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校生活类Vlog的符号学解析

2020-09-06王悦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3期

王悦

摘  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革新发展,内容丰富和结构立体的UGC模式逐渐增多。初步的图文社交时代日益衰落,简单直白的线性信息已不能完全满足广阔的受众市场,年轻一代在互联网上的进场和深入,更是加速了向视觉化传播为主的短视频时代的转变。Vlog,一种偏生活属性的短视频形式,凭借其个性化叙事和节奏平缓的特性在社交网络上迅速走红。大量Vlogger涌向B站、抖音等视频网站。然而,在收割了第一波红利之后,除头部博主以外的Vlogger逐渐处于创意匮乏、剪辑无序、变现困难的尴尬境地。文章从符号学角度对B站名校生活类Vlog进行分析,以期给予Vlogger关于制作手法和视频内容的新思路。

关键词  Vlog;标出性;解释项;伴随文本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3-0098-02

1  背景

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50亿,占网民总体的94.1%;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占网民总体的85.6%。由此可见,刺激试听感官的视频形态已成为主要传播方式,Vlog(视频博客),即video blog,作为一种新型的视频形式,风靡于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以及B站等各大社交平台和视频网站,也引起了业界和学者的广泛关注。Vlog是指创作者将自身视为叙事主角,通过手机、相机等智能设备拍摄生活场景并事后剪辑为有主题或流水账式的视频节目。与其他视频类型相比,它更具视觉效果和真实性[1]。B站中的热门Vlog视频多围绕日常琐碎生活展开,内容契合青年亚文化需求[2]。Vlog给头部社交网络和专业化视频平台带来火爆流量的同时,其内容生产也面临着用户群体狭窄化、产出同质化、风格庸俗化等问题,相当程度上影响其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3]。通过梳理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对Vlog的研究多集中于内容特点、发展现状、用户心理分析、传播策略等方面,从符号学角度展开的相关分析和研究较少。

而符号学作为一种方法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语言学、逻辑学、传播学等学科之中,有人文社会科学的“数学”工具之称。在新媒体时代,用符号学的思辨逻辑研究新媒介现象是极其重要的,因为网络空间中意义的生成与传播,以及意义社区的建立与维系始终是传播学领域的关注热点。Vlog作为当下流行的传播形式之一,从符号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目前,B站是PC端Vlog流量最大的平台,因此,本文将选择B站这一平台,以名校生活类Vlogger(视频博客主)“彭酱酱LINYA”的Vlog为研究文本,对其背后的符号学应用进行阐释,以期给Vlog的“二次爆发”带来新思路。

2  名校生活类Vlog文本的符号学解构

2.1  具有双重标出性

所谓标出性是一种“特殊性”,是一种不常见的属性。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语言学,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音位学创始人——特鲁别茨柯伊(Nikolai Trubetzkoy)提出的。此后,雅科布森(Roman Jakobson)等学者将“标出性”的运用延展至文化研究领域。根据符号学文化研究中的相关理论,出现次数较少的一项是“标出项”(the marked),使用频繁的那一项就是“非标出项”(the unmarked),也称作正常项[4]。B站中热门的名校生活类Vlog就是因为携带双重标出项,从而获得特定用户群体的青睐。

一方面,Vlog与其他视频类型相比,更具人格化和真实性,因为Vlog的文本叙事一般都是从Vlogger自身的视角出发,顺延着Vlogger的现实生活而展开,从整个文本的最终呈现来看,第一人称式的镜头组合给Vlog观众带来强烈的代入感和认同心理,观众接受的不再是冷冰冰的信息点,而是具备独有个性、生动鲜活的“人”。而其他类型的视频或有清晰的主题定位或有明确的逻辑线索,甚至大多公开的场景都可被提前设定,Vlog鲜明的标出性就体现在它的不确定性、非表演性和弱剪辑性。

另一方面,常见的“主题性”Vlog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旅游、美妆、服饰穿搭、美食、日常生活。名校生活类Vlog作为日常生活类Vlog的一个分支,其“名校”标签就是它所携带的标出性,更能吻合以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的价值需求。截至2020年6月18日,B站up主“彭酱酱LINYA”所上传的94个Vlog中,有58个Vlog标题中出现了“剑桥”字样,有35个Vlog标题中出现了“学霸”字样。按被收藏数来看,收藏量排在前30的视频中有25个Vlog标题中都出现了“剑桥”或“学霸”字样,最大收藏量的Vlog播放次数已达到138.8万。由此可见,名校学霸身份的加持正是与其他高校生活类Vlog的鲜明区隔,也是此类Vlog文本的另一标出性。

2.2  融合共同解释项

皮尔斯与索绪尔二人被视为符号学的奠基者,不同的是,索绪尔集中于符号的结构与系统,皮尔斯则把符号意义的生产与传播当作其符号学理论的中心视阈。皮尔斯符号学的核心是“符号三元构成说”,他认为,任何符号都有再现体、对象与解释项这三项所构成。再现体是符号的载体,即符号本身。对象指的是符号所代表的事物。解释项是符号在解释者心中所产生的意义或思想。其中,“解释项”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符号不再局限于结构的困境之中。另外,皮爾斯把符号传播过程的解释项分为三大类:意向解释项、效力解释项以及共同解释项[5]。意向解释项是由符号对发送者所产生的,设置着发送者的心灵。效力解释项是由符号对解释者所产生的,决定着解释者的心灵。共同解释项是符号传播中最具意义的,是发送者与解释者在整个过程中所达成的“共识”部分,决定着发送者和解释者双方相互融合而成的“共同”心灵。

