的地理优势,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凭借经济的快速发展,滨海城市现代化建设迅速。2018年全国GDP总量排行,前四名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均是滨海省份,前十名中一半均为滨海省份。根据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的数据,旅游业排在“五大幸福产业”中首位,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11%,并解决了8000万人的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大大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4]。
2.1.2 体育旅游自然资源丰富
体育旅游资源从狭义上讲是指体育旅游的客体, 即体育旅游的吸引物和景点景区;从广义上讲是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体育旅游者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各种事物与因素的总和[5]。我国拥有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另加岛屿6500多个,岛岸线14000多公里,拥有着丰富的可开发的海滨体育资源。海岸线可分为平原海岸、山地港湾海岸和生物海岸线。山地港湾海岸具有较多山地资源,可开发为攀岩项目。平原海岸则是常见的沙滩海岸,可开发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项目。除了海岸上的运动项目,水上运动项目也是滨海城市重要的体育旅游资源,同时也包括极限潜水项目也是相当受大众欢迎的。
2.1.3 滨海地区体育旅游业竞争力强
体育旅游业发展潜力高低是由地区综合实力的决定。有研究对利用实证研究我国31个省以及直辖市的“体育+旅游”进行了排名,其中具有竞争力优势的省和直辖市有13个,滨海省份以及直辖市占据其中8个席位,广东、山东、江苏、浙江4个省份更是包揽前四名[6]。
2.2 滨海地区体育旅游弱势分析
2.2.1 滨海城市旅游发展不平衡
我国滨海城市一共有53个,但由于各个城市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经济基础、政策情况的各不相同,城市之间旅游发展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往研究表明,这53个旅游城市中只有天津和上海等11个城市旅游发展强度高,且效率有效;还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城市旅游发展强度不高但效率有效或是旅游发展强度高但效率偏低;另外接近一半的城市旅游发展不成熟,即旅游发展程度低且效率无效。且从历年来数据来看,旅游城市发展效率呈现两端极化效率加大,发展越来越不平衡[7]。
2.2.2 滨海体育旅游未形成特色
我国滨海地区虽然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目前体育旅游的规模体系还未形成。除了滨海体育小镇的体育旅游产业初具特色,但大部分临海旅游景点只有零散的体育旅游项目,比如摩托艇、水上飞行器等一些常见的游玩产品,也有部分仅仅以旅游观光为主。但是这些单一的体育旅游产品难以形成特色,不能够满足大多数游客对体育旅游参与性、多样性、趣味性的诉求。
2.2.3 体育旅游人才缺乏
体育旅游人才的定义为具备了相应的体育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是相应的技术能力, 从事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体育旅游服务等相关工作岗位, 对体育旅游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从业者。旅游学校以及体育院校目前培育出体育旅游人才多为基层的服务人员,具有高水平体育专业技术以及体育旅游产业研究人员较少[8]。同时还拥有旅游业和体育产业双重属性,仅靠学校课程学习,难以取得相关的经验。所以学生从学校毕业时专业性不够,同时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导致学生难以与市场对接,多数学生只能从事与体育旅游专业不相关的专业[9]。
2.3 滨海地区体育旅游机遇分析
2.3.1 国家政策优势
在体育旅游政策方面,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的重要任务一节中提到了要加快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1]。随后2016年由原国家旅游局以及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体育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旅游是推进体育产业的重要动力。体育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丰富旅游业的产品体系,扩大消费市场;另外增加了体育产业领域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3]。在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结合党中央特色小镇的建立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的精神颁布了《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10]。
