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Vaspin水平及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相关性
2020-09-07刘海宁蒲冬玉毕方杰
刘海宁,蒲冬玉,毕方杰,尹 波
(滨州医学院附属淄博市中心医院 心内科,山东 淄博 255036)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血管炎性疾病,血管内皮的损伤是血管炎性反应的始动因素。血管内皮的损伤首先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且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全过程,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的存储器官,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分泌多种脂肪因子,通过内分泌、旁分泌的方式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过程。血清内脏脂肪组织来源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isceral adipose tissue-derived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Vaspin),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脂肪因子,是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中的一员[1],在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4]。基础研究发现,Vaspin能够影响血管内皮功能[5]、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6],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那么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其血清Vaspin表达如何?与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的表达是否具有相关性?本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旨在从临床角度探讨Vaspin与血管内皮功能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我院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2016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中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其中11例接受了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79例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选择同时期住院及门诊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2018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其中42例接受了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48例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异常;(2)自身免疫性疾病;(3)发热及感染性疾病;(4)肿瘤;(5)血液系统疾病;(6)糖尿病;(7)其他器质性心脏病。选择年龄、性别、体重相匹配的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健康者均来自本院体检中心。
1.2Vaspin、sVCAM-1及sICAM-1的测定 采用定量夹心酶联免疫检测技术进行测定。所有患者清晨抽空腹外周静脉血于血液采集管中,室温放置30 min,3 000 r/min离心15 min,移取上层血清,存放于-70 ℃超低温冰箱,标本在半个月内测定。人Vaspin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有限公司,人sVCAM-1、sICAM-1酶联检测试剂盒均购自美国Aviscera Bioscience公司。试验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要求进行。
1.3血生物化学指标检测 清晨抽空腹外周静脉血,室温下存放,2 h内送检。采用Beckman 5800型血生物化学分析仪进行生物化学指标常规检测。
1.4体质指数测量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计算公式:BMI=体重/身高2(kg/m2)。测量时,身高精确到0.1 cm,体重精确到0.1 kg。18 kg/m2≤BMI<24 kg/m2。
2 结 果
2.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组间年龄、性别、BMI、血脂、空腹血糖、肌酐、尿酸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A组和SA组间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3组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服用药物情况[例(%)]U值P值 抗血小板药物85(94.44)81(90.00)-1.10>0.05 他汀类80(88.89)76(84.44)-0.82>0.05 β受体阻滞剂72(80.00)51(56.67)-3.28<0.01 ACEI/ARB25(27.78)29(32.22)-1.48>0.05 硝酸酯类69(76.67)53(58.89)-2.54<0.05
2.2血清Vaspin、sVCAM-1、sICAM-1 UA组血清Vaspin水平显著高于SA组及对照组(分别P<0.01),但SA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A组血清sVCAM-1及sI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SA组和对照组(分别P<0.01),且SA组与对照组相比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血清Vaspin、sVCAM-1、sICAM-1水平比较
2.3UA组血清Vaspin与sVCAM-1、sICAM-1及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UA组血清Vaspin与sVCAM-1、sICAM-1、hs-CRP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见图1~3,而与体重指数、SBP、DBP、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HDL-C、肌酐、尿酸、空腹血糖等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见表3。
表3 UA组血清Vaspin与各指标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Vaspin最早是在肥胖的2型糖尿病大鼠(Otsuka Long-Evans Tokushima fatty rat, OLETF)模型的内脏脂肪组织中发现的[7],动物与人的Vaspin氨基酸组成有所不同,人的Vaspin是由395个氨基酸组成的,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的成员。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肥胖患者的血清Vaspin水平均明显升高,Vaspin通过抑制缓激肽释放酶7介导的胰岛素降解发挥其胰岛素增敏作用[8]。而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则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当患者冠状动脉受到损伤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时,其血清Vaspin水平表达却是降低的,这在多项临床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9-11],且低水平的血清Vaspin可以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2]。为了排除血糖对血清Vaspin水平的影响,本研究所纳入的研究对象均剔除了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的冠心病患者。研究结果发现,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清 Vaspin水平显著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而在稳定性心绞痛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血清 Vaspin水平降低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与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Al-Kuraishy等[13]研究发现,肥胖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Vaspin水平是明显降低的,在予以瑞舒伐他汀治疗后,其血清Vaspin水平显著高于非瑞舒伐他汀治疗组,说明他汀的多效性能够增加缺血性心脏病患者Vaspin血清浓度,间接证明Vaspin对冠脉的保护作用,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在颈动脉球囊损伤的小鼠模型中,Nakatsuka 等[14]予以载有Vaspin的腺病毒进行治疗,可显著抑制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的表达、保护血管免受损伤,直接证明了Vaspin对血管的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则发现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中的血清Vaspin水平与炎性指标hs-CRP呈显著负相关,这与Al-Kuraishy等[13]的研究相一致,进一步说明Vaspin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具有保护作用。
对于单纯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患者,血清Vaspin可作为保护性代偿而明显升高[4, 15];一旦合并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血清Vaspin则会呈现降低趋势。但这其中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呢?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的炎性反应,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危险因素和促炎性分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6等均可损害血管内皮细胞,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以及随后巨噬细胞在血管内皮的黏附。因此,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因素。黏附分子包括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 intercellu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和E-选择素的表达主要依赖于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κB, NF-κB)[16]。以往临床研究均已证实,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ICAM-1(sICAM-1)、可溶性VCAM-1(sVCAM-1)水平显著升高,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尤以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升高更为显著。Jung等[17]研究发现,在体外培养的人主动脉内皮细胞中,Vaspin能够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NF-κB的激活以及NF-κB介导的ICAM-1、VCAM-1、E-选择素、 MCP-1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Vaspin是通过激活AMPK这一信号转导系统抑制了TNF-α诱导的NF-κB的激活以及黏附分子的表达。本临床研究结果发现,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清vaspin水平与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证实了体外研究的结果,Vaspin水平降低,意味着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降低,血清Vaspin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因此血清Vaspin可以作为不稳定性心绞痛重要的生物标志物。
目前认为Vaspin可能通过多个靶点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5],具体的作用机制,尤其是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正在被更深入的研究[18-19]。Vaspin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下一个的研究重点。如何提高冠心病患者血清Vaspin浓度,充分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将是未来临床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