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瑶汉一家亲

2020-09-06

西部散文选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伤病员瑶族同胞

2019年3月里的一天,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灵川县文协组织会员前往九屋镇东源村委采风,重温当年红军长征之旅。

从灵川县出发,经潭下镇到九屋镇,再往西北沿盘山公路继续前行。道路都是水泥路,不算难行,基本上绕着从才喜界上流下来的东江河左右,溯江而上。这里森林茂密,空气质量高,水质清冽,所以沿途不少村庄建有度假山庄。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談论着与才喜界采风相关的话题,我的思维也逐渐伸发开来。

中学学过一篇课文《老山界》,得知红军长征时经过兴安、全州、灌阳、龙胜、资源等地区,以为这些是离我最近的长征路了。今天,孤陋寡闻的我才得知,红军长征时,也是经过了灵川县地界的。原来,灵川县九屋镇有个才喜界,这里因发现瑶族同胞题刻的红军诗而闻名全国。以前,才喜界是属于兴安县两金区才喜乡,包括龙胜县江底乡的新建村委,以及灵川县九屋镇东源村委的新寨、老寨和簸箕塘等自然村。1961年春,桂林行政专员公署对才喜乡进行了调整,将才喜乡以南的新寨、老寨、冯家湾等7个自然村划归灵川县九屋公社(今九屋镇)管辖,才喜界以北黄家寨等村寨划归龙胜各族自治县管辖。据中共桂林地委1986年出版的《红军长征过广西》等相关记载,1934年12月6日,红军在当地瑶胞向导带领下,通过东源村委新寨村冯家湾一路北上,做通才喜界坳口守卡民团工作,顺利通过才喜界,进入龙胜江底乡新建村委黄家寨,向江底、矮岭进发。由此看来,灵川县的才喜界才是离我最近的红军长征经过地域。

到达新寨村,九屋镇一名副镇长在篮球场把大家召集起来,将此次活动的行程、内容、目的和注意事项都作了讲解。紧接着,当地的赵村长给我们介绍新寨和老寨的一些情况:这里地处灵川县最北端的越城岭山脉腹地,是桂北典型的瑶寨山村之一。村民都是瑶族,共有99户430多人,除冯家湾10户姓冯外,其余都姓赵。村民先祖于明朝后期从广东韶州府罗昌县迁来,至今已有22代人400余年历史。接着,我们在当地向导赵村长和几名瑶族同胞的引领下,马不停蹄前往蝙蝠洞参观。

我们的车刚进入村寨,我们就看见6名身着瑶族服装的妇女也正朝球场走来,她们有的是50多岁的大姐,有的可能七八十岁的大妈。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瑶族服饰,顿觉眼前一亮。红圆帽,绿色或蓝色衣服,黑色裤子,红、黄、绿、白、紫五彩装饰的小裤腿,显得色彩鲜艳,在一众人中尤为醒目。一路上,瑶族同胞一边给我们引路,一边向我们讲述红军长征经过才喜界的点点滴滴。不少文友邀请瑶族大妈、大姐合影留念,她们有求必应,或站或坐,摆好姿势,露着微笑,不厌其烦地与每个人合影。然后,她们又赶到前面去带路。一位背着大竹篓的大妈走在我前面,我问:“大妈,您今年高寿啊?”“八十有三了!”她说。我惊讶极了,说:“您老年纪这么大了,还是在家里等我们吧,您可别累坏了?”“没事的,我们每天爬山习惯了,等会儿我还要带你们去爬才喜界呢!你们不一定比我快哦!”大妈笑着说。的确是的,我的担忧有些多余了,耄耋之年,背着大竹篓,行在在山间小路上却健步如飞,我自叹弗如啊。

苍翠的越城岭,梯田层叠,一股清泉自山上奔涌而下,水声潺潺,好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爬山却不是易事,过了梯田,我们就开始爬土山,山上林木繁茂,道路狭小,灌木丛生,显然平时鲜有人经过这里。才到半山腰,太阳已高高挂在头顶,温度骤然升高,俨然一派夏天的景象,我们已是大汗淋漓,纷纷脱去了大衣,牵牵绊绊,行动更加缓慢起来。一位背竹篓的瑶族大姐见我们手里拿的衣服挺多挺重,就说,把你们的衣服装在我的背篓里吧!我们怎好意思呢?但山路越来越难走,到一片竹林里,连路也找不到了,大姐不如分说,把我们放在路旁的、手里的衣服都装进了竹篓里。顿时,我对这位大姐充满了敬意。

竹林里,冒出了许多摆竹笋,像一座座毛茸茸的小尖塔。有的同伴说,这摆竹笋可是美味呀,要不拔一些回去吃吧!文协秦主席禁止了大家采摘。他说,红军当年为什么能得到瑶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无非就是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我们今天是来重温长征精神的,怎能随意采摘瑶乡人民的竹笋呢?大家听了,觉得言之有理,放弃了采摘竹笋的想法,继续向前攀登。瑶族同胞赵村长却说,我们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竹子,竹笋多得很,吃不完,许多还是登山时不小心踩断的,不拿回去也可惜了。但考虑到山高路陡,大家行动缓慢,互相搀扶才能走,没有人再想去拿竹笋了。没想到,瑶族大妈大姐们偷偷地把一些竹笋装在背篓里,不辞劳苦地从山上背回来,分给了我们。那一刻,我们真的想起了自己的外婆,想起来久别重逢的亲人。这是后话。

