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育儿公众号” 化解“两孩”冲突
2020-09-06王丽
王丽
【摘要】在疫情期间,很多妈妈承担着照顾家人生活起居以及监督孩子线上学习的双重压力。二孩妈妈则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平衡有学习任务大宝和学龄前没有学习任务二宝的冲突尤为突出。学校心理教师通过线上交流与妈妈建立信任的咨询关系,并且以“育儿公众号”为切入点帮助家长厘清两孩教养观念,实现家校良性互动。
【关键词】二孩;冲突;线上交流;育儿公众号
一、“离家出走”的妈妈
有人说这次疫情是个照妖镜,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疫情期间暴露无遗。有妻子抱怨丈夫不做家务,只会制造垃圾,是家里的“大件垃圾”;有父亲陪孩子上网课,自己气的心脏支架;也有丈夫对妻子不停刷直播、停不住的购物表示不满。身为心理教师的我疫情期间收到了这样的“离家出走”微信留言,着实吓了一跳。“老师,我是邓某某的妈妈。我实在受不了了,我要疯了。只有离家出走我才能有片刻清静”。原来邓妈妈有2个儿子,大儿子是五年级学生,小儿子今年2岁。疫情前大儿子上学,小儿子在家,各有各的活动,两个孩子和平共处。然而疫情以来,两个孩子长期共处一室,经常争夺玩具、手机、电视等。家里的一部电视机被小儿子砸烂了,大儿子的手机被妈妈摔坏了,弟弟在哥哥的背部咬了一大口,哥哥把弟弟的头打了一个大包。用妈妈的话说,家里一直都在上演动作片,一刻安宁都没有。
“争夺”“哥哥、弟弟”“受不了”这样的字眼,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我辅导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表面上看这是两孩引起的同袍之间的冲突:子女之间为争夺父母的关注、玩具、手机等发生冲突。但冲突的背后反映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培养不同的子女,比如有的兄弟姐妹是手足,互相扶持互相帮助,有的兄弟姐妹则反目变成了死对头。虽然我经手过很多两孩冲突案例,但是特殊时期,常规问题也要特殊对待。
二、教师适当自我暴露,建立信任关系
信任是咨询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石。教师适当自我暴露有助于降低家长抵触心理,减轻被人看不起的顾虑,逐步建立信任的咨询关系。微信上看到邓妈妈的“离家出走”留言,勾起了我的童年记忆。我用文字这样回复了邓妈妈。“邓妈妈您好。虽然我没有在您家里看发生了什么,但是也能感受到您的心力交瘁。操持大家庭不容易,平衡好两兄弟关系更是难上加难。我也是大家庭出来的孩子。我上面有2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弟弟。弟弟和我相差不到2岁。我们小时也经常抢玩具,抢父母的关爱,喜欢比较谁得的零用钱多。7岁那年,我甚至用砖头把二姐砸晕了。8岁那年,大姐还用跳绳教训过我。现在我们姐弟4人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但是我们关系很好,每年都会聚一聚。”
都说家丑不可外扬,教师为什么要自我爆料呢?教师适当的暴露相似的经历可以降低家长心理防御,便于建立信任的咨询关系。当家长看到老师并不是以高高在上教育者的姿态进行说教时,她会对老师产生好感,信任老师,愿意将更细节更真实的事情经过和想法告诉老师。真实的信息有助于咨询顺利进行。一个成年人愿意将自己尴尬和为难经历告诉另一位成年人,这是尊重和信任!家长告诉了老师家庭中的兄弟间的冲突,老师说了了自己“用砖头打二姐头,大姐用跳绳打了我”的经历,这是信息、经历平等分享的过程。同时也给家长这样的心理暗示:“还好我家只是咬了一口,打了一个大包,还没有头破血流呢”,从而降低家长的焦虑。
三、巧借育儿公众号,发掘“两孩”教养方法
