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视角下中职家具专业手工雕刻课程实践探索
2020-09-06张婷婷
摘 要 家具专业是中职学校开设的特色专业,主要培养我国有工匠精神的家具专业人才。手工雕刻课程是家具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学生了解和发展中国传统家具制造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手工雕刻课程已经不能满足时代要求,必然要进一步地革新,不断创新,推行信息化教学。本文以全国信息化大赛参赛作品教学案例《V形凿刀技法》为例,阐述了在信息化视角下手工雕刻课程的实践探索,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辅助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法组织课堂,信息化手段助力教学环节,高效科学地开展课堂。案例丰富了中职家具专业实操课教学案例,为家具专业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手工雕刻;信息化教学;实践
前言
2016年职业教育活动周主题定为“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1],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把“工匠精神”融入教学教育中已是势在必为。木工家具行业从古代沿袭至今,最能体现人类需求,展现人文气息,也是许多工匠的技能舞台,“鲁班”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家具行业杰出代表,曾经辉煌的红木家具更是体现古代中国工匠精神的一个顶峰。然而,家具行业发展至今,我国的家具产品逐渐失去独特的色彩,取而代之的是世界其他各国的家具文化充斥市场,北欧风格、日式风格、美式风格、东南亚风格等家具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中职学校开设家具专业,肩负起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家具专业人才的责任,唤醒中国家具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使中国设计制造的家具成为我国的一张耀眼的名片,展现大国工匠的风采。手工雕刻课程是家具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学生了解和发展中国传统家具制造业有重要意义。
1 中职家具专业手工雕刻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1.1 中职家具专业手工雕刻课程教学现状
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结构形式[2]。信息化教学在中职课堂中推行也必须依附于上述的四个教学要素。
(1)教师
社会科技发展飞速,“互联网+”、“工业4.0”、“3D打印技术”等一系列新兴事物在各领域表现活跃。家具行业不再局限于纯手工制作,还会融合了很多现代高新科技。但大多中职学校家具专业课程的开展也只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管是设备还知识储备,存在固化的现象,难以给学生灌输新事物新概念。教师开展手工雕刻课程常采用的是学徒式教学,手把手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在一对一的教学情境,一旦学生人数较多就难以把握教学质量。此外,手工雕刻课讲授往往是机械性布置任务,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机械性学习模式使得课堂氛围较冷淡。
(2)学生
中职学生是一群特殊的高中生,他们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对学习不感兴趣,但对新鲜事物会有强烈好奇心。此外,中职生对实操课程的学习热情比理论课高。家具专业手工雕刻课程是一门能让学生直接体验劳作成果的实操课,学生参与度很高,但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难以达到一致。手工雕刻教学任务时长较长,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而且教学成果难以与企业实际需求直接挂钩。想通过三年的中职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雕刻人才,难度大。
(3)教科书
虽然家具行业存在已久,但是家具专业却是发展较晚,因而教学参考书没有系统和标准。现中职家具专业教科书更多是沿用高等教学教材,部分专业还不存在教科书。手工雕刻课程就是典型的不具统一标准教科书的一类实操课,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只能观察教师的操作示范,自己进行模仿练习。实际可参考的教学资源比较少。
(4)媒體
传统的家具专业手工雕刻课堂是在类似于手工作坊的车间中开展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通过实操工具进行教学训练,课堂的互动较少,教学效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评价,因而使用多媒体的频率甚少。
1.2 中职家具专业手工雕刻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自教育部颁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国务院进一步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提高信息化水平”[3],“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4]。其中,信息化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中职家具专业手工雕刻课程不应该只停留在过去口传身教和传统学徒教学阶段,教学开展需紧贴时代特征,以信息化视角进一步地被改革和创新,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因子,解决教学四要素的瓶颈问题。
