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术创新打造精品融媒体产品
2020-09-06陶一萍
摘 要:本文以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推出的全国两会报道为例,介绍了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5G+8K+卫星”五地联动直播、首部新闻互动微纪录片等精品力作。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新闻,两会报道内容与应用场景不断创新,助力打造精品融媒体产品。
关键词:两会报道;5G;人工智能;媒体融合;远程同屏 ;AI 合成主播 ;媒体大脑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本文著录格式:陶一萍. 以技术创新打造精品融媒体产品——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两会报道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20(6): 11-13.
导语
每年两会都是媒体报道的重头戏,也是各类媒体展现策划组织能力和报道创新的“竞技场”。随着 5G时代的到来,2020 年全国两会报道的竞争与往年相比尤为激烈,AI 主播、机器人记者、VR直播技术、8K 超高清、5G 实时连线、微纪录片等新形式正越来越多的运用于报道中。
在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的全国两会新媒体报道,技术创新覆盖了采、编、发等多个新闻生产环节,新科技成为新闻生产中的重要“燃料”。全程“人机协同,以人为本”,人工智能帮助记者和编辑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创意等智慧劳动。通过一次采集,N 次加工,多元分发,打造统一、协同、高效的智能化运行体系,让新闻生产提速、提量、提质、提效,为媒体融合发展探索新路径。同时也以此为抓手,同步探索适合媒体融合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1]
1.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技术创新引领两会报道
1.1 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开创先河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逐步落地,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为5G发展保驾护航。在政策支持下,5G提速降费进程逐步加快,5G移动智能化设备逐渐问世,其商用将推动新媒体行业发生深刻变革。5G具有大容量、高速率、低时延、多连接等特征,5G为媒体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从内容生产、传播渠道等方面推动行业革新。[2]
今年全国两会,新华社首次推出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讲述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故事。访谈使用5G网络传输和全息成像技术,让身在异地的代表与记者跨越时空来“相见”,开创了5G时代远程同屏访谈的先河。
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打破距离限制,实时交流畅通无阻。武汉距北京,一千多公里,乘坐高铁需要四五个小时,而在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中,全国人大代表与新华社记者“面对面”实时交流毫无阻碍,5G网络的千兆级超高带宽和毫秒级的低延时,打破了距离限制。
此次创新实现了异地同屏呈现,“真人”就在眼前。全息成像技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影像,营造亦真亦幻的观赏效果。在5G网络下,全息成像画面不再需要提前录制,真人等比例大小的“代表”可实时投放至异地演播间,全国人大代表的语音、表情、动作实时呈现,与记者握手、交谈、互动十分自然。
本次访谈软件硬件齐全,国产设备亮眼。“5G+4K”视讯终端、全息膜显示终端,将北京演播室和武汉、广州、昆明的摄影棚“无缝衔接”,虚拟与现实融为一体,网速飞快、画质高清、交谈流畅、互动自然。
1.2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亮相
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持续追踪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成果,创造性地研发新闻应用场景,初步形成全流程技术创新体系,主要包括智能技术体系、智能产品体系、智能硬件体系、数据支撑体系和机制制度体系等5大支撑体系。这些体系实现了原始创新和应用创新。AI合成等人工智能技术第一次成功应用于新闻报道,引领世界媒体创新发展潮流。[3]
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在今年全国两会开幕前夕正式亮相,这是继全球首位AI合成主播、站立式AI合成主播、AI合成女主播、俄语AI合成主播之后,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联合搜狗公司最新研发的智能化产品。
从外型上看,“新小微”高度還原真人发肤,在立体感、灵活度、可塑性、交互能力和应用空间等方面,较前一代AI合成主播(2D形象)有了大幅跃升。在特写镜头下,甚至连头发丝和皮肤上的毛孔都清晰可见。目前绝大部分“能动”的3D数字人,主要是靠真人驱动。而“新小微”采用的则是人工智能驱动,输入文本后,AI算法便可实时驱动“新小微”,生成的语音、表情、唇动更接近真人。
