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越城岭
2020-09-06李光明
李光明
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能重走长征路,是每个中国人的夙愿。
金秋十月,桂林的桂花开了,香飘十里。我有幸随桂林市作家协会的老师们一道,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一桂林市作家重走长征路”活动。我们深入灌阳、全州等地采访采风,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
10月19日,我起了个大早,乘公交车到达市中心广场。市作家协会主席盘文波老师、志愿者王熙兰教授等人已等候在此。市区、灵川县、平乐县、龙胜县、荔浦县的作家们都在这里集合。9点整,大家登上大巴车,从杉湖酒店出发,过中山北路,从北极广场左拐进入福利路,继而开上高速公路。
一路上,市旅游学院的王熙兰教授负责主持活动。王教授首先作了自我简介,他是灌阳县人,对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等历史颇有研究,曾出版过《血染湘江》、《腥山血岭》等书。王教授为了活跃气氛,带领大家开启红歌串烧模式。王教授一口气唱了《长征》等几首红歌。盘主席深受感染,也唱了两首红歌。接着,各县的作家老师们纷纷闪亮登场,你方唱罢我接龙,一展歌喉,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多才多艺的一面。没想到,车上竟隐藏了如此多的歌唱能手,有些甚至不亚于歌星。比如罗龙辉老师,每唱完一首,大家就纷纷鼓掌,请他再来一首。不知不觉,我们已到灌阳境内,大家提议,全体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这首脍炙人口、唱遍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美妙的歌声中,我的已从灌阳北下了高速,一路奔波,12时左右,终于到达第一个目的地一一东方红水电站大坝。兴安、全州、灌阳县的作家老师们早已在门口迎候。
灌阳县水车镇大坝至官塘的灌江段,如今已是水车水库的库区,全长三十多里。因水势平缓,两岸崇山峻岭,连绵不绝,谷中碧波荡漾,与长江三峡很相似,故有“灌江小三峡”之称。
我们登上游艇,一边观看革命影视片《血战湘江》,一边吃中午。午餐过后,游艇缓缓起步,船桨激起涟漪,波光粼粼。我们登上船顶,只见水库蜿蜒于云山雾海之间,常见云蒸雾绕,虚无缥缈,倍添神秘莫测之感。两岸青山叠翠,虫鸣鸟唱,水中鱼群穿梭,追逐嬉戏,一帧帧美景,如画扑面而来,“灌江小三峡”名不虚传。
“老师,请帮我在这里拍个照!”我们循声望去,只见游船前端的栏杆上有醒目的横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旁边有一面印有“红军第五军团三十四师”字样的旗帜正迎风飘扬。王教授告诉我们,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史上最壮烈的一大战役。1934年12月,红五军团三十四师担任全军总后卫,陷入重围,大部分壮烈牺牲。这支战功赫赫的队伍,血洒潇湘,悲壮地完成了钢铁后卫的神圣使命。我们此行目的,正是追寻名垂青史的绝命后卫师的足迹。
游船时快时缓,约半小时行程,转了数个弯后,在西岸一个江湾处停泊。正在跟我们滔滔不绝讲红三十四师故事的王教授说:“红三十四师途经休整地旧址一一水车镇合成村苗源屯到了,请大家下船步行前往。”
我们依次下船,开始沿曲折的羊肠小道向上攀登。前行十分钟左右,王教授停下脚步,指着路旁一棵树说:“大家看看这棵树,有谁知道它的名称吗?”我们都摇头。王教授说:“其实,我也不知道它的名称,你们发现了它的特别之处吗?当地人称它为'红军树'呢!”我们仔细观察,发现这棵树的确很独特,表皮十分光滑,且呈红色,在一众树木中十分显眼,更奇特的是,它从根部开始分三枝向上生长呈“三足鼎立”之势。王教授告诉我们,这棵三岔树在当地很少见,据说是因为红军从1931年到1934年三次经过灌阳县,并且浴血奮战,成千上万将士长眠在这片土地上,鲜血把大地都染红了,这才生长出这棵奇特的红军树。我们听了,唏嘘不已。红军长征绵延万里,湘江战役感天动地,红军将士英勇献身,山川为之动容,草木为之含悲。
上到半山腰,我们看到一个小山屯,这就是著名的红色小山屯———水车镇合成村苗源屯,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王教授领我们走近路边一座民国风格的民居,其建筑规格与风格,明显胜过周围的民房。王教授说,这座民房建于民国时期,占地360平方米,砖木结构,有六房一堂屋一天井。这民房原属于民国一位乡长兼民团团才的土豪所有,当年听说红军要路过该地,他带着民团逃跑了,红三十四师就在此休整。今年,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旧址被修缮一新,供人们缅怀先烈。
