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诗文对推动沧州大运河文化发展的作用与对策
2020-09-06赵倩倩
赵倩倩
摘 要:沧州是中国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该段可供开发利用的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大运河诗文传承与创新对将历史文化转化为城市魅力、推动沧州文化和旅游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运河诗文在推动沧州运河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利用运河诗文推动沧州大运河文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沧州大运河;运河诗文;发展对策
中国大运河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跨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省及天津、北京两市,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历史上大运河在维护国家统一、繁荣社会经济、推动民族融合、促进文化交流等发面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现如今,随着现代交通体系的构建,大运河的交通运输价值几乎不存。但是流淌不息的大运河,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命脉。当今社会,挖掘大运河的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具有重要的時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沧州大运河简况
沧州大运河位于沧州市中部,南北贯穿沧州市域,沿线流经青县、沧县、沧州市区、泊头、南皮、东光、吴桥等个县市,全长253公里,流经里程占大运河全长近1/7,是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也是大运河流经的重要节点城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和省委王东峰书记关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指示精神,构建沧州“一港双城三带四区”发展格局,沧州市委、市政府确定把大运河文化带沧州城市区段打造为“中国大运河文化重要的承载地、城市生态休闲走廊示范区和城市重要标志”。目前,沧州市系统实施了河道清淤、垃圾清理、生态修复全覆盖等工程,并投资2000万元精心打造了沧州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已成为深受广大市民喜欢的休闲、游憩之地[1]。沧州市坚持文旅融合发展,以大运河文化带为轴线,积极推进吴桥杂技旅游名镇、泊头手工业名镇等7个特色文化名镇建设项目,东光、南皮、沧县、青县等地大运河沿岸文化景点初步连点成线,充分展示了运河生态和文化之美。
二、运河诗文在推动沧州运河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活态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2018年8月由沧州市政府审议通过的《沧州市大运河城市区提升改造工程概念性规划》指出,要通过大运河传承历史文化,彰显文化自信,重塑城市文化自信。
沧州作为千年古城,40余个民族汇聚于此,从“镖不喊沧”到“百戏之源”,从木板大鼓到南皮落子,从传统武术到沧县狮舞……沧州拥有着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诗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钟爱的情感表达方式。大运河作为线性、活态的文化遗产,具有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大运河诗文作为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情感、思想、观念[2]。整理与大运河有关的诗文,可以生动而具体地了解到大运河的存在状态和发展变迁、人们对大运河的情感寄托和价值判断。目前,大运河文化公园中陈设了“运河(沧州)文化·诗歌”展牌,展示了明清时期归有光、傅王灿等诗人的部分诗句。由于,沧州城区是明代从靠近运河的长芦镇发展起来的,因此关于沧州的运河古诗文也多为明清时期创作的。在传承大运河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和沧州区域文化特点,以诗文为载体,激发文化创作活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符合时代精神与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是大运河当代价值与意义的重要体现。
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正向纵深推进,各地在积极挖掘本区域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同时,文旅融合的政策逐步谋划、制定和落地。大运河是沧州这座城市的文化源泉、情感纽带和核心价值表征。传承、创新沧州大运河文化,实现文旅结合,是推动沧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一种经济有效的方式。依托大运河诗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于沧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推动文旅融合,促进沧州旅游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三、运河诗文推动沧州大运河文化发展的对策
在利用大运河诗文推动大运河文化发展的具体路径上,一方面,要做好大运河诗文文化传承,另一方面,要创新、创造大运河诗文文化。可以通过依托教育资源传播诗文文化、以诗文为载体设计文化产品、创立运河诗文文化节、利用信息技术以及社交媒体让大运河诗文“活”起来,走进群众,深入人心,使其真正成为传播和弘扬沧州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方式。
(一)筹建运河诗文博物馆,彰显城市文化自信
随着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批示,大运河沿线建立了一批博物馆。沧州市坐落于渤海之滨、运河之畔,是大运河流经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京沪铁路沿线的重要城市。目前,沧州博物馆常设展览“大运河北——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展”,展出了大运河沿线出土的文物、复原场景、图片等。筹建运河诗文博物馆,整理运河诗文,通过诗文展现大运河连接南北交通、沟通南北政治、交流南北经济、交融南北文化的重要作用,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展现城市文化底蕴,彰显城市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二)以诗文为载体,借助新媒体推广宣传运河文化
以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丰富和延伸了传统媒体功能,突破了时空限制,因其高效便捷的宣传方式、丰富多样的宣传内容,广受大众欢迎。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已渗透到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搭建网络平台,借助新媒体,传播和弘扬运河文化是当下必须面对的问题。可以通过制作运河诗文短视频、发起诗文创作大赛、采取线上线下互动等形式丰富运河文化宣传形式,扩大传播受众。
(三)融入地方课程建设,加强活态文化育人
沧州市共拥有8所本专科高校。区域文化与地方高校特色课程开发的有机结合是区域文化传承、弘扬、创新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高校特色课程深化改革的重要途径。组建教学研究团队,将运河文化融入课程建设,将运河诗文与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美术等课程相融合,阐释与呈现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及核心价值观念,传承大运河书香文脉,丰富文化育人元素,是当下课程思政背景下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
(四)设立运河诗词文化节,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设立诗词文化节、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激发运河文化活力、构建运河文化生态的有效途径。一是开展运河诗文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诵读经典,了解运河历史、文化演变,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二是开展运河诗文创作活动。如今,国家、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采取各种措施不断修复大运河生态、弘扬大运河文化、活跃大运河经济,生在运河畔、长在运河畔的广大市民一定有好多关于运河的“心里话”。开展运河诗文创作活动,讲好运河故事,弘扬运河精神,对于展现运河精神时代价值,滋养市民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三是以诗文为载体设计文化产品。如何将历史文化转化为城市魅力,实现品牌化良性发展,旅游是一个有效途径[3]。文旅融合是当下旅游发展的现实方向,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将诗文元素融入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创作,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实现文旅结合的有效途径。
加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结合区域优势、历史传承、时代要求,积极利用有利条件,提升城市文化自信。推动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应充分挖掘运河诗文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大运河打造为一张富有魅力的狮城名片。
参考文献
[1]高博.沧州大运河经生态修复成“网红打卡地”[EB/ OL].[2019–11–26].http://hebei.hebnews.cn/2019–11/26/ content_7557231.htm.
[2]崔佳明,杨颜慈.海内外嘉宾大运河畔共商千年遗存的守望与传承[EB/OL].[2019–05–06].http://www.chinanews.com/sh/2019/05–06/8828750.shtml.
[3]肖潇,于秀萍,李维锦.文旅融合视域下沧州段大运河的旅游开发策略[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4):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