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上)教学设计

2020-09-06盖鸾英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诗句比喻苏轼

盖鸾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大意,吟诵、背诵古诗。

2.借助诗句想象画面,感受西湖骤雨初晴的动态美、大自然的神奇,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

3.感受比喻、夸张的恰切,领悟诗人运用语言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猜读:诗句竞猜,热身铺垫

1.看图片猜诗句。

2.为什么看到图画能猜到诗句?诗句和画面之间有什么联系?

3.生交流对苏轼的了解后,师简介苏轼。

二、初读:正确流利,读出韵味

1.读好题目。

(1)题目有11个字,读的时候中间要有停顿。先试一试。指名读,并说一说这样停顿的理由。

(2)从题目中能获得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情)

(3)加上“诗人苏轼”后,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4)齐读题目,读好停顿、节奏。

2.读通诗句。

(1)各自练读,读准字音,试着读出停顿和节奏。

(2)指名读,指导正音,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读通顺。

3.读出味道。

(1)标一标平仄。我们现在读的第一声和第二声,大致相当于古人读的平声,声音长一点;现在读的第三声和第四声,大致相当于古人读的仄声,声音短一点。平声用横线、仄声用竖线标出。(师示范标出第一行)其他诗句同学们试着标出。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则读好诗句。

(2)认一认入声。入声字是约定俗成的,从古代的方言中传下来,读得短促、急迫,是特殊的仄声字。这首诗中的“黑”“墨”“白”“入”“忽”是入声字,我们用小的倒三角标出。根据“平长仄短入声促”的规则再读古诗。

(3)找一找韵脚。给每一行最后一个字加上拼音,再读一读这些字,有什么发现?韵脚读得更长一些,可以标上两条横线作为提醒。教师范读韵脚。听起来有什么感觉?

播放配乐吟诵录音,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评价。

三、赏读:想象画面,品析语言

每一行诗句都描绘了一种夏天的自然景物,分别是什么?请闭目静听老师吟诵,展开想象,等会儿给大家描述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逐句交流想象的画面,把对诗句的理解引导走向深入、细致:

1.“黑云翻墨未遮山”。引导预设:

(1) “翻墨”,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云?颜色?厚薄?动态静态?怎么动的?速度如何?请回忆夏天暴雨前的天空景象。

如何理解“黑云翻墨”?(课件演示这一过程)诗人用这一想象来比喻黑压压的乌云迅速翻滚着蔓延的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翻墨云”。

(2)为什么这样比喻?恰当吗?小组讨论后交流。

①苏轼不仅是诗人,也是书法家、画家,被称为“宋四家”之一。文房四宝之一的墨,是读书人的案头必备、心头所爱。在舞文弄墨的过程中,会不小心打翻墨汁,这是用熟悉的事物来形容不常见的情景,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想象出黑云氣势磅礴压顶而来的状态。这是以熟悉写陌生。读出云奔涌而来的那种气势。指名读、齐读。

②古人对墨是有特殊感情的。(出示王冕的《墨梅》诗)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苏轼为什么用“翻墨”比喻乌云?选择用来打比方的事物中藏着作者的情感,我们要注意体会。再读这句诗,体会诗人的喜爱和欣赏之情。

(3)从 “未遮山”感受到什么?这时候,天空的亮度怎样?多么奇妙的景象,只有在夏天才会出现这难得一见的奇观。谚语云,“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再读这句,读出风起云涌的动态奇观。

2.“白雨跳珠乱入船”。引导预设:

(1)水是透明的,没有颜色的,为什么说是“白雨”呢?从“白雨”可以体会出雨下得如何?

(2)为什么用“跳珠”比喻?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写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把露珠比喻成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乱入船”,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好像听到了什么声音?一时间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天地间只闻风雨声,将那种磅礴的气势通过你的朗读展现出来。齐读这一行诗句。

3.“卷地风来忽吹散”。引导预设:

(1)“卷地风” 是一种怎样的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风吗?用“卷地”形容风,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写出了风力之大,力量之美。 读这句诗,读出那种力量。有人评价苏轼的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学习时注意体会。

(2)“忽吹散”,从哪个字能感受到风来得急、快而猛?都“吹散”了什么?摧枯拉朽,扫除了一切!好一个白茫茫水面真干净!这一句写出了天气转晴的动态过程,再读这句诗,读出卷地风的气势和力量来。

4.“望湖楼下水如天”。引导预设:

(1)描述“水如天”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水如天”还能说明什么?

(2)此时,还有声音吗?水天一色给人什么感觉?大自然瞬息万变,变幻莫测,就是这么神奇。读出这种由紧张激烈到豁然开朗的舒缓悠然,读出放眼远眺心旷神怡的感觉。(指名读、齐读诗句。)

5.苏轼评论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还写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意思是吟诗和作画从本质上是一致的,都需要有自然、拔俗的工巧和清新、洒脱的艺术风格。

体会诗人运用语言的智慧,进一步感受动态变化之美:

1.全诗哪一句直接写“雨”?其他几句是不是也在写雨呢?结合诗句谈谈。

2.这雨有什么特点?是什么性格?

把这一组短语,根据下雨的过程、观者的心情变化,摆出高低不同来。

让我们化身苏轼,来到望湖楼上,把酒临风,欣赏这一幅由疾风暴雨到雨过天晴的动态变化图吧——生配乐吟诵。

四、深读: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诗言志”,诗人常把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含蓄地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除了表达对西湖雨景的喜爱之情,还表达了什么?这需要了解苏轼写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写作背景)

读到这里,我们再看看诗中的风雨,还仅仅是写大自然的风雨吗?其实也是在写苏轼所经历的人生的风雨。

人生漫长,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困境,我们要在遭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人生灾难和挫折时,心怀——“卷地风来忽吹散”的希望,让自己的心胸博大而宽阔,迎来——“望湖楼下水如天”的平静淡然。

五、展读:迁移学法,综合学习

1.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在杭州生活很多年,关心百姓,兴修水利,著名的苏堤就是他主持修建的。(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我们去看看这又是一场怎样的西湖雨。借助注释,理解大意,说说想象到的画面,并与同学交流这首诗中比喻的恰当与精妙。

2.拓展学习:雨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常常出现在诗文中。如:(出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陆游《大风雨中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些诗句中的“雨”和今天学习的“雨”有什么不同?

3.综合学习:千雨千面,性格因季节、地点、成因、心境而不同,建议课后开展主题为“古诗词中的雨”的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师范大学相城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诗句比喻苏轼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六一来了
从善如流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苏轼错改菊花诗
读诗句,写成语
买椟dú还珠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