赵村长在一个大石头旁停下来,前面已经没有路可走。村长试图从石头左右攀登上去,都没有成功。他说,自己也好多年没有爬上蝙蝠洞了,道路早已被树丛遮去。据他的记忆,山洞应该就在这个大石头后方不远处。

大家停下来休息,我们都感叹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爬雪山、过草地,攀登老山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勇往直前,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今天面对这点困难,又岂能退缩不前呢?想到这里,我打起精神,决定从右边去登山,一名瑶族大姐决定和我一同去探路。我自幼生活在山区,上山打柴的经验还是挺丰富的。石山陡而滑,我抓紧较粗的树枝,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攀登,瑶族向导也在一旁鼓励我,帮助我。与此同时,赵村长和几名瑶族女同胞也带着文友们从大石头左边开路去了。

凭着我的经验和勇气,以及瑶族向导的帮助,我终于第一个攀到了洞口。我对大家喊道:“这里就是蝙蝠洞,大家莫急,小心攀登。”大家的干劲一下子开足起来,个个披荆斩棘,奋勇向前,沿着前行者踩出的路攀登而上。

我打量了一番洞口,大致呈正方形,有村民房屋一面墙大小,洞内则呈三角形,倒是真有几分像展翅飞翔的蝙蝠,莫非这是得名蝙蝠洞的原因?洞内不平坦,也不宽敞,不知道洞有多深,还是等大家上来再去探奇吧。

这时,几位瑶族同胞先上来了,真是令人刮目相看,大家也紧跟着上来了。向导们上来后,就你一言我一语,开始向我们介绍与蝙蝠洞相关的情况。原来,这是因早年有大量蝙蝠生洞内生活而得名。洞内还有很大的空间,足有一间房子大小,由于今天没带手电筒,不方便进去探险了。

那位年长的瑶族大妈的话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她说,这蝙蝠洞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古时候,村寨里生活着一位瑶族后生,生性善良,乐善好施,却家境贫寒。有一次,在山上打柴时,这位后生在蝙蝠洞内歇脚。他在唉声叹气,因为明天又无米下锅了。没想到,石壁上的一个小洞竟一粒一粒地流出了大米。他欣喜至极,把大米拿回家一称,足有一斤重。后生煮好饭,美美的饱餐了一顿。从此,后生每天都到蝙蝠洞来,那个石洞每天都会流出一斤大米,后生再也不用吃了上顿愁下顿了。

然而,后生想,假如石洞每天能多出一些大米来,去送给穷人,或者拿到集市上去卖,不就可以发财致富了吗?那就把洞口凿大一些,大米肯定就会流得多了。于是,他回家找来铁锤和凿子,对着那个出米的小洞一通敲敲打打,把小洞凿得比原来大了好多倍。没想到,石洞变大了,却再也没有出过大米了,后生后悔不已。“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大妈说,“你们看,就是头顶上的这个洞呢?”我们循声过去,果然看见头顶上有一个一尺长、半尺宽的洞,想必是被那后生凿得如此之大了。

听完瑶族大妈的讲述,我们十分惊讶,没想到这蝙蝠洞还有如此神奇的传说。我们到处观察、拍照,这时,瑶族大妈、大姐们排在一起,在洞口唱起传统的山歌,我们一下子全部被吸引过来,认真地听,时光仿佛回到了那个难忘的岁月。“大妈,这里如此隐蔽,当年那些红军伤病员就藏身在这里养伤吧?”我问。“正是的,这里就是我们瑶族兄弟救护红军的地方。”接着,瑶族同胞你一言我一语,给我们讲起红军伤病员藏身蝙蝠洞的故事。

红军突破湘江后,部队继续西进。1934年12月6日,红军左翼部队第3军团第4师11团、第6师16团、17团,经兴安县金石乡,由瑶族同胞盘桂荣等人作向导,越过九屋镇新寨村北面的才喜界,向龙胜江底乡前进。当时,才喜界上筑有坚固的寨墙,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界上有桂系的民团后备队50多人枪驻守,队员都是被胁迫来守界的瑶族同胞。红军冯团长动员盘桂荣用瑶语向守兵喊话,并由盘桂荣独自一人进到寨墙内,向民团讲清红军和瑶民是一家人的道理。于是,守兵立即拆开寨墙一角,欢迎红军通过。红军见瑶族兄弟主动撤去哨卡,十分感动,让向导用瑶语向大家宣传红军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打消了瑶族同胞对红军的疑虑。

