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RG理论的高校户外运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9-08杨晨飞
杨晨飞,但 懿
1 前言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与剩余经济可支配量的增加,大众从物质层面需求转换对精神层面需求的进阶,一切可与精神耦合而促进其进阶的感受均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但这种耦合过程并不是在特定逻辑下依序发生,在此过程中多点汇聚才是推进大众共识达成的途径,同时此过程也存在精神需求进阶路径不明导致大众对原层级物质与精神的固守或退却。认识此逻辑的方式需用辩证统一的视角看待物质与精神对于某一发展路径的推动,既要认可物质层面在推动精神层面进阶中发挥的主动作用,也要正视精神层面对于物质层面优化革新中发挥的能动作用。
户外运动作为物质层面高扬后与精神层面共同氤氲的产物,时至今日的户外运动历经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反复糅杂,最后巧妙地与体育耦合。随后在与体育相生过程中,户外运动一直搭乘着体育发展的“便车”,不仅吸纳了体育赛事体系,还逐步将体育产业体系转换为独具户外特色的户外运动产业体系,并形成覆盖教育、旅游、科考、探险等多领域的产业生态链。但是户外运动快速的发展未得到社会对于体育同等的态度,它所忽视的是体育百年来深厚地积淀,“便车”过后户外运动出现了发展阵痛。户外运动专业化教育体系建设不完善、人才输出不对口、社会需求口不明等问题引出户外安全事故频发、不规范的商业化操作使户外运动发展举步维艰,作为社会人才重要交互环节的高等教育应担负起解决户外运动发展瓶颈的责任,对于人才供求不均衡、产业链条薄弱与人才专业化层面等问题,应提出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并构建与社会需求切实接轨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解决户外运动产业体系“地基不稳难筑高阁”的尴尬局面,为户外运动产业链条在更加多元融合协同发展路径上打好坚实的基础建设。
2 高校户外运动人才培养瓶颈
高校开始关注户外运动专业主要源自社会对教育的反作用力。高校将户外运动纳入体育专业进行开设是受体育介入户外科考探险的影响,而并非如田径、篮球、网球等项目自进入教育场域环境中就以教学为目的广泛开展。因此,辅助于户外科学探险的野外生存技术及部分专业科考技术成为保障户外科考探险人员在自然环境中人身安全的重要支持。这些技术由于在熟练掌握过程中与体育项目的训练具有相似性,故而渐渐从辅助科考技术独立成为以竞技、娱乐等多元目的为视角开展的运动单项。越来越多的户外专业技术在此发展路径上不断被挖掘出来,便促成了户外科考探险与体育的联姻,进而衍生出户外运动。这也是为何中国地质大学这类非体育院校户外运动开展的极具优势与特色,甚至建成国内第一家户外运动方向的专业学院(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学院,2018年11月16日成立)的主要原因。而作为因体育结缘户外运动的体育院校或具有体育独立学院的院校,在开展户外运动专业教学时则遵循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同时未充分分析户外运动与体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差异,进而导致多数开设户外运动专业的院校教学成效欠佳,学生就业受阻等问题。此外,户外运动未单列成体育学科下的独立专业,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户外运动被列入休闲体育专业,同时还有多数院校将其设置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之下开设。
基于以上背景,高校户外运动人才培养瓶颈仍然集中在户外运动到底是围绕专业技术开展,还是以体育为中心进行教学这两个核心问题上。解决好高校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认知,根据学校及区域、行业情况确立以需求为面向的人才培养点,才是解决该问题的核心。故此,从需求视角出发在依托马斯洛(Maslow)需求层次理论建构建户外运动人才培养体系时,发现其理论的不可逆性,即“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由低至高的需要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且只有当较低级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之后高一级的需要才会得到满足。”[1]沿马斯洛理论进一步探寻,发现奥尔德弗(Clayton·Alderfer)所提出的ERG需要理论是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改良,他提出了“‘受挫—回归’思想,ERG理论则指出,一个人在某一更高等级的需要层次受挫时,作为替代,他的某一较低层次的需要可能会有所增加。”[2]从户外运动人才培养认知问题上来看,以奥尔德弗ERG理论构建户外运动人才培养体系,可通过”受挫—回归”思想将人才分离为专业技能人才与行业综合人才,这样既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又能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专业人才输出时专业口径也因人才能力的划分而随之打开。
3 ERG理论概述
ERG理论源自马斯洛(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奥尔德弗(Alderfer)出于人本主义需要理论而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内涵扩展、层次简化,并将其划分为生存需求(Existence)、关系需求(Relatedness)和成长需求(Growth)。同时,奥尔德弗根据“受挫—回归”思想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五个层级的上升式发展方式打破,提出当人受挫时会回归原层级,并扩大在原层级的需求,以备再次上升于更高一层级。因此,他进一步提出需要满足、需要加强、需要受挫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突出了对ERG理论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对于个体差异的关注度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更加强调层级之间需求的连贯性,而ERG理论更加关注需求之间的相关性。“ERG理论确定了与激励密切相关的具体需要及其层次结构。”[3]这在满足需求并设定与其需求相关联成长性上更能给予人激励。
