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互联网环境下英语教学中的视觉文本表意

2020-09-06董燕郭绍波

高教学刊 2020年25期
关键词:媒介

董燕 郭绍波

摘  要:随着互联网科技与教育的融合进一步加深,英语教学中视觉文本的使用频率明显上升。从符号学视角对视觉文本的表意作用进行理论回顾及剖析,发现互联网环境下视觉文本的具象化表意作用有助于学习者弥补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一级感性知识的缺漏,视觉文本的多模态化表意过程使学习者的认知偏差容易得到及时纠正,呈现视觉文本的互联网媒介本身具有表意效能。在互联网环境下,视觉文本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表意文本。

关键词: 视觉文本;表意;具象化;多模态化;媒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5-0048-04

Abstract: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visual texts among various learning texts take an increasing percentage in English teaching, especially on Internet interface. From the semiotic perspective the signification function of visual texts is probed ,which suggests the visualization signification of visual texts would be conducive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earners to make up for the gaps and omissions of first-class perceptual knowledge and the multimodal signification process containing visual texts could help to remedy and improve the cognitive results. Besides, the Internet media, which present the visual texts,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signification process. Therefore, visual texts under the Internet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re indispensable signification texts in English teaching.

Keywords: visual text; signification; visualization; multimodule; media

随着互联网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视觉文本在英语课堂与在线教学中被使用的频率显著上升。一般认为,视觉文本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习者兴趣的正面作用,属于浅层与起到辅助学习效能的可选择文本;消极的观点甚至认为视觉文本的使用对英语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如剥夺了学习者的想象力并限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1]。符号学的观点认为英语教学涉及复杂的符号表意过程,视觉文本在英语教学中的表意特征及效能如何值得探究。

一、视觉文本

在引导学生翻译“两个黄鹂鸣翠柳”时,有教师在其课件上运用增强现实技术,呈现出两只黄鹂鸟栩栩如生地在柳树枝头上鸣叫的画面。根据百度百科,增强现实技术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把现实生活中较难真切体验到的实体信息,通过模拟仿真和叠加后应用到真实世界中去,从而实现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呈现在同一个画面或空间的技术[2]。在本例中,该教师使用的增强现实技术使文字符号文本所传递的抽象信息得到具象化呈现,它属于典型的视觉文本。按照符号学的观点,英语教学过程涉及很多类似的视觉文本表意过程。

(一)视觉文本的界定

视觉文本顾名思义是借助具象性图像或影像符号来组构文本意义的文本。Kress与Van Leeuwen是视觉意义交流研究领域内的重要学者,在《图像阅读》一书中,他们对视觉文本中视觉模态的意义交流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视觉语法理论框架,该理论将意义实现的研究从语言延伸到了视觉符号系统,他们选取了大量的新闻图片、海报、广告、网页、PPT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指出:意义并不是单纯由语言来体现,语言之外的视觉符号也可以实现意义的交流[3]。在此研究背景下,视觉文本显然指的是静态或动态的图像性符号文本,而不包括文字符号文本。另外,在著名学者Charles Forceville等编辑出版的《多模态隐喻》论文集中,几乎所有学者均不同频次地使用了“视觉隐喻”这一术语[4]。根据其上下文,视觉文本指的是静态的图像、动态的影像和虚拟的VR图像等图像性符号文本。因此,本文所涉及的视觉文本沿用的是以上学界权威关于视觉的概念及内涵,从广义上讲,视觉文本指在各类媒介上呈现的图像性符号文本,比如图片、画报、海报、视频、动画等。在当下的教育技术条件下,从狭义的教育技术范畴内讲,视觉文本主要指在电子媒介屏幕上呈现的图像符号文本。

(二)视觉文本的具象化表意属性

文本均可表意,表意是文本生成和存在的源动力,按其构成的类型或属性区分,不同类型的文本有其自身特有的表意属性。视觉文本具有直观性、即时性、感性和无距离感等特点,可带给受众强烈的代入感和现场感,这是因为视觉文本主要由图像符号组构而成,并往往通过“像似性”来实现表意。“像似性”是指符号通过复制、模拟、模仿达到与之相似,继而与其所指产生关联[5]。在皮尔斯和西比奥克看来,“像似性”是一种原始的表征策略,所有的符号都是与其指涉域的模拟关系开始的[5]。这种“像似性”可以體现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或者触觉等方面,而图像符号通常具有最高的“像似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符号的“像似性”已经达到虚拟仿真的程度。因此,与线性和抽象的文字符号相比,视觉文本在符号属性上的突出特征是其表意的“具象化”,创造图像符号的最初逻辑是以与事物外在表象近似为原则的象形和指示[6]。图像符号属于直接意指的符号,具有形象间的相似性,是通过模拟对象或与对象的“像似性”再现而构成的图式[6],这就是图像符号表意的具象化。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使用的图像符号还开始呈现出与空间环境和自然物象剥离,而本身越来越具有独立性的特点。但无论如何发展,视觉文本最根本的特征仍是具象性。试以以下气候变暖的公益广告为例[7](见图1):

