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关于德国古典哲学终结的论述
2020-09-06黄露
黄露
摘要:要正确理解恩格斯的“哲学终结”思想就要回到当时的语境中去,对恩格斯不同时期文本进行重新解读,通过对对象和标准的研究,最终论证恩格斯“哲学终结”思想的本质是要“终结”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传统哲学,他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宣布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消亡,而是为了表明新世界观的革命性、科学性、实践性,将这种新世界观用来指导实证科学。
关键词:恩格斯 “哲学终结”对象 “哲学终结”内涵
哲学终结的话题是这几年学术界讨论比较多的问题之一。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看法:第一种观点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前后期文本的比较出发,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待哲学的态度由前期的批判继承到后期的全面绝斥,最终提出了哲学终结,由此可知他们想要终结的哲学并不仅仅指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传统哲学,还是指一切哲学的终结;第二种观点则是从总体上进行把握,认为恩格斯并不是像后人理解的、单纯地想终结传统哲学,更多的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其他哲学的本质区别以及对传统哲学的超越。这就需要我们回到文本中去,深入了解和把握恩格斯“哲学终结”思想的对象以及标准。
一、恩格斯“哲学终结”思想的提出
恩格斯首先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提出了哲学终结论思想。他说“假定一切矛盾都一下子永远消除了,那末我们就会达到所谓绝对真理,世界历史就会终结,而历史是一定要继续发展下去的,虽然它已经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这样给哲学提出任务,无非就是要求一个哲学家完成那只有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那末全部以往所理解的哲学也就终结了。我们就把沿着这个途径达不到而且对每个个别人也是达不到的‘绝对真理撇在一边,而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总之,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终结了:一方面,因为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另一方面,因为他(虽然是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个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
在《反杜林论》中他也曾经提及关于哲学终结论的思想,他说“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还仍旧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在《自然辩证法》中,他说“自然科学家满足于旧形而上学的残渣,使哲学还得以苟延残喘。只有当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接受了辩证法的时候,一切哲学垃圾——除了关于思维的纯粹理论——才会成为多余的东西,在实证科学中消失掉。”
从以上文本中我们可知,恩格斯的“哲学终结”思想强调的是:随着实证科学的发展,终结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将其任务交给形式逻辑和辩证法。
二、恩格斯“哲学终结”思想的对象
(一)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就是开启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传统。由此,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辩证唯物主义更加恰当。需要明确的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恩格斯用来阐释他“终结论”的两个维度,而不是建构大全式的、新的哲学体系的两个维度。
恩格斯终结的是怎么样的唯心主义?在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用头脑中虚构的联系取代现实中真实存在的联系,也可以说是将头脑中的想象强加于自然的一种做法。这其实是哲学和实证科学的斗争,目的是终结哲学,将研究自然和历史的联系这个任务交给实证科学。恩格斯认为要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在利用经验去证明联系的客观性。恩格斯之所以要消灭自然哲学,就是因为之前的许多哲学家,包括黑格尔在内都犯了一个错误,即:将头脑中主观臆想的规律强加给自然界。恩格斯认为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这个问题不能靠人们在头脑中的思辨来解决,而是应该靠实证科学、靠实践来解决;旧唯物主义的观点与实证科学相似,都承认物质第一性,这就是旧唯物主义具有合理性的地方。
什么是形而上学?恩格斯认为形而上学就是用静止、孤立、片面的观点看待问题,无法把握运动、变化的世界。形而上学在空想社会主义中体现得最充分。形而上学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经验科学方法论的形而上学,一种是作为思辨哲学的方法论的形而上学。作为经验科学的方法论的形而上学之所以终结,是因为随着经验科学的发展,形而上学不断被证明是错误的,因此形而上学被经验科学终结了。作为思辨哲学方法论的形而上学的终结,是因为黑格尔发现了辩证法,使得人类能够发现自然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内部的客观规律,哲学的形而上学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但最终要终结哲学的形而上学,需要打破黑格尔哲学旧体系的框架,将辩证法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实证科学的发展,使得实证科学中形而上学终结了,同时也加速了哲学中形而上学的终结。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终结,其实就是德国传统中体系哲学的终结,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不是被新的体系哲学取代了,更不是新的体系去取代实证科学。如果脱离体系哲学的终结去讨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终结,也不过是重新建立一种新的、类似于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哲学,这与恩格斯要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
(二)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
自然哲学是指以哲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自然界的学科,历史哲学是指以哲学的思维方式来建构历史规律的学科。如果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两种进行哲学思維的方式,那么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就是两个学科,这两个学科的方法论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因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终结了,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也自然而然地终结了。
恩格斯认为我们只有从事物自身的内在联系出发,对这些联系进行考察,就会发现真理、发现真理的辩证性,如此一来就不再需要自然哲学。恩格斯在这里就明确的表达了自然哲学将要终结的思想。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而对这些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就是用系统的方式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图画。他认为要发现客观规律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要依靠经验或实证科学提供的事实,二是要具有辩证的性质,二者缺一不可。自然哲学之所以会终结是因为没有依靠事实,用主观臆想的联系替代客观规律。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其实就是历史哲学的体现,空想社会主义没有从实践出发最终只能沦为空想,这也从侧面表明历史哲学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恩格斯认为在历史领域也像在自然界一样,要从现实的生活、经验出发,去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客观规律。人类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去发现支配历史进程的客观规律,按照规律活动。这就表明历史哲学具有唯心主义的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想要构建一个哲学体系,因为他们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哲学,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历史领域的实证科学。
总之,恩格斯认为自然哲学、历史哲学由于具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性质,因此无论它们最初建构的目的是什么,最终都是要终结的。他说“现在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再是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学术研究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
三、恩格斯“哲学终结”思想的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哲学”与我们今天的“哲学”有很大的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将哲学定义为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具有四个特征:第一,将人头脑中的主观想象强加给人类尚未充分认识的自然;第二,利用抽象的方法总结、表达规定和原则,忽视了人的个性;第三,奉行“超验”至上;第四,喜欢建构哲学基地,相信永恒真理。而今天我们所说的哲学更多的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是开放和发展的。恩格斯认为自己的新世界观与传统哲学也十分不同,他的哲学关注的是个性、特殊性,立足于现实生活总结出来的客观真理,可以利用实践来进行检验,最终指导实践。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终结并不是“完结”、“结束”的意思,而只是意味着哲学场所的变动,是从一个哲学场所转化到另一个新的哲学场所,是一种新的“集聚”。德语的“终结”(ende)不仅有完结之意,还有治愈之意,恩格斯想要表达的是他和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已经终结了旧哲学、也治愈了以往的传统哲学,只是把“终结”理解为完结,这就以偏概全了。
现在还有学者还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主要是受到西方哲学传统的影响,最终这种新的世界观变成马克思恩格斯极力避免的体系哲学。列宁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和组成部分;到了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更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大全式的思维体系来推广,从而抹去了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革命性、开放性,回到了旧哲学中去。因此,当后现代哲学出现反形而上学思潮,哲学终结论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恩格斯认为每个时代的哲学都是那个时代生活的反映,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哲学也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这就反映了哲学具有时代性,任何的哲学理论、哲学思维都是对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反映,当实践向前发展,曾经的旧的哲学就会因为不适应时代而最终被淘汰,不会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哲学会“终结”,但这种“终结”是前进、上升的,是为了保存、升华自我的活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5—216.
[2]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