红军在界上与瑶族群众拉家常,得知民团中队长兼村长刘金华是瑶山一霸,平常欺压百姓,罪行累累。红军决定为民除害,设计让人把刘金华请到界上,在群众的欢呼声中将他就地正法了。随后,红军把刘金华平时搜刮的民脂民膏分给了瑶族群众,还杀了他家的一头猪,和群众一起吃了午饭,把剩下的猪肉也分给了瑶民。

红军来到才喜界并杀掉恶霸刘金华,分给瑶族群众物质,山上山下男女老少,纷纷从木屋和竹楼里走出来,争先恐后涌向红军休息的地方,嘘寒问暖,烧茶送水,个个喜笑颜开,瑶汉一家亲,鱼水情深似海,整个山界像过年一样喜气洋洋。刻在才喜界下观音岩上的一首诗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朱毛过瑶山,官恨吾心欢。甲戌孟冬月,瑶胞把家还。黄孟矮乙亥正月,时遇恩人:朱德、周恩来、毛泽东、彭德怀。”

瑶族同胞纷纷要求红军留下来,领导瑶民一起打土豪。红军说,国家内忧外患,红军要继续北上,争取解放全中国,一定会胜利回来看大家。红军见才喜界瑶民淳朴善良,决定把部分伤病员留在这里养伤,大部队按计划往龙胜江底方向前进。

见到红军伤病员被送到村寨,热心的瑶族群众分别接到家中帮助养伤,把红军伤病员当作自家人一样。有的瑶民看到床铺不够,立马把门板拆下来给红军伤病员当床用;有的瑶民懂得医术,到山上找来草药外敷内服,精心照料;有的瑶民想方设法找来山鸡、野兔给红军伤病员补充营养。几天后,轻伤的红军病情好转,马不停蹄追随大部队去了,还有13个重伤员行动不便,不得不留下来继续养伤。为了避免走漏风声,安全起见,瑶民冯凤山、冯凤万等人悄悄地把这13个伤病员藏到了蝙蝠洞内。冯凤山、冯凤万等瑶族兄弟每天送饭到蝙蝠洞内,精心照料,与伤病员话家常,希望伤病员快点儿好起来。红军伤病员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样,对瑶族兄弟的一片深情厚谊十分感激,有的伤病员把自己的贴身之物送给了瑶族兄弟,如水壶、配刀、银元等等。

然而,到了1935年2月,消息还是走漏了。国民党得知才喜界瑶民放红军过界、收留红军伤病员的事情,派出部队前来清乡。听说国民党要来抓人,冯凤山等村民叫红军伤病员马上转移,他自己也躲到了山上。这些红军伤病员中,有11人逃走了,但还有两人因为伤势严重,不治身亡,被一位瑶族老大娘悄悄地埋葬了。

红军伤病员走了之后,国民党来追查村民放走红军并窝藏红军伤病员之事。在新寨村与冯家湾之间的地河冲的两块大田里,国民党官兵把附近几村村民全部都召集到这里。两面山坡架着机枪,防止村民逃跑,还用铁丝把男丁的手全部捆绑起来。

因为冯凤山躲进山里去了,国民党官兵说要杀他全家人,冯凤山老婆叫人到山上去找到他。冯凤山回来后,对国民党官兵说,好汉做事好汉当,不要杀妇女孩子。官兵说要当场将他开膛破肚,村上的寨老说,不要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杀人,让官兵带他们去兴安依法查办。就这样,冯凤山、冯凤万以及村上为头的瑶族村民,全部被抓去兴安,被国民党用碾棍活活地碾死了。据说,被处死的瑶族村民有50余人,家属去收尸时,因为血肉模糊,只能根据衣物来辨认自己的亲人。瑶族兄弟为保护红军,勇敢顽强,英勇不屈,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听完瑶族同胞关于红军与才喜界的往事,我们唏嘘不已。瑶族同胞深明大义,主动当向导、撤去哨卡、照料伤病员,真情拥戴红军,红军打土豪、分财产,为瑶胞除掉为非作歹的恶霸,纪律严明,关心爱护瑶民,进一步赢得了瑶民的支持和爱戴。汉瑶就是鱼水情深的一家人,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并肩战斗,共同反抗残暴腐朽的国民党反动派,共同谱写了一支感天动地的悲壮之歌。

此次重温红军长征路的活动,我更深刻地铭记了紅军艰苦奋斗的精神,瑶汉一家亲有了更深切地体会。我们不会忘记那些为民族独立自由解放前仆后继的红军,也忘不了付出了牺牲的瑶族兄弟,瑶汉永远是一家,汉族与少数民族永远是不可分割的一家人,都是血肉相连的炎黄子孙。

正思考间,几名瑶族同胞深情的山歌再次在回响在耳际:

千斤石头千斤汉,十次寨墙界口恨。

寨墙向来当兵会,不等瑶胞自家落。

红军本是穷苦汉,一脉同根共靠登。

今日红军要过路,打倒寨墙送亲落。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猜你喜欢

伤病员瑶族同胞
陈代南
刘毕新
传承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沙家浜》里的伤员都是谁
瑶族民歌进校园初探
方庆云书法作品赏析
理想职业
惠爱医院
鲜为人知的“井冈嫂”与红米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