2.3.2 国民体育消费以及健康意识逐渐增强
根据我国第四次群众体育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正逐渐增多。在体育消费方面,不同年龄段都处于增长态势,且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体育消费的支出比例越高[11]。我国群众体育健身意识的增强主要因为我国有着明确的政策引导,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有意识和时间来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2.4 滨海地区体育旅游危机分析
2.4.1 旅游行业内竞争激烈
沿海地区体育旅游不仅需要与国内著名的旅游景点,例如西安兵马俑、北京故宫等等名胜古迹争夺游客;另外随着国外直航航班越来越多,国外旅游近年来也相当流行,泰国普吉岛、日本北海道、巴厘岛以及马尔代夫等耳熟能详的滨海旅游城市对于国内旅游城市也存在巨大冲击。不仅如此,国内滨海城市传统旅游业与新兴体育旅游业之间的存在潜在竞争关系。
2.4.2 极端天气造成威胁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平均每年会有七个台风登陆我国滨海地区,其中1971年登陆我国的台风达到十二个之多,其中7-9月份登陆我国台风最多,正值暑假旅游高峰期。2011年到2015年期间由于台风极端天气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共447人[12]。大多数体育运动在阴雨天气时无法进行或体验大大降低。
3 滨海地区体育旅游SWOT发展战略分析
图1 我国沿海地区体育旅游SWOT发展战略图
3.1 (W-0)扭转型战略
扭转型战略是利用外部机遇改变内部劣势的发展战略。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不仅仅是为了拉动经济增长、改变经济结构,同时向群众传播健康意识,鼓励多锻炼多运动,拥有健康的身体去工作和生活。借助国家的政策引导,滨海地区的当地政府应积极响应,将当地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建设成具有特色主题的体育休闲小镇模式。体育小镇在经营模式上要实现一体化管理,明确分工,对组织架构进行创新。
目前国内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的高校较少,故对于体育旅游人才的招聘以及培养尤为重要。滨海地区旅游公司应加强与旅游学校以及拥有体育旅游专业高校的联系,加大对体育旅游方面人才引进。另外当地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前来就业,例如迁入户口、住房安排、工资保障等重要问题。
3.2 (S-0)增长型战略
专业增长型战略,是通过专业发展内部优势与外部机遇的有机结合,促进专业发展的有效战略。滨海地区在发展体育旅游,具有经济发达、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以及旅游业客源雄厚的优势,借助这些优势一定要做好体育旅游宣传工作,让更多人知道体育旅游的概念,了解滨海体育旅游相比于传统旅游方式更加注重健身康体,放松身心,同时还能追求惊险刺激。
加大对体育旅游开发的投资,根据不同海岸线特点建设适合当地体育旅游资源的项目,例如平原海岸发展沙滩排球、沙滩足球、赛艇以及水上飞行器等项目;山地港湾海岸线可开发攀岩项目;生物海岸线具有美丽的珊瑚礁,则可开发潜水项目,欣赏海底的奇特珍稀。
3.3 (S-T)多元发展型战略
多元发展型战略是通过发展自身优势,削减外部威胁的发展战略。区别于传统旅游业依靠名胜古迹以及优美风景吸引游客,滨海旅游可通过举办大众喜爱体育特色赛事,打造赛事旅游项目,实现赛事观看以及休闲旅游融合。提高赛事宣传以及增加赛事赏金,邀请高水平运动员参赛,增加赛事竞技水平。另外在赛事活动过程中增加体验环节,让游客能够学习到一定的运动技能。
在当地传统旅游项目基础之上,增加与体育旅游项目的合作,丰富当地旅游产品。体育旅游要在走马观花式的传统旅游业基础之上的,有更多的体验与参与,更加迎合现代人趋向于个性化,追求健康生活的特点。
3.4 (W-T)防御型战略
防御型战略是克服自身发展劣势,规避外部威胁的发展战略。任何体育活动的开展都应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保证体育设施质量安全,避免在天气恶劣时开展体育活动。对于体育器材要时常检修维护,另外旅游景点应随时关注灾害预警,设置应急处理方案,对于工作人员提前采取培训演练。
由于滨海地区经济水平以及旅游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剧,发展较弱相近沿海地区进行差异化开发,错位经营,加强各地之间的交流合作,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等打造跨地区体育旅游一条龙项目,利用经济旅游发达的区域来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