参观完旧址,我们集中在门前一块空地上,中间立有一块石碑,正面红五星下刻有“湘江战役苗源红三十四师途经修整地旧址”文字。灌阳县文化局的老局长已等候在此。老局长曾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和央视记者等讲解红军过灌阳的历史,显得非常专业与稳重。老局长绘声绘色地讲述中,我知道了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发详于此,对我国民族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还知道了,红三十四师曾两次途经这个小山屯。第一次突围出来时经过苗源,本可以安全渡过湘江。然而,中革军委命令红三十四师前往新圩接红六师十八团的防。红三十四师毅然接受命令,再次途经苗源返回战场,掩护中央红军安全渡过湘江。不幸的是,红三十四师完成阻击任务后,陷入敌人重围,损失惨重。红三十四师一百团团长韩伟掩护师长陈树湘突围后,弹尽粮绝,与5名红军战士英勇跳崖。韩团长与一名营长和司号员被漠川协兴王家庄一土医救活,得以幸存。
陈树湘师长于1934年12月13日,率余部从江永桥头铺马山抢渡牯子江时,突遭江华县保安团伏击,腹部中弹负伤。强忍伤痛被战士抬至道县驷马桥后,又遭道县反动武装袭击。为了让部队安全转移,毅然推开抬护的警卫战士,带伤与敌激战,直至弹尽昏迷后被俘。敌人得知陈树湘是师长,就抬着陈师长前往道县保安司令部邀功请赏。途中,陈师长苏醒过来,愤然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绞断,慷慨就义,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年仅29岁。2014年,在闽西古田召开的解放军全军政治工作会上,习近平主席向全体与会代表讲述了陈树湘师长的故事,并给予“断肠明志”的高度评价。
听完老局长的讲述,我们感慨万千,陈树湘师长等革命先辈,那种对革命坚定不移的信念,那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优良作风,让我们万分钦佩。返回的途中,途经水车修睦村,我们得知当地群众在村里修建了一座红三十四师无名烈士陵园,大家决定步行前往瞻仰烈士墓。苍山如海,我们整整齐齐排好队,恭恭敬敬向烈士墓三鞠躬,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
下午4时许,我们到达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纪念园。纪念园大门庄严肃穆,前来参观的人仍有不少。纪念园中央广场矗立着一座塔形塑像,由红色步枪与银白刺刀组成的造型高耸入云,引人注目。步枪造型的左侧是刚落成的“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后方是由一个巨大的红军帽造型构成的纪念馆,五角星闪闪发出夺目的光。
我的怀着崇敬的心情,先参观陈列馆。馆内陈列丰富的历史文物、翔实的文史资料,生动再现了新圩阻击战的壮烈场景。我们步履沉重,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徐徐来到一幅巨型油画前,画面显示战士们与伤病员依依不舍分别的场景。讲解员用深沉的声音跟我的讲述油画内含的悲壮故事。
1934年11月27日至30日,为掩护中央红军抢渡湘江,红三军团第五师第十四、第五团,第六师第十八团和中央军委炮兵营受命在灌阳县新圩乡至排埠江一带阻击国民党桂军两个师及一个独立团的疯狂进攻。红军官兵浴血奋战四天三夜,付出很大代价后,最终完成了阻击任务。由于形势紧迫,红军撤退时来不及将伤病员安全转移,只能留在新圩乡下立湾村(现改名为和睦村)蒋家祠堂内的临时战地救护所。国民党反动派在临时战场救护所里发现了这120多位伤病员后,全部用棕绳捆绑起来一路驱赶,残忍地将伤病员全部丢进了25米深的酒海井中,并凶狠地用机枪对准他们进行扫射,年轻的红军伤病员全部壮烈牺牲。据一名叫刘来保的老红军口述说,他当时在战场上身负重伤,倒在酒海井附近的山上,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听闻到此,许多老师默默肃立,悄悄地用手擦拭眼角。
接着,我的来到酒海井前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前,纪念碑位于酒海井后,像一尊宝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们肃立于井口附近,看着眼前直径2米左右、上小下大如酒杯与地下暗河相通的井口,我们思绪万千。年轻的作家唐涛一直不敢相信,嘴里呢喃细语:“100多人啊,他们是从这里被扔下去的,这么年轻……”
青山巍峨,阳光普照。红军冢前,广西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们身穿整齐的红军服,向烈士墓敬献花圈,默默地敬寄哀思。我们登上红军帽造型的红军冢。讲解员告诉我们,2017年8月,酒海井红军烈士遗骸勘探打捞工作启动了。通过抽水、阻水、分流、清淤等一系列措施,在井内淤泥中发现了不少骸骨。经考古和人类学有关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分类、修复并科学鉴定后,确认为当年新圩阻击战酒海井红军烈士遗骸。之后,各界人士3000多人参加了烈士遗骸安葬仪式,这些在井内沉睡了80多年的红军烈士终于“回家”了。我们随着人群登上台阶,阳光正照射在烈士英名榜上,陈树湘等英烈的名字赫然在列,3500多名烈士名录,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每一个凹陷碑文后都记录着一段壮士悲歌。众人再次肃立致敬。
