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9-06宋霞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8期

宋霞

内容摘要: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实际的教学目标设计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目标设计的方法僵化、目标设计的表述不够清晰、目标设计存在机械化和应试主义倾向。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教师及外部环境两方面着手进行。首先,教师应该在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生的前提下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表述。其次,环境性条件建设也是真实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必备要素。

关键词:教学目标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 环境性条件建设

笔者利用曾经所在学校及师、市的教研活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进行了一些调查,就一线语文教师的常态化教案及公开课教案进行收集共80余篇,专门就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编写部分展开深入分析。同时选取了5篇教学设计并对照相应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15个小时的课堂观察,在此基础上选取了两所有代表性的学校当中13位语文教师进行访谈。笔者发现,在一线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设计的方法僵化

在作者曾经所待的学校,教师都是以三维目标作为教学目标设计框架。该地区其他学校的情况也是如此。因此三维模式的机械套用,是教学目标设计方法僵化的表现之一。其次,照搬、照抄老教师或教参上现成的教学目标,甚至是课程标准中的阶段目标。最后体现在对“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这类未交待清楚,也不知如何落实的空泛性表述的反复使用。

(二)目标设计的表述不够清晰

清晰的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后的教学评价切实可行。但在实际调查中却出现目标表述对象不明确,行为主体时而是学生,时而是教师;表述不完整,教学目标的表述不是缺少“在什么条件下做”就是缺少“做的怎样”;表述过于繁杂,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多达近七、八条;行为动词不清晰,使用一些无法观测的描述心理状态的抽象动词,如把握、感受、了解、体会等,导致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空洞,缺乏实际操作性;三维目标表述混乱,缺乏层次性。颠倒教学目标设计的层次显得随意性大、跳跃性强,导致教学中心游离不定,教师教学流程较为混乱,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三)目标设计的达成存在機械化和应试主义倾向

目标实施的机械化体现在教师拒绝或无视课堂教学目标的生成,将课堂流程严格控制在自己预设范围之内,且严格按照预设的顺序进行授课。或片面追求即时性的教学效果,将教学重点过分放在对基础知识、文本内容的掌握,而忽略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学生情感方面的的教育,未做到真正的三维整合。部分教师上课不拿教案,教案上教学目标的呈现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并未将其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去,导致目标设计达成虚无。

此外,家长及教育部门对于学生考试成绩越来越重视,导致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不得不做一些改变。访谈过程中,几乎每个教师都提到了对应试教育的困扰,学校强行向老师要成绩,甚至以学生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师价值的尺度,家长对学生成绩高度关注,使很多教师不得不屈服于应试教育的淫威之下,在授课过程中着重强调“知识与技能”。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矫正策略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矫正策略应该从教师及外部环境两方面来着手进行。首先,教师应该在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生的前提下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表述。其次,改善教学目标设计的环境性条件也是真实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必备要素。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基于课程标准,解读教材与学生

1.理解课程标准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1课程标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准则,教师要站在学科高度上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其中对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及第三部分实施建议,教师应该多加研读。

在认真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要分析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二部分明确了学段目标和内容,将义务教育分为第四学段。详细叙述了每个学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程度。但是教师仅仅依靠学段目标对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显然是不行的。教师还应在借鉴其他教育工作者所写得分析性文章或著作的前提下,利用自身有效资料(教科书、教材编写说明等),明确学年目标,细化到学期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分析教材中的单元目标,以单元提示为突破口,把握单元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对本单元几篇课文进行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明确该课文在单元的位置,使单元教学重点分解在每一篇具体的课文中实现。如: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根据上述几点教学要求及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侧重点可以设计为:

2.解读教材

教材是教学目标设计所利用的素材,其中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教材,因此教师要有教科书意识,任何教辅用书或教参都是为教科书服务的。教材是学生习得知识的媒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资源库,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不可能所有的资源都利用上,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准确的理解与分析,对教学资源进行筛选。这种理解和分析要基于课程标准,特别是基于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与内容。同时,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还要顾及到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度。

3.解读学生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解读学生。解读学生是指教师要对学生个人及群体进行关注。就个人而言,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基本信息,例如年龄、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就群体而言,教师要解读不同群体间的不同特性。针对学生的解读,最好的方法就是融入他们的群体中进行观察和对话。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能够参照学生的建议。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目标才能够说是针对学生的、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