魚牛童话(见图2):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及待地向它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条粗壮的大腿,还有大大的乳房。”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它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

这个寓言可以用来隐喻英语的习得过程。学习者如没见过世面的鱼儿一样,缺乏目标语的先验知识,而有视觉文本参与的多模态化教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本例当中,如果青蛙在讲解“牛”时增加对应的图像性视觉文本,鱼儿心中的先前认知将会因视觉文本的输入而发生改变,错误的“鱼牛”认知结果就可及时得以纠正。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视觉文本与文字符号文本共同参与的多模态化表意过程有助于纠正认知偏差。

(三)视觉文本的媒介本身表意

媒介容易被认为只是起到传递文本作用的一个工具,视觉文本媒介本身的的表意功能常被忽略。麦克卢汉的广义媒介观认为不少新的发明和技术都是某种新的媒介,它们是人的肢体或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反过来媒介会对人的感知产生强烈影响[13]。维尔纳·海森伯在《物理学家的自然观》一书中指出:技术变革不仅改变生活习惯,而且还改变着思维模式和评价模式[13]。本雅明也曾阐述过“技术性观视”的重要观点。互联网条件下的媒介不仅呈现给人们可观视的文本,它还改变着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方式,以上概述都说明一个现象,即媒介技术的进步改变着符号文本的表意过程。胡壮麟在“Differences in Mode”一文中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小说版与电影版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不同版本的文本呈现模态导致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产生差异[14]。从符号学视角而言,《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版是包含同一文本意义的纯文字符号文本,而电影版则是携带同一文本意义的多模态化复合符号文本。因两种文本呈现的媒介不同,首先文本与受众的互动方式就不同,再者不同媒介发挥的表意作用也不同,最终造成受众接收意义的效果不同。胡壮麟的这一研究很好地例证了媒介在符号表意过程中并不是中立的符号传送环节,而是符号表意的成分之一,有时甚至是很重要的部分。因此,呈现视觉文本的媒介并非仅仅是文本表意的中介,它本身表意而并非可有可无。

三、结束语

基于符号学视角的理论回顾和分析表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视觉文本的具象化表意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习者一级感性知识的缺漏,有视觉文本参与的多模态化表意过程有助于纠正学习者的认知偏差,视觉文本的呈现媒介亦是重要的表意因素,它增强了文本的整体表意潜势,有助于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更科学合理地设计和运用视觉文本,使它更好地发挥表意功效,从而提高教学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余胜泉.“使用科技的教师将取代不使用的教师”[J].三联生活周刊,2019(22):15.

[2]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2%9E%E5%BC%BA%E7%8E%B0%E5%AE%9E%E6%8A%80%E6%9C%AF/1497132?fr=aladdin[EB/OL].

[3]Kress,G. & Van Leeuwen,T. Reading Images[M]. London: Rouledge.1996,2006.

[4]Forceville, C, Urios-Aparisi, E. Multimodal Metaphor [M].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9.

[5]苏珊·彼得里利,奥古斯托·蓬齐奥.打开边界的符号学:穿越符号开放网络的解释路径[M].王永祥,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6]朱永明.视觉语言探析——符号化的图像形态与意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全球变暖公益广告&step_word=&hs=2&pn=1&spn=0&di=9267404949[EB/OL].

[8]王竹立.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9]罗兰·巴特.影像的修辞[J].邵一平,肖熹,译.理论研究,2012(2):94.

[10]Forceville, C. 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tivist framework: Agenda for research [C]//C. Forceville & E. Urios-Aparisi.Multimodal Metaphor.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9.22.

[1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3.

[12]https://wenku.baidu.com/view/bac8b412fe4733687f21aa31.html[EB/OL].

[13]麦克卢汉·马歇尔.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4]胡壮麟.Differences in Mod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84(10):595-606.

猜你喜欢

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云服务:云传播时代的媒介变革
媒介化理论研究历程及其对语言学研究的启发
后危机时代:媒介话语表达风险及其治理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中国媒介批评的体系建构与本土文化资源
声音的“邮递员”
基于“超越保护主义”价值取向的学生媒介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