图1 ERG理论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关系示意[4]
4 ERG理论引入高校户外运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ERG理论引入高校户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是建立理论繁育的土壤,也就是说要给ERG理论建立场域,并且根据其理论的逻辑构建对应的模式框架。在以ERG理论为框架建立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充分研判双向需求对培养模式的直接影响,明确输出口需求从而掌握行业、市场等脉动,形成对人才需求的客观评价标准,进而根据标准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输入口需求,则要充分考虑“教”与“学”,“教”是指教师,“学”是指学生。教师在输入口需求中对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贯穿着ERG理论是给学生制造学习场域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掌控学生学习情况过程中,对照客观需求标准将需要满足、需要加强、需要受挫融入培养模式里,能清晰判断学生学习达标效果,从而根据标准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并为学生构建相应的学习场域。而从学生层面来看,以ERG理论搭建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将学生的优势有效的展现出来,并进一步强化。在进阶式培养中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充分展示,“受挫—回归”的往复能让学生明晰个人竞争力的所在,也促使学生不断强化个人特长,使其在匹配输出口需求中独树一帜。
4.1 生存思维强化技能形成
生存思维虽处于ERG理论上升式发展的最底层,却是整个ERG理论的核心与根基所在。生存思维的建设关乎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它不仅是塑造人才培养模式场域的原动力,也是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监控闭环体系起终点。以高校户外运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来看生存思维,它必须是以社会对于户外运动的需求为导向,坚持普适性与特殊性共存的理念,建立即能助力特殊性不断成长,也能保证普适性不断发展的活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正确看待外部“受挫—回归”的循环,受挫并不是否定,回归也并非唯一。“受挫—回归”是让学生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在一次次磨砺中确定自身发展方向,找寻匹配自身特长的结合点。
4.2 关系逻辑引导多元汲取
关系逻辑层面是对生存层面特殊性的深化。特殊性通过生存层面的培育,在关系逻辑层面开始逐渐崭露头角。该层面是人才培养的综合开发阶段,它是以户外运动在社会中的多元存在形态为视角,坚持多学科交叉、多领域碰撞的构建理念,建立以户外运动相关产业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路径,强化特殊性在该层面的培养广度。该层面还是户外运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发展导向关键点,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调整均出自于该层面的未雨绸缪。该层面的“受挫—回归”是划分技术型与管理型分界点,同时也是突出学生特长的塑造层面。
4.3 成长发展助力职业规划
成长发展层面是特殊性的提质层面,也是特殊性的职业化层面。在该层面是人才培养完全从专注技术形成转换为专注职业发展的层面,它是以培养户外运动行业管理人才为核心。该层面不再关注户外运动产业,而是关注户外运动的产业链,更加集中于管理运营人才的培养。该层面是户外运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点,它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其突破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范围,但是它与生存层面、关系层面的紧密联系,使其成为构建高校户外运动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该层面在高校户外运动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作为人才培养预期的宏观规划,以及创新培养模式的先决思考。
5 结语
ERG理论引入高校户外人才培养模式能使学生明晰户外运动在社会的价值点,从而让学生自发的在内心建立起对户外运动专业技能、理论等相关知识学习的针对性,强化学习效果。“受挫—回归”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围设置,能充分挖掘学生特长,助力学生竞争力的提升。同时,ERG理论在构建户外运动人才培养模式中,由于将社会需求始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场域的构建基础,因此它能确保将社会需求与评价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强化人才培养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