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功能语言学看浪漫主义诗歌的自然观

2020-09-06周颖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自然观华兹华斯

内容摘要: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在文学研究界已经有不同角度的探讨,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的分析研究还不多见。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运用元功能和语法隐喻理论进行探讨,从而揭示语言形式是怎样体现意义的。本文分析表明:一是作者对诗歌语言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意义、有目的的选择。二是验证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文学作品的可行性。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 元功能 语法隐喻 华兹华斯 自然观

1.引言

本文分析的是英国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的一首诗为《无题》(The World is Too Much with Us)的自然诗歌。华兹华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也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诗人,获得了英国桂冠诗人称号。华兹华斯喜爱大自然,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因此他的诗歌在描写自然风光、平民事物之中寓有深意,寄托着自我反思和人生探索的哲学思想。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他的这首自然诗歌,主要运用M. A. K.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metafunction)和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进行分析。本文通过语言分析以揭示诗人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他的自然观,并验证系统功能语言学用于分析浪漫主义诗歌中的哲学思想的可行性。

2.理论框架

根据韩礼德(Halliday, 1994),元功能(metafunction) 假设指的是我们使用语言描述自己对世界的经历和体验、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和组织话语, 系统功能语法中每个小句都同时具备三个元功能,分别是概念功能(Experiential Meta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和语篇功能(Textual Metafunction)。

韩礼德的概念功能分为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逻辑功能 (logical function)。经验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主要通过及物性和语态得体现, 其中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做作为分为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

语篇功能指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怎样把信息组织好,同时表明一条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显示信息的传递与发话者所处的交际语境之间的关系。

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可以把事件、活动、情绪、思想等转化为实体(entity) (Lakoff & Jonson,1980)。

3.诗歌及其结构

华兹华斯的这首《无题》诗歌英文标题是“The world is too much with us”。正文共有十四行,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对每一行诗按序数进行编号并从元功能和语法隐喻两个角度进行讨论。

经验功能分析表明,该诗歌包含4个物质过程,4个关系过程,3个心理过程和1个行为过程。物质过程的参与者包括人类“we”,自然界中的“sea”和“winds”,以及自然界万物“It”,从具体到所有,自然界的所有参与者都在自然界中的一份子,他们的“运动”构成了这个不停运作的世界整体。关系过程中的载体分别为“the world”,“we”和“I”,关系过程主要用来表达“判断”意义,诗人在这里对“世界、我们(人类)和我”做出判断——世界之于我们太多负累,因此我们乱了生活的脚步,“我”在这尘世中应该如何去做(应回归自然)。心理过程的感受者分别是“we”和“I”,其中“we”指普罗大众对自然界了解少之又少,人们都随波逐流在物质世界中为追逐利益迷失自我,而“我”不愿成为其中一员,“我”更愿意回归到自然的懷抱,与自然融合。唯一的行为过程中行动者是“我”,“我”站立在这青青草地上,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看着这纷扰的世界和美丽的自然景象,从二者对比中不难看出“我”最后选择了回归自然。

逻辑功能分析表明,第(5)、(6)、(7)三行构成的小句复合体,为从属结构,从属结构中传递出大海的高深莫测、辽阔无垠与天风的呼号不息,与其后如熟睡的花朵姿态的对比,突出了大自然变化莫测的巨大魅力;第(12)、(13)和(14)句均为小句复合体,共同构成并列关系。诗人运用了三个并列复合句表达了要与海神遥望,跟随海神的脚步,聆听海神的指引,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呼声:尘世纷扰使人乱了心智,大自然才是人类真正的心灵归宿。

就人际功能分析而言,发话者一方面通过第(4)行的感叹句“We have given our hearts away, a sordid boon!”邀请受话者作出价值共享,告诉受话者这个世界的现状是怎样的(世界一片污浊,人们为了利益而出卖自己的灵魂),另一方面又通过第(9)行中的情态动词“would rather”和第(11)行中的“might”来判断和评价个人在这样的现实世界中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也是发话者价值观的体现:在污浊的尘世中,我愿意成为一个不随波逐流的异教徒,追逐古老的信条,追寻返璞归真的生活。大自然处处都被一种精神渗透和辉映着,处处都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伟大力量,我们应该从大自然中汲取智慧、欢乐和力量,而不应把心智沉溺于物质世界的物欲追求中。

如上所述,从语篇功能看,该诗总共11个主位结构,其中5个主语分别为“The world”,“This Sea”,“The winds”,“It”和“I”,说明发话者关注是现实世界、自然界与个人的关系;第(2)行中将物质过程“Getting and spending”作为主位,而非参与者“we”作为主位,目的是突出人在现实世界中的繁忙劳碌的景象;第(3)行的主位不使用代词作主位,而是把“Little”这个形容词放首位,这是发话者着重指出人类沉浸在物质世界中追逐功利而对大自然的了解少之又少,甚至到了一无所知的程度;第(9)-(11)行的主位分别为“Have glimpses”、“Have sight of Proteus”和“Or hear old Triton”,表达出诗人的哲学思想:人类应该关注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巨大的美与魅力,这样才能纯净心灵,升华人生境界。

关于语法隐喻的运用分析表明,这首诗的第(5)、(6)、(7)、(8)行均为概念隐喻。通过概念隐喻对小句中过程进行转换,调动了我们感受大自然时的视觉、听觉和感觉,使我们立体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也对自我处于现实世界时的麻木状态进行了反思—人生的真谛是在于在物质世界中不停地追名逐利,在大城市里拥挤不堪中过着不人道的生活还是在于回归自然、接近自然、融入自然,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呢?答案不言而喻。

4.结语

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运用元功能和语法隐喻理论对华兹华斯的《无题》(The World is Too Much with Us)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通过分析诗人的语言来探讨诗人的自然观是如何通过语言形式体现出来的。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华兹华斯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诗人对于现实尘世持有批判的态度,认为尘世的纷扰蒙蔽了人们的眼睛和心灵,使人在尘世的物质追逐中迷失了自我,而自然却是人类心灵的最终归宿,自然净化了人们的心灵,升华了人生的境界。

从语言分析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诗人在语言选择中是经过深思熟虑,有目的和有意识地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也正符合了“形式是意义的体现”(黄国文,1998)的假定。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M]. London: Arnold, 1994.

[3]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M]. London: Arnold, 2004.

[4]杨德豫.《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5]黄国文.形式是意义的体现——功能句法的特点之一[J].外语与外语教学研究,1998(9):4-7.

[6]胡壮麟.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88-94.

[7]黄国文.功能语篇分析面面观[J].国外外语教学,2002(4):25-32.

(作者介绍:周颖,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職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

猜你喜欢

系统功能语言学自然观华兹华斯
植物批评视域下的华兹华斯诗歌研究
华兹华斯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
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圈地叙事
学术英语写作研究述评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汉乐府诗《将进酒》英译文之语篇纯理功能分析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下的研究
浅谈园林艺术
风景、地方与浪漫主义——华兹华斯的湖区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