焦点解决疗法(心理咨询的一种方法)认为来访者有自我治愈和发展的能力和资源。教师首先以闲聊的方式,请邓妈妈推荐几个她比较常用的育儿公众号,邓妈妈热心地推送了几个公众号。教师仔细研读,发现公众号里面有“男孩教育”“穷养男孩 富养女孩”“孩子被打了,需要打回去吗?”这样的文章。邓妈妈常用的公众号表明,她持有“男孩子要穷养,严格要求”的育儿理念,并且认为“弟弟还小,哥哥要让着弟弟”。这样的育儿理念致使邓妈妈在处理兄弟冲突时不能持有中立的立场,更多的维护弟弟,疏忽了对哥哥的情绪疏导。针对邓妈妈持有的育儿理念,老师随后推送了几个教育类公众号,比如“蒲蒲兰绘本馆”“张怡筠情商教育”“蓝橡树”“正面管教”。老师邀请邓妈妈一起阅读讨论案例文章“两孩相处冲突多,这位妈妈的做法值得借鉴”,并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您的两个孩子有类似的故事发生吗?您当时是怎么处理的?您对当时处理的效果满意吗?孩子们对您的处理有什么反应?案例中妈妈处理的方法,您觉得适合自己吗?案例中妈妈的处理方法的和您有什么不同?如果哥哥和弟弟再一次发生冲突,您会怎么做?
邓妈妈认真思考,两天之后微信回复了长长的读后感。老师和邓妈妈共同探讨出处理两孩间冲突的几个理念和方法如下。第一,“大儿子是大宝贝,小儿子是小宝贝”VS“两孩是宝贝,大孩子已经长大了。”很多妈妈生了二孩以后,错误地认为“大孩子已经长大了,应该懂事了”从而忽略了大孩的心理感受。邓妈妈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当抱着弟弟时,她会用手拍拍哥哥肩膀并且说道:“哥哥是妈妈的大宝贝。虽然妈妈没有抱着你,但是妈妈一直在看着你、在关注你。”此时,大孩会温顺地站在妈妈身边,甚至还主动提出帮忙抱抱弟弟。第二,“男孩子不开心也是可以哭的”VS“男儿有泪不轻弹,眼泪忍回去。”以前的邓妈妈认为男孩子掉眼泪是懦弱的表现,阅读了情商课公众号文章后,妈妈恍然大悟“哭只是表达情绪的方式,男孩子也会难过伤心的嘛”。再一次遇到大儿子被小儿子用烟灰缸打中脚的情景时,邓妈妈立刻跑到大儿子面前,问他疼不疼,帮他检查伤口并且抱了一下大儿子。神奇的是大儿子并没有向以往那样拼命地追着弟弟打回去,而是哭着说“妈妈,我的脚真的很疼”。有时候妈妈的一个拥抱比一大堆的道理,更能抚慰孩子的伤痛。第三,“大人旁观,孩子们会自己解决冲突”VS“大人得劝架,否则会越打越激烈”。孩子们吵架或者打架一般都是因为抢玩具、想多玩一会儿喜欢的玩具(手机),两孩也想加入大孩的活动却因为不懂玩法或规则变成了破坏。原本两个孩子因为抢玩具,可是大人介入以后会变成妈妈偏心这个、偏袒那个。所以没有造成伤害的地步,家长要管住嘴不去劝架,管住手不去拉架、不帮助小的夺玩具,但是眼睛要时时留意冲突的进展,以免造成伤害。
养育孩子的过程当然不是看几篇文章就能轻松应对的。家长愿意咨询老师并学习反思教养两孩方法的过程,足以说明邓妈妈是一个学习型妈妈。她愿意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育儿知识,擅于利用学校教师资源,信任老师,充分與学校合作,尝试不同的方法改善亲子关系、两孩的同袍关系,这真是一位智慧的妈妈。因为疫情,我和邓妈妈始终没有见上一面,但是我们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资源进行交流,终于合作赶走了很多两孩冲突。我们虽然隔着屏幕,但是我们对孩子的关爱和关心使我们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家校共育路上,我们隔屏不隔爱。
参考文献:
[1]张馨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9,06(5):39.
[2]刘征.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的探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1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