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培育的路径探索
2020-09-07林皎
林皎
摘 要: 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们始终立足于党校办学特色和优势,找准发力点,加强三农人才培养工作,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确理解党的人才培育方针,它是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应多措并举,拓宽路径,培育大量优质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 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D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22-0239-02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人,要在做好乡村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人才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1 乡村人才现状与问题
1.1 乡村老龄化、空心化严重,农业专门人才断层现象不容忽视。众所周知,80后、90后这一批青壮年大多为独生子女,除了特别贫穷落后的山区,他们绝大多数没有进行过系统深入的农业耕种,对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较为模糊;农业生产存在周期长、风险大、收益低的特征,与 “无投入、短平快”的劳务输出赚钱方式相比毫无优势。因此户籍为农村的青壮年,大多数选择到城市务工,实际上也已融入了城市的生活。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身体条件不好的和技能缺乏的老人,靠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维持着简单的生活。城市的吸聚效应使得农村人才纷纷外流,以农业为职业的专门人才不断缩减,农业专门人才断层现象越来越凸显,成为乡村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1.2 乡村创业就业环境差,难以吸引留住高技能人才。与城市相比,乡村在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医疗教育资源、发展机会与平台等方面远远落后,创业就业环境明显落后于城市。即便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也多因为乡村就业环境与城市不具有可比性而绝大多数选择留在城市继续发展。如重庆市永川区板桥镇现有45岁以下的大中专毕业生246人,留在镇上就业的只有10人,占比仅为4%。为解决乡村高技能人才匮乏问题,永川区组织实施了“三支一扶” “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但由于选拔、管理、监督、激励机制不健全,很多被选派人员认为其发展前景不明朗,大多数把自己的乡村经历当作“跳板”,视自己为“过客”、“看客”,没有从情感上真正融入乡村,真正服务乡村的积极性不高,大多已经通过学习、招考等各种途径进城。另一种状况是支农领导农村工作刚有一些起色,又由于工作调动,基层工作停滞不前,更谈不上帮扶三农。
1.3 现有的乡村实用人才数量少、结构不合理,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当前农业呈现多产业、多业态的发展趋势,对农业专门人才有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乡村实用人才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且总量不足、行业分布不均、整体层次偏低,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比如重庆市永川区,乡村人口达到74.78万人,其中乡村从业人员41.64万人,但实用人才仅有5万余人,占比仅为12%;在这5万余实用人才中超过72%以上的都是农村种养殖业人才,且大部分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全区获农业职业鉴定(绿色证书)的不足6000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仅10%左右。在乡村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普通型人才所占比重超过三分之二,具有高中和中专学历的技能型人才不多,而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如此人才规模和质量,远不能满足观光旅游休闲、生态环境保护、“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业等现代农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2 乡村人才培育的路径探索
2.1 搭配好农村基层干部班子
农村基层干部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领头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搭配好基层干部班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培养、考核、选拔、任用以及能力提升机制,注重从本地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中培养选拔村党组织书记;对那些年纪轻、技术素质较高的本土人才,要加强思想引导、重点培养,在符合条件后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并优先选拔、充实到村级干部队伍中。进一步优化乡村干部队伍结构,打造一批事业心强、敢做事、能做事的优秀年轻干部,不断提升乡村干部服务群众的工作水平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2.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模式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和提升的趋势,要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足够的一线农业生产劳动力和技能人才。首先,从政策上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优先扶持涉农职业教育,推动校地共建产业基地、实践培训基地扩容升级,免除涉农专业学生学费,鼓励户籍为农村的适龄学生就读涉农专业,进一步壮大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其次,建立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培养信息库,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和骨干为重点,开展符合农业生产实际、易被农民接受的以现场教学为主的培训,有效提升参培人员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技能。
最后,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将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博、微信及抖音平台营销帮助农民建立农产品电商平台,培养电商人才,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信息技术支持和帮扶,在推广时重视生鲜农产品“三品一标”产品。如当地的水果,臘肉制品,腌制品,火龙果,梨子,广柑,香肠腊肉等农产品都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进行推销。我们的任务就是培养技术农民熟练掌握电商平台智能交易、智能支付、智能物流、智能配送、智能仓储等操作,以及短视频的拍摄及编辑和带货能力的培养。从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成本降低,利用互联网提高服务效率,农产品品质保证,给“新农人”带来持续利润增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其提供灵活便捷、智能高效的在线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全程跟踪指导,推动乡村实用人才培养、管理和使用有效衔接。
2.3 吸引外出务工人才返乡创业
很多在城市务工的农村青壮年,在外打拼多年后,已经积累了一定财富、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和人脉资源,也适应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但近年来宏观经济的运行趋势、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对很多外出务工人员的切身利益有着较明显的影响;再加上国家对农业农村更多的政策倾斜,以及农村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造升级,很多人产生了强烈的回乡意愿。可以此为契机,收集整理外出务工人员相关信息,精确地向他们宣传农村相关政策,为他们搭建返乡创业平台,引导培育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同时,做好乡村发展规划,加强乡镇涉农公共服务机构基础条件建设,向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成功创业人士,推荐乡村规划发展项目,从降低准入门槛、融资财政支持、用地用电保障等方面予以扶持,积极开展的政策咨询、市场信息、土地流转、项目选择、科技推广等服务。可以预见,凭借家乡土地、人力相对低廉以及全方位创业政策的支持,農村就业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善,返乡创业的人员会越来越多,最终也会促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2.4 引进专业技能人才服务乡村
乡村振兴离不开高层次专业技能人才,要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农村,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首先,做好乡村规划及人才需求调研,急需人才可委托本地高校、职业学校培养,也可出台政策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员到乡村兼职挂职、技术指导、项目合作、基地共建和离岗创新创业等,还可支持鼓励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或离岗创新创业,通过兼职方式,为农户、合作社等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其次,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人才工程”的过程中,如 “三支一扶” “农村教师特岗” “志愿服务西部”等项目,尽量选聘一些在本地走出去的大学生,他们对农村熟悉,对当地更有感情,更容易留在农村。另外,地方政府要研究完善乡村引进人才的家属随迁、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等配套政策,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让这批人才安心留在农村。
2.5 鼓励退休人员回乡发挥余热
过去的几十年,农村向城市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他们之间有专家、学者、党政干部、高级管理人才,这批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土、家乡的思念也与日俱增,他们之间有一部分人选择退休后回到农村家乡生活。这批人有知识、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有家乡情结,在农村有较高声望,也愿意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他们是实现乡村振兴非常重要的资源,要把这些人才聚拢起来,借助他们的学识、能力、人脉及社会资源等,为家乡招商引资、项目争取、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出谋划策。当下,可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契机,结合农房改善、公共空间治理等政策,为他们打造一个宜居的养老环境,让他们住得好、生活得好,在农村安享晚年的同时也为乡村发展发挥余热。
没有人才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就无法落实。把创新思维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培育实践中,着眼当下,谋划未来,积极拓宽乡村振兴战略亟需人才的培育途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就能实现。科技助力三农,愿新农人鲲鹏展翅,鹰击九天,共创小康。
参考文献
[1] 刘杰:《新型职业农业,怎么培育怎样成长》[N],《光明日报》2019年02月12日.
[2] 王喜红,《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10月.
[3]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新路径》[J];乡村科技;2018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