因此,笔者以全国信息化大赛参赛作品教学案例《V形凿刀技法》为契机,探讨中职家具专业手工雕刻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方式,旨在丰富中职家具专业实操课教学案例,为家具专业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2 信息化视角下中职家具专业手工雕刻课程实践案例
《V形凿刀技法》教学案例依据本校家具专业雕刻课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中职学校特色,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美术基础,结合动手能力,为解决家具专业问题提供新的思维模式,使“美学教育”与“专业技能”对接,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再深入的研究探讨。本案例采用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辅助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法组织课堂,信息化手段助力教学环节。阐述内容主要分为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信息化手段、教学实施四个部分。
2.1 学情分析
手工雕刻是一门教学内容自由度高的课程,教辅材料没有严格的规范标准。本案例采用的教材《木工雕刻全书:从零开始真正掌握木雕技艺》是基于中等职业学校“十二五”规划课程的创新用书,内容新颖,章节难度梯度设置合理。
授课对象是中职学校“家具设计与制作”专业高一年级学生。该专业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美术绘画课程基础,前期也学会使用多种雕刻刀具。虽然他们对设计和手工制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基本功还不扎实,团队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不强。
2.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清楚V形凿刀的刀具特点,掌握使用V形凿刀的操作方法,探究V形凿刀雕刻效果在家具装饰上的运用。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V形凿刀刀具特点、雕刻效果的认识,能准确地选用V形凿刀,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提升对V形凿刀的掌控能力。能将所学拓展于今后的社会实践中,提高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
素质目标:感受雕刻刀具的魅力,提高艺术创作能力,感悟艺术源于生活又美化生活的道理,并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态度。
2.3 信息化手段
课程实施使用了多种信息化手段,包括有微视频、问卷星、超星学习通和微信通讯等,使课堂节奏紧凑而有序,学生更容易投入到教学当中。
2.4 教学实施
(1)课前导学
课前导学是新课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案例分为两个环节,分别是学前导入和引入新课。
学前导入。本案例的课前导学部分从现实生活着手,选取几个带有精美雕刻的家具款式,让学生观察,并通过一系列提问,如“以上家具套组让你联想到哪些词?”、“你为什么会联想到这些词?”等,学生思考并在超星学习通里面回答问题,启发他们对美的思考。
这一个环节引出雕刻本身的意义,即雕刻效果在家具装饰方面能起到营造精致感的作用。教学设计紧贴生活,课程内容与生活生产紧密结合,学生有代入感强,掌握技能可以创造美,让课程开展的立意有深度又表达浅白,学生更容易接受。
引入新课。过程是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检阅同学们上一次作业立体花朵雕刻(见图1),做出系统点评,紧接着在此基础上展示效果不一样的另一种花朵雕刻图样(见图2),对比之下,新的雕刻效果更为精致多变。由于第二种雕刻技法用到的是V形凿刀,因此同学们学会本课程V形凿刀技法可以做到化朴素为紧致的效果,这为后期的任务设计埋下伏笔。
雕刻课程的教学内容看似零散,但是其实逻辑性很强,技能要求是一环扣一环的。本案例引入新课是紧扣之前的教学任务,在上一次的课程作业上进一步深化,让学生结合新刀具技法二次创作。
(2)新课讲授
新课讲授分为两个环节,分别是理论学习和实战练习。
理论学习。V形凿刀是新接触的雕刻刀具,学生需要系统了解其外观特点、型号和雕刻效果等,作为后期实践的知识储备。这个过程学生结合实物和图片可多方位地了解V形凿刀刀具的内涵,教师通过整合知识,以提问形式,在课堂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实时统计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5]。
实战练习。课前教师把V形凿刀使用方法的多个微课视频放入超星学习通平台作为教学资源,学生在课上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进行点播,强调安全事项,避免错误操作。这个过程学生多次进行模拟动作,并完成个人练习任务,随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部分学生的练习作品进行点评。
手工雕刻的案例教学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增加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实时掌握,学生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要不再停留在书本资料,可以是微课视频、图片等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让实操课堂更加丰满和立体。
(3)任务设计
以小组为单位,任务驱动法作为主线,开展任务设计部分。任务的设定是以上一次作为为基础,进行二次创作,改造现有的成品。把原始朴素的花朵纹样通过新学习的技法改造成带有精致细节的成品,要求先用图纸画出初稿,然后在成品上用铅笔打底稿;根据底稿用V形凿雕刻出需要的图样。