从皮尔斯的三元符号模式出发,通过解读名校生活类Vlog,可以发现在特定圈层中引起的“共鸣”是获得传播效力的关键所在。在Vlog文本中,再现体是“视频”本身,包括其中的语言、文字、音乐、色彩等,对象代表着这些载体所指向的事物,解释项就是Vlog中单一符号或Vlog整体符号在符号解释者心中所产生的意义和思想。Vlog的发出者和Vlog的观看者这两方“心灵”的重合部分,即共同解释项,是符号传播的沟通和交流的意义所在。B站up主“彭酱酱LINYA”在其最高收藏量的Vlog介绍中表示,“我也有点好奇我自己的潜能到底有多大,顺便让我更有动力复习”。该视频下方的热门评论中,账号名为“不停呀米”的用户留言,“up说得真的很对,逼自己一把或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账号名为“路钩玄”的网友评论,“up说得没错,有时候不尝试把自己逼到极限是不行的”。由此可见,Vlog发出者和Vlog接收者的“共同”心灵就表现在对学业的追求和对学习潜能的激发,双方借助符号探寻共同解释项,从而实现在线空间的良性互动。

2.3  善用伴随文本

学者赵毅衡认为,所有的符号文本,都是显文本与伴随文本的结合体。其中,伴随文本是指伴随着符号文本一道发送给接收者的附加信息,具体又可分为型文本、副文本以及链文本等。这些成分伴随着符号文本,隐藏于文本之后、文本之外,或文本边缘,且积极参与并影响文本意义的形成和被解释[6]。名校生活类Vlog在B站的高流量红利,除了其显文本发挥作用外,还有伴随文本参与其中,共同建構符号的表意和释义。

首先,型文本进行引导。型文本是指明文本被归于的类别[7]。名校生活类Vlog从属的集群—Vlog在各大平台受到全方位、结构化的扶持。国内各家争相布局Vlog,头部视频网站都在促成自身平台上Vlog的群落化。新浪微博于2018年9月18日发起了“Vlog博主召集令”,抖音于2019年4月25日发起了“Vlog10亿流量扶持计划”,B站于2019年5月31日正式推出了“Vlog星计划”,推动路径包含现金激励、活动支持、账号认证等。

其次,作为文本的框架因素,副文本对符号文本的高效接收具有积极意义。B站up主“彭酱酱LINYA”的“我试着24小时不停地学了一天”的Vlog中所使用的BGM(背景音乐)被观看者采纳,账号名为“哒哒哒大人“的网友在评论区整理出该视频所使用的所有音乐,点赞量近千。可见,此副文本对整个符号文本的最终释义效果的重要性。

最后,基于明文本而“延展”出的链文本对Vlog的再阐述具有协助作用。链文本是指接收者解释某文本时,主动或被动地与某些文本“链接”起来的其他文本,可以起到解释、延伸、注解的作用[8]。从B站网页以“彭酱酱LINYA”为关键字进行检索,除了该Vlogger上传的视频以外,还有其他up主剪辑的视频,如账号名为“杨暂-GIF”的用户就发布了题为“彭酱酱LINYA学习时段拼接”的视频播放量近4 000,可视为对原文本的再延展。

总之,符号文本的最终释义效果是由显文本和伴随文本共同作用的,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文本决定了文本的解释方式。

3  结论

Vlog热潮如何推向更多视频观看者,并形成国民知名度和深层影响力,是其实现第一步——突破原有的小圈层消费之后必须面对的全新探索。2019年两会期间,各大媒体改变旧有语态,相继借鉴Vlog的模式,《中国日报》的“小彭的两会Vlog”在全网收获3 000万的传播量。今年,记者彭译萱继续推出这一特别报道系列,“中国日报新媒体”官方公众号下方的热门评论都展示出对“小彭2020两会Vlog”的高度肯定。截至2020年6月18日,央视主持人康辉的第一支Vlog在B站账号“央视新闻”上的播放量已达250.2万。主流媒体的入驻无疑给Vlog发展模式带来活力,但大规模的非专业群体如何打破创意匮乏、内容同质、变现困难的僵局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利用传播学理论进行辨析,也可从符号学视阈出发,分析Vlog在定位上是否具有标出性、内容上是否创生融合解释项、传播中是否善用伴随文本等,只有转换切入思维,方可实现对视频制作的再突破。

参考文献

[1]张昕.Vlog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从视觉说服视角[J].青年记者,2018(17):98-99.

[2]吴洪莉,刘梦娇.VLOG:短视频下一个爆发点——基于B站的热门Vlog视频内容生产策略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5(6):129-132.

[3]隋岩,刘梦琪.视频博客(Vlog)的内容特点及其治理[J].学习与实践,2018(11):61-67.

[4]赵毅衡.文化符号学中的“标出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8(3):2-12.

[5]赵星植.论皮尔斯符号学中的传播学思想[J].国际新闻界,2017,39(6):87-104.

[6]赵毅衡.论“伴随文本”——扩展“文本间性”的一种方式[J].文艺理论研究,2010(2):2-8.

[7]陈丽丹.电视真人秀节的符号学应用[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6,18(5):117-123.

[8]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