离开酒海井的时候,那一口井、一座碑、一座塔,已经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如阳光播洒在越城岭上。
第二天早上,我们登车前往全州县才湾乡脚山铺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这是继兴安、灌阳后建造的第三座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纪念馆座落在越城岭的山腰上,左右各五面迎风招展的红旗造型,中间镶嵌着一颗巨大的红色五角星,造型独特,气势恢宏。馆前布置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牌,左侧山上立有巨幅标语“深切缅怀红军先烈,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我们在纪念馆前列好队,白衬衫,黑裤,让闪光灯把我们瞻仰烈士这一刻记录下来。
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修建湘江战役纪念馆呢?我们还有些疑惑。刚完成“湘江红遍”文学三部曲之一《失散》的市作协盘文波主席对此颇有研究。盘主席告诉我们,1934年冬,湘江战役在广西灌阳、全州、兴安境内打响。11月27日,中革军委派红一军团在才湾乡、鲁板桥、脚山铺之间,阻击湘军西进,掩护红军主力渡江。如果脚山铺失守,红军将无险可守,而一旦让湘军封锁湘江,中央红军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当时,红一军团第一、二师的6个团与湘军刘建绪的4个师在脚山铺一带展开激战。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易荡平在尖峰岭多处负伤,为了掩护部队撤退,誓不当俘虏,他夺过警卫员的枪向敌人射击,并将最后一颗子弹射进了自己的胸膛,壮烈牺牲,年仅26岁。最后,这场被誉为湘江战役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双方兵力投入最多的一场战斗中,近6000名红军将士,以血肉之躯为军委纵队和后续部队筑起了抢渡湘江的生命通道,粉碎了国民党聚歼红军于湘江东岸的阴谋。
2019年9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指导下,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林在脚山铺阻击战旧址修建成功,以永久缅怀红军先烈的不朽功绩。纪念林坚持“以山为陵,以树为魂,以石为碑”设计理念,本着简朴节约、庄严肃穆、永久纪念的原则,结合湘江战役主要战事,建设纪念馆、战壕遗址、祭奠广场、纪念林。园内种植桂北乡土绿色植物,安放全县发掘收殓的湘江战役红军遗骸,让烈士的英魂伴随着苍松翠柏融入大地,万古长青。
我們一边聆听盘主席的讲述,一边走进纪念馆。我们怀着严肃而崇敬的心情,跟随讲解员的引领和介绍,认真观看浮雕、实物和照片资料,感受红军将士血战湘江的英雄壮举和崇高精神。走出纪念馆,我们来到纪念广场,四周竹林松柏遍地,一拔又一拔的人们在广场焚香默立,敬献花圈,遥寄哀思,重温入党誓词,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我们沿米花山拾级而上,青山埋忠骨,鸟鸣翠竹林。竹林间红军战士当年修筑的战壕依旧在,默默诉说着当年战况的惨烈。我们不由放慢脚步,驻足凝视山上一草一木,仿佛又置身于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石林坡上,成千上万块形态各异的石头摆放着,象征着湘江战役中英勇献身的数万红军将士,永垂不朽。
一山一水一英魂,一草一木一丰碑。两天时间,一路走来,我们现场感受老一辈革命家和先烈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了解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故事和细节。我们对湘江战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对红军顽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更加崇敬,灵魂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和洗礼。长征永远在路上,我们应当牢记历史,秉承烈士遗志,弘扬长征精神,继续沿着革命先烈们的足迹,奋勇前进,用实际行动缅怀先烈,诠释新时代的责任担当。
巍巍越城岭,不绝数千里。红军烈士永垂不朽,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