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图像融合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大体肿瘤靶区中的应用研究*
2020-09-07张坚陈意标马天斌范伟雄
张坚,陈意标,马天斌,范伟雄
(梅州市人民医院 头颈放疗二科,广东 梅州 514031)
临床中,鼻咽癌属于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若治疗措施采取不及时,则可能引发癌细胞持续扩散,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目前,在对鼻咽癌实施治疗时,最为常用的治疗措施为放射治疗,且相关治疗技术已经发展至精确放疗阶段,因此肿瘤靶区的勾画准确度往往直接影响着放射治疗对周围健康组织器官的毒副作用与鼻咽癌病灶的局部控制率[2-3]。目前,在对鼻咽癌实施治疗时,所应用的放射治疗方案多以图像融合软件为基础拟定的放疗计划系统,不仅起到将CT与MR 图像融合的作用,而且可同时发挥两种成像技术的优点,对危险器官和各种靶区进行更加准确的勾画[4]。为证实CT 与MR 图像融合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以在梅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30 例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了探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 2018 年01 月至 2019 年 11 月为研究时间段,以检查方法的不同将选取的30 例鼻咽癌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 例。对照组采用CT 扫描技术,男9 例,女6 例;年龄23~65 岁,平均(42.5±6.55) 岁。观察组采用 CT 与 MR 图像融合技术,男8 例,女 7 例;年龄24~67 岁;平均(42.6±6.72) 岁。所有患者肿瘤分期为:T1 期(仅限于鼻腔中或者侵犯口咽和或鼻腔,无咽旁受侵) 3 例;T2 期[肿瘤侵犯咽旁间隙,和/或邻近软组织受累(翼内肌、翼外肌、椎前肌)] 5 例;T3 期(肿瘤侵犯颅底骨质结构、颈椎、翼状结构,和/或鼻旁窦) 10 例;T4 期(肿瘤侵犯至颅内,有颅神经、下咽、眼眶、腮腺受累,和/或有超过翼外肌的外侧缘的广泛软组织侵犯) 12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认可,所选研究对象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与排除标准:①实施病理诊断确认研究对象为鼻咽癌患者;②具备完整清晰的MR 与CT图像资料,并且所选研究对象均在实施放射治疗前展开扫描,实施扫描的过程中所设置的扫描体位和相关参数均满足相关要求;③排除存在显著伪影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固定体位 固定鼻咽癌患者的体位,帮助患者选择平卧位,同时应用激光灯将两侧外耳孔对准,继而促使轴线激光和身体中线重合,并上抬下颌骨以促使其与水平面垂直。最后,采用头颈肩热塑膜固定患者的体位。
1.2.2 MR 定位扫描 采用型号为德国西门子1.5T 磁共振进行MR 定位扫描。在进行体位选择时,选择平卧位,并最大程度和对照组体位保持一致。与此同时,在MR 激光灯下进行重新复位,且促使激光灯分别与患者的外耳孔相吻合,并促使身体中线和纵轴激光灯相吻合,且下颌骨和水平面处于垂直状态,造影剂为扎喷酸葡胺注射液(15 mL∶7.04 g),扫描范围为颅顶到胸锁关节下5 cm 水平,共扫描5 个序列,成像序列为:T1 横断位、T1 横断压脂增强(dixon 技术)、T2 横断位、T2 横断压脂(dixon 技术)、resolve 高清弥散系列。
1.2.3 CT 定位扫描 全部病例均在放疗体位及热塑头颈肩模具固定下进行,采用美国GE 公司大孔径16 排螺旋CT 机,平扫+增强,造影剂为碘帕醇注射液[典比乐,100 mL∶37 g (I)],横断面扫描范围为从颅顶到胸锁关节下5 cm 水平,层厚均为3 mm。
1.3 观察指标
对比组间靶区平均体积和不同分期鼻咽癌肿瘤靶区体积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靶区平均体积比较
观察组的靶区平均体积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8,P=0.036)。见表1。
表1 两组靶区平均体积比较 (n=15, ± s, cm3)
表1 两组靶区平均体积比较 (n=15, ± s, cm3)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最小体积6.36 10.26最大体积65.62 71.18靶区平均体积29.19±19.13 45.58±20.64
2.2 两组不同分期鼻咽癌肿瘤靶区体积比较
观察组鼻咽癌肿瘤靶区体积在T1、T2、T3 期中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4 期鼻咽癌肿瘤靶区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不同分期鼻咽癌肿瘤靶区体积比较(n=15, ± s, cm3)
表2 两组不同分期鼻咽癌肿瘤靶区体积比较(n=15, ± s, cm3)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T1期10.93±5.82 25.15±5.99 6.594 0.000 T2期12.16±5.03 19.72±5.07 4.100 0.000 T3期30.89±18.13 48.63±18.56 2.648 0.013 T4期40.50±25.23 48.24±22.85 0.881 0.386
3 讨论
目前,肿瘤放射治疗相关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其精准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由于三维方向分布和靶区形状高度适形会对放射治疗产生影响,因此在对放射治疗区域,即靶区进行勾画时,其精度已经从厘米级逐渐向毫米级发展,而放疗靶区的勾画精准度则往往直接决定和保障了治疗准确度[5-6]。鼻咽癌患者以放射方式进行治疗时,因为肿瘤浸润区域较为广泛且局部结构较为复杂,所以有效勾画放疗靶区属于目前精准放疗的研究重点内容之一[7]。MR 属于一种可清晰显示鼻咽部周围软组织和器官的检测措施,并且能够多个方位和多个序列的成像,因此MR 已经发展成为鼻咽癌临床分期所采用首要影响显现技术,然而现今应用的放疗计划系统放射治疗剂量计算却主要为CT 图像电子密度信息为主,MR 影像技术主要是应用磁共振弛豫信号成像,不仅难以对机体密度起到反应作用,而且难以直接将其作用放射治疗计划的剂量计算[8]。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靶区平均体积(45.58±20.64) cm3,大于对照组的靶区平均体积(29.19±19.13) cm3(P<0.05);T1、T2、T3 时期观察组的鼻咽癌肿瘤靶区体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CT 与MR 图像融合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大体肿瘤靶区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CT 与MR 图像融合能够互相弥补各自的劣势,同时可发挥出各自所具备的优势[9]。深入分析后发现,应用CT 与MR图像融合技术效果更佳的原因和融合图像存在紧密联系,即从多个方面系统应用了医学图像数据,全面结合了多元信息,继而为医学诊断、人体结构以及功能提供了更加详细的信息依据[10]。
综上所述,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大体肿瘤靶区中应用CT 与MR 图像融合技术具有显著效果,兼具了CT 与MR 两种技术的优点,能够显示的靶区平均体积更大,在T1、T2、T3 期可观察的鼻咽癌肿瘤靶区体积均大于单独使用CT 扫描技术,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