特定的场景任务能让每个学生更加快速地掌握操作要点。通过分组完成任务,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培养合作精神。创作要求能启发学生对美的思考。
(4)任务评价
小组任务的作品评价标准是雕刻线条干净利落;雕刻线条有变化;整体构图合理优美。任务评价包括学生在线评价和连线企业师傅在线评价。学生评价是学生在问卷星平台采取不记名投票,参照作品评价标准进行打分。企业师傅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枢纽,本案例遵照人才培养要求,做到校企紧密对接,在任务评价当中穿插企业师傅连线评价,借助微信平台,把学生在课室实践成果直接输送到企业人才面前,让课堂的实践内容与社会需求串联起来,学生的技能才会有社会价值。
(5)课后延伸
课堂的结尾总结课堂内容并布置拓展作业,用V形凿刀自由创作一幅以“植物”为主题的作品。课后的作业作为学生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发挥大胆的想象,自由地创作。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平台上的知识回顾,巩固课堂没掌握的知识点,增强自学能力[6]。
3 信息化视觉下家具专业手工雕刻课程实践要点
家具专业手工雕刻课程常采用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本案例结合时代特色,让教学与信息化碰撞出火花,给予实训课程开设新灵感,要点如下:
(1)任务设置以小见大。根据中职学校特色,在实训教学中,单一的技能指令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善于利用生活案例,融于课堂当中,抓住一個生活小细节设置任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主导课堂解决任务。这个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专业与生活的紧密性,赋予了实训任务一定的意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也就活起来。
(2)个人与团队无缝切换。实训技能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不能一步就能完成课堂任务,因此,课堂的时间分配很重要。要充分考虑个人的练习和团队合作的搭配,先留时间给学生自由练习,在此基础上布置任务组织团队合作完成。这对学生来说是个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有效过程。个别学生缺乏承担所分配的任务需要的能力,需综合考虑并在具体分工中给予指导。
(3)信息化手段疏通课堂。信息化手段对课堂组织有很好的贯通作用。教师需要提前预设课堂的教学环节,把信息化手段如超星学习平台、多媒体展示、微课资料等穿插到每个环节当中,作为自己的教辅材料,教学更加科学性,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课堂质量得以提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当中教学相长。
(4)评价方式多样性。学生任务成果能体现教学效果和课堂质量,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不应拘泥传统的教师点评,应该尝试多种方式。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可以采用学生互评和自评的方式,让学生在评判中建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多方面提升内在对美的追求,把课堂教学联系实际生产可以采用企业评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并清楚实践还需继续跟进和努力。
4 结束语
信息化教学在国家推动下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中职家具专业手工雕刻课程必须要搭乘这架时代列车,让教学发展勇往直前,与本国乃至国际接轨。参照本案例,信息化视觉下的手工雕刻教学既能保持专业特色,又可以最大程度发扬学生学习主动性,让教师教学更加得心应手,被赋予了时代性和科学性。在信息化道路教学的探索过程中,家具专业手工雕刻课程必然会出现很多需要克服的困难,但只要结合专业特色,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信将来会有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夏雪婷. 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7.
[2] 陈文娟.中职学校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改革思考[J].网络财富,2010(2):41-42.
[3] 吕智敏.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的轨迹、热点及展望[J].当代职业教育,2019(1):57-69.
[4] 楼梦红.基于教学资源库的中职信息化教学实现路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83-87.
[5] 王琳,李秀琴,招妙妍.信息化教学在中职电力拖动教学中的应用——以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作品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1):11-13.
[6] 彭英,张燕琴.信息化视域下的小组任务驱动模式在中职药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2):258-259.
作者简介
张婷婷(1992-),女,广东中山人;毕业院校:华南农业大学,专业:木材科学与技术,学历:硕士研究生;现就职单位: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港口校区),研究方向:家具设计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