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教师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020-09-06钟菁
钟菁
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大教育观,不仅要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还应担负起影响学生家庭教育、影响社会教育的重任,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但是,作为教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呢?通过参与《如何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做好家长的“助手”
目前的初中生,均为未成年人,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校的教育、管理、保护等工作由教师承担,但其法定监护人毕竟是他们的父母亲属,这就意味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主角,而教师仅仅属于配角。因此,教师必须认清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方式,与家长携手并肩,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一天晚上,接到班上一男同学家长来电:老师,我家孩子放学回家就一直玩手机,作业也不写,你能帮我说说他吗?听着家长焦急的语气,我让她把电话给了孩子,与孩子交谈了几分钟,孩子终于放下手机,拿起作业。没过几天,该家长又拨通了我的电话:老师,这孩子这几天不好好吃饭,说要减肥,你能帮我劝劝吗?与上次一样,我又找孩子聊了聊,孩子放弃了减肥的计划。之后,该学生只要一出状况,家长就打我电话,但我没再帮她,因为我发现自己在该生的教育中虽然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却严重影响了其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由此可见,教师在家庭教育中,应扮演好自己配角这一角色,或从旁协助家长,搭建孩子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或暗中支招,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教育方法,切不可越俎代庖,否则,这场“演出”将可能出现以下不良结局:1、家长与孩子失去应有的亲密关系,孩子对家长的教育爱理不理;2、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变得啰嗦,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无论哪种情况,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老师必须认清自己的位置,“该出手时才出手”。
二、合理有效进行沟通,做好家长的“指导”
当然,在家庭教育中,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因为教师毕竟修过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了解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可家长大都没有学过这方面的知识,他们或按照传统的教育方法、或仅凭自己的想法教育孩子。如此,家庭教育的效果我们便不难想象。
为了取得家校协同教育的良好效果,老师需要合理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呢?
首先,必须尊重家长。老师应充分认识自己到与家长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因此,沟通时,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特别是要尊重“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这样,家长才能感受到你其子女的一片真心,才会“听师言,观师行”。
其次,沟通应以表扬为主。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忠言顺耳更利于行。面对家长,不要动辄就“告状”,或当众责备其子女;更不能训斥、指责家长,使得自己的沟通“出师未捷身先死”。而应多向家长透露孩子的优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家长轻松、自信、愉快地面对教师,主动向教师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期望得到教师的指点与帮助。
第三,真诚为家长支招。教师每天与学生打交道,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积累了很多教育孩子的“小妙招”。當学生的问题需要家长出面,或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碰到“难题”,教师可以诚心诚意地教给家长一些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有效教育孩子。
第四,主动与家长沟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不能“纵子不来,我宁不往”。教育孩子是家校共同的责任,不能总是希望家长主动与老师沟通。当孩子出现状况,或产生潜在“隐患”时,教师应当“主动出击”,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在教育上尽可能做到未雨绸缪,以使孩子少走弯路。
三、用心用情倾听困惑,做好家长的“知音”
有人说,“当今社会最需要接受教育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此话可能有失偏颇,但是也确实反映出一种社会现状:目前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起效不足,给力不够。
教师和家长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职业”,很多家长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非常出色,可是,作为家长他可能就是一个“小白”,在家庭教育中会显得急躁冒进。因此,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教师有时还要学会当“知心姐姐”,倾听家长在教育中的无奈与困惑,给予适当的安慰,用心用情与之交流。家长只有在真正感受到教师“一片冰心在学生”时,他们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家校合作方能成为教育成功的助力。
教师面对的是千千万万个小家庭的期待,担负着影响国家和民族兴衰的重任。我们应继续深入研究对家庭教育的培训指导这一课题,努力构建家庭和学校双向沟通、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育人的完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