和前一代AI合成主播相比,“新小微”实现了从单一景深机位到多机位多景深、微笑播报到多样化精微表情播报等进步,播报形态可通过不同角度全方位呈现,立体感和层次感明显增强。此外,“新小微”以其“微模块化”的特性,实现了灵活“变妆”。她的发型、服饰均能根据不同新闻和场景变换,这些功能也是前一代AI合成主播所不具备的。
作为新闻界首位由人工智能驱动、3D技术呈现的AI合成主播,“新小微”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量化生产新闻播报视频。只需要在机器上输入相应文本内容,“新小微”就能播报新闻,并根据语义生成相对应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
作为新华社AI合成主播家族的最新成员,3D版AI合成主播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通过新华社客户端为广大网友带来了全新的新闻资讯体验,也进一步助力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建设,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为新闻生产的“未来场景”开辟新空间。
2.新技术迭代升级,助力创新报道内容与应用场景
2.1“5G+8K+卫星”五地联动进行开创性直播
2019年3月10日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新华社客户端对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三场记者会成功进行了5G手机全链条直播报道。由5G手机拍摄,借助5G网络实时传输,在5G网络环境下即时呈现,是新华社抢前抓早部署5G技术的初次实战。2019年10月1日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活动,新华社首次实现8K全链条实战直播,为共和国留下8K的珍贵记忆。
2020年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当天,新华社记者使用数码视讯5G+8K移动直播技术在人民大会堂东广场开创性地进行了8K超高清视频现场直播。这次由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出品的“5G+8K+卫星”开创性组合直播,捕捉两会精彩瞬间,带给屏幕前的用户超高清、超震撼的体验。从人民大会堂到新华社直播间,北京、威海、三亚、喀什、漠河五地联动,第一时间传递全国两会声音,并为全国两会留下8K的珍贵记忆。
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协同中国卫通和中国移动,通过卫星和5G信号,将8K画面超高速异地传输到威海、喀什、三亚、漠河。目前国内最大的236寸Micro LED 8K显示屏令现场近在眼前。除了现场的超级大屏,还首次突破小屏互动。通过5G手机成功解析更高清的信号,实现5G移动端信号接收和呈现的落地。
从 5G 时代下传统媒体所受影响看,5G 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将迈入万物智媒阶段,传统媒体需适应与运用新技术,深度融合技术与内容,做好信息服务转型,确保无论在信息生产或传播上都达到高效。未来,传统媒体需主动抓住 5G 时代的机遇,在顶层设计上不断强化,深度融合技术与内容,不断在大数据运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上突破。[4]
2.2首部新闻互动微纪录片讲述人大代表履职故事
5月25日,新华社客户端推出首部新闻互动微纪录片《她的故事,“触”处动人》。该微纪录片以“沉浸式体验+交互式传播”的方式,创新新闻视频的“新看法”,讲述了基层全国人大代表傈僳族姑娘李金莲,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同时也是云南代表团最年轻的“90后”的履职故事。
新闻互动微纪录片通过触发不同的“剧情”选项,可解锁新的人物故事,在改变“千人一面”叙事方式的同时,增强了互动视频的沉浸感和交互性。这是“互动视频技术”首次应用在时政新闻中,也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新尝试。
与普通视频报道不同,该微纪录片提供了多个“剧情”选项,故事的发展需要用户来“触发”。依法讨薪、普法宣传、修路助农,用户点击页面即可参与“剧情”走向,更能实时解锁人物新的故事。让新闻从单线叙事到多重演绎,让用户从观众变成“导播”,从收看者变成参与者,从被动接收内容,到主动沉浸式体验,从只能暂停和播放,到参与“剧情”走向。
此次两会报道是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建成后首次投入的重大报道。实践证明,先进技术赋能新闻业务,有效拓宽了新闻应用场景,大幅提高了新媒体产品创意创新能力和生产传播效率,将有效助力主流媒体牢牢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5]
3.媒体大脑赋能大数据新闻和人工智能产品
3.1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相结合推出《习语“智”读》
结合新华社“第一学习文库”大数据和“媒体大脑”智能算法开展人机协同分析,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习语“智”读 | 精准,总书记教给我们的方法论》,复盘抗疫斗争“作战图”。通过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开展人机协同分析,可以清晰看出,“精准”施策这一贯通全程的基本方略,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媒体大脑”知识图谱通过词义关联分析发现,在战疫时间线的背后,隐含着一条及时调整变化的对策线条。
