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视角下中职学生情绪障碍的表现及教育疏导策略

2020-09-07徐东亚镇海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科海故事博览 2020年3期
关键词:社交情绪心理

徐东亚 镇海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一、情绪障碍的概念

情绪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要认识、了解的内容一种态度反应,一般是一种基于个体的愿望和需求为媒介的动态心理活动过程。情绪中包含较为复杂的情绪的体验、情绪的行为、情绪激发以及对挑起情绪的根源的认知。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情绪的升华。两者都属于感情性心理活动的范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情绪体验和感受状态,情感是体验和感受状态带来的感情。

情绪障碍在中等职业学校领域泛指青少年存在的内向性的焦虑、退缩以及畏惧等行为,或者外向型的敌对、反抗,甚至攻击等行为。这些表现单个存在,或者多重存在,且是持续性的,已经使个人在人际关系、学业以及生活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困难,需要他人提供必要的帮助与疏导。

二、中职学生情绪问题的表现及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学生的情绪问题表现较多,涉及面较广且问题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为社交问题的焦虑,孤独症倾向、过敏倾向、社交恐惧倾向、冲动倾向以及敌对倾向。常常表现为具体的忧郁、自卑、焦虑、冷漠、愤怒,甚至歇斯底里。

许伟民和邹锦山的研究提出了当下青少年的主要情绪问题之一,也是中等职业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即人际交往社交问题主要源自家庭关系的紧张。

黄雪竹等人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与生活事件相关性的研究发现,情绪障碍其实较多来源于人际困扰,家庭人物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父母的不当情绪养育。比如无缘无故的冷漠和打骂极容易形成学生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同辈之间的模仿和不当攀比也会造成身心的不良影响,从而影响社交关系。总之,青少年的情绪问题出现的原因都是多方面的,是一种外界和内部力量的整合驱使。

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爱和归属需要以及尊重需要,见图1。

图1 马斯洛需求理论表

社交需要是建立在安全需要的基础上的,有安全感才会对外界保有热情,才会对自我保有正能量,从而能够坦然社交。如果一个孩子长期没有安全感,就会显地格外紧张,对外界不信任、疑心重,甚至产生敌对情绪,人际关系容易紧绷,最后就会表现在日常的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中。一旦在互动交流中反复受挫,就会影响个人的价值观,体会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三、德育视角下的中职学生情绪疏导策略

文章根据班主任的实际案例总结,从德育工作视角出发,提出中职学生情绪疏导策略的完整流程可做如下程序参考:首先判断其存在的心理情绪问题归属,接着根据问题的存在分析其根本的内源需求,进而采用适宜的介入模式以及具体的介入手段。

(一)情绪问题的具体表现

J 学生在高二班级中属于较为典型的情绪问题学生,具体情况表现在社交领域。刻板式的交友,只喜欢与个别甚至仅一位同学交流,不喜欢与其他同学为伴;敌意情绪严重,拒绝班级规章指令,常常与班委发生冲突。比如,班委要求卫生打扫,该同学就会无端暴力相抗。课堂上爱睡觉,没有作业观。无法接受正面的批评,喜欢抵赖、推诿、抵抗。任课老师普遍反映其自尊心极强,不善冷静、屏蔽思考等突出问题。其心理情况更多地也会反映在身体及脸部的变化上,比如,整个人看起来显地矮小、阴郁。脸部的表情非常谨慎,眼睛不信任人,存在距离上的严格保持。

(二)情绪问题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学生的情绪问题不仅仅是表面看似学生本身的问题,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交织性的,尤其不能忽视其家庭背景。经过多次家访,我们发现学生J 的父亲脾气较为暴躁,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且达到了一种不切实际的状态。每当学生J 无法完成父亲的目标要求时,其父亲不会采用适当的交流和教育方式,而是一味采用不理智的打骂暴力形式。可以说学生J 始终生活在父亲的暴力阴影下,上学后这种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学生J 处于典型的长期安全需要未得到满足,从而引发了社交上的非正常表达,极度渴望尊重,追求不切实际的成就感,以满足自我价值实现。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心理的敏感期,加之自己的认知偏差,面子和尊严就此混淆。学生J 自认为的尊严问题在其他旁观者看来,是一种面子上的虚荣感,完全激不起他人的共鸣。挫折与打击让学生J 更加难以承受,造成其失去希望,学习和生活都变得迷茫,从而更加重了情绪上的不稳定。外界的诱因以及无人支持,使其跟容易形成人格上的偏差,产生情绪问题。比如,父亲的暴力,母亲的暂时性未认清,朋友、同学的疏离都会让学生J 沉默时愈发沉默、互动时愈发情绪化、冲突时愈发暴力。案例中该生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选择采用敌意反抗方法来掩饰自己的弱点,结果反而加大了自己的心理不安。

(三)具体方法介入

学生情绪问题介入干预模式有多种,人本治疗、理性情绪治疗、联合家庭等。然而就像问题存在的交织性一样,干预方法也不能单一机械,必须多管齐下。首先,需要根据学生J 心理修复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方法介入;其次,也可在同一时期选择多种方法、互动治疗;最后,显然这样的干预活动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成果的,干预的周期需要延长,方法也应后续动态变化跟上,方法跟上的同时,也离不开人的支持。

1.父母的支援。对于学生J,首先需要争取家长的支援,由于其父亲较难沟通,最后其母亲在学生处领导和班主任的劝导下,同意学生J 接受专业的心理评估以及心理辅导。专业的心理辅导是情绪问题学生疏导策略中可行性较高和较为有效的方法。父母的支持,即便是只有一方的支持,也会给学生J 带来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援。孩子接受心理辅导服务的过程,也是父母接受辅导的过程。父母会为此调整自己以往生活相处中的不合理状态,抛弃对孩子的认知误区以及偏见。但是学生J 的父亲暂时还未愿意配合。其实他才是学生J 情绪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争取其父亲的配合和支援是当下解决根本问题的重中之重。

2.任课教师的支持。由于学生J 最大的角色还是学生,其活动空间主要还是在学校。因此,需要争取各任课教师的支持。班主任就学生J 的具体情况向各任课老师传达,一般而言,学生J 的任课教师不能给予过多的相关反向刺激。在课堂上,对于J 表现出的敌意态度、无法控制、对立言语以及肢体冲击不能够在课堂上立即大声呵斥,也不能用同样激烈的状态回应,否则会加剧反常情绪。首先应稳定他的情绪,让其冷静,学会静下来先思考几秒。接着教师与其对话,尽量保持好的状态,不要让他感觉是带着情绪质问来着。

3.同伴们的配合。各教师对学生J 的语言行动是其他孩子与之相处的参照。在班主任的带动下,班里的其他孩子逐渐能理解J、接纳J、帮助J。班主任更通过集体活动的组织,利用班级文化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交流互动环境,多玩游戏,使J被爱包围,满足安全感的需要,走出情绪的紧绷。

四、结语

目前学生J 的种种表现已经慢慢趋向理性。当问题袭来,其第一反应更多的是安静下来、思考几秒,然后就会出现一个情绪上的缓和。虽然是一个较小的进步,但已经使学生J 的社交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学生J 的自尊需要,加大了其内心力量。然而笔者认为依然要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J 目前在学校领域。学校领域的环境可以更多地提供理解、包容甚至帮助这些元素,那社会领域呢?与此同时,学生J 的父亲作为问题的根源所在,若不参与配合,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猜你喜欢

社交情绪心理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心理小测试
社交距离
心理感受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