由新华智云自主研发,新华社和阿里巴巴合资打造的“媒体大脑”,致力于提供“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新闻生产、分发和监测能力。“媒体大脑”扮演着智能时代新闻生产基础设施的角色,其融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项技術,是媒体与人工智能相融合的产物。
“媒体大脑”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把记者武装起来,可以大幅提升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效率。此外,“媒体大脑”还能把记者和编辑从简单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由此记者和编辑就可以把精力投入在更有价值的地方,推出更多刷屏镇版的精品力作。
“媒体大脑”用技术赋能媒体,在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产量和质量的同时,重新定义了大数据时代内容生产者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对全面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发挥着技术支撑的重要作用。对外传播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不能空谈理论。无论是理论和实践,始终要以我为主,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的大局。[6]
3.2“两会机器人”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新闻采编
此次全国两会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召开,媒体的采访方式、新闻发布方式等有所调整。今年媒体主要通过网络、视频、书面等方式进行采访。记者如何讲好两会故事,打造差异化报道脱颖而出?“媒体大脑”适时推出“两会机器人”助力采编人员。
在5月20日的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两会机器人”拆条数十条短视频,并精选其中精彩片段集成至微专题H5。运用“两会机器人”,记者编辑能快速做出两会金句短视频和“数读两会”可视化短视频。
5月23日,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推送《AI学政府工作报告,发现了中国社会这些变化……》,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数据报告。来源于新华社现场云的这则报道,是通过“两会机器人”分析报道大数据,揭示出两会新趋势,颇受网友关注。经过媒体大脑MAGIC智能学习,对比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数据和历年数据,智能生成报告词云。
另一则报道《MAGIC看民生数据丨关键之年的成绩单》,“两会机器人”通过最新的可视化模板,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词排序展示,在新华社客户端上浏览量突破100万次。“MAGIC带你看”和“AI数读两会”也是新华社客户端热门栏目。例如《AI数读两会 | 降!降!降!》《AI数读两会 | 2020脱贫攻坚决胜年》《AI数读两会|2020年主要工作和目标》等智能报道,都获得网友好评。
探讨中国新闻报道,并非故步自封,更非闭门造车,而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7]当记者不能“跑”两会,只能坐在屏幕前观看两会时,一场脑力赛就拉开序幕。如何能从一样的会议内容里,得到比别人更深的见解,发现更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融媒体报道,这些都是挑战。
结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受众,对新闻报道表达形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这些形式中所蕴含的科技含量、技术难度,也越来越大;对于内容生产者而言,熟练掌握这些技术、得心应手使用这些技术,不是一日之功。
如今,媒体融合、5G时代、人工智能正当时,新闻媒体要把握机遇,拥抱技术、利用技术,不断创新生产模式,提高传播效率,通过提升融合报道种类、数量、质量和效果,扩大新闻信息产品覆盖面、影响力,从而增强全国两会报道的舆论引导力。
[1]陈凯星.以智能化打造“四全”媒体[J].新闻战线,2019(10):20-21.
[2]黄楚新.中国媒体融合的新特点与新趋势[J].传媒,2020.(4):13-14.
[3]陈凯星.新华社打造智能化编辑部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J].中国记者,2020(3):65-68.
[4]侯鹏宇.5G 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J].中国传媒科技,2020(3):44-46.
[5]陈凯星.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四个第一!为两会报道创新探索新路径[EB/OL].中国记协网,http://www.zgjx.cn/2020-05/27/c_139091956.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2020(5):27.
[6]涂鸣华,李彬.新中国成立70年对外传播思想的回顾和展望[J].对外传播,2019(6):10.
[7]李彬.中国道路新闻学(九)——新闻话题[J].当代传播,2019(3):9.
作者简介:陶一萍(1989-),女,江西南昌人,编辑,中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