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何派诗人

2020-09-06梁纪南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诗人

内容摘要:明代中叶,弘治正德年间,信阳人才济济,洋洋大观,何景明就是这一时期文学上诞生的一颗明星。景明年少得志,对当时的信阳文学产生了非凡的影响,他的同窗、亲友以及一些文学名士自动集结到他的身边,交流文学,发表见解,形成一个以他为核心包含高鉴、孟洋、马绿、戴冠、樊鹏等人的诗人群体。胡应麟《诗薮》云:弘正间诗流甚众,然皆追逐李何。”[1]又云、仲鹖,仲默派也。因景明字仲默,所以仲默派亦可称之为何派。

关键词:何派 诗人 何景明

何派诗人经历了弘正年间的政局变化,思想情操和人生道路都深受当时社会气象的影响。类似的生长环境和时代背景,人生遭际和精神素养诱发着这一派诗人密切交往,相互勉励,在文学创作上也越来越接近。《信阳诗钞跋》中有言“信阳诗派张于何大复”。这一记载表明何景明为信阳诗派的创始人,围绕他所形成的“仲默派”则是我们今天所探讨的主要对象。

一.何派诗人的崛起

每个诗人总是处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一个诗派的产生事关政局变化、思想潮流,士人的具体生活境遇,诸如家族文化、朋友交往等。何景明作为信阳的文学名士,在人格修养和诗文创作上引领一时风气,与之交往者甚众,且很多人向他学习,再加上特殊的地理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以其为首的诗人群体蓬勃而起。

(一)何景明作为领袖人物的影响

弘正年间,何景明凭借不世之才享誉京都文场,名列“七子”之列,引导信阳的诗人群体唱和,使得一方创作纳入主流文学。他作为领袖人物,无论在人格还是在诗歌上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人格方面,何景明为人剛正,尚节操,颇有学士之风。诗歌方面,诗风飘逸,笔力峻刻,极具何氏之特色。正是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明确的理论主张和创作理念,确立了其在文坛上的地位。

何景明出生条件优渥,父亲何信为人独善其身,不流于世俗,做官奉行廉洁,人格高尚,父亲身上的优秀品质密切地影响着景明。他在文笔上反映民生疾苦,政治上轻视权财,关心国事。景明在幼年时,就表现出超人的聪慧与勤奋,有记载称其六岁能对句,出奇字,八岁能文,少年时的不凡表现也为后期的诗文成就奠定了基础。文学方面,何景明积极响应复古,明确表述自己古代学习汉魏,近体学习盛唐的复古诗学主张,并提出要“拟议以成其变化”的师古,认为创作上既要向古人学习,更要体现个人特色,对明代诗坛盛行的模拟之风有着重要影响。

何景明喜欢与同道之人交游唱和,复古领袖的身份又使其备受仰慕,因而多有他与文人学士交往的记录。其诗云:“平生多意气,四海升交游。列筵亘长夜,谈辩雄名流。杯酒一言合,邃将肝胆投。”[2]景明凭仗其不俗的文学才华和个人魅力征服了很多人,“始在中书也,自馆阁缙绅与四方之士,人人愿见先生,又愿见先生诗,车马填门巷不绝。”[3]很多文人学子慕名求教,众人齐聚交流诗歌,相互指教,因此也就有了何派诗人的崛起。

(二)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信阳处在淮河上游,贯通南北,既彰显北方特色,又带有南方风光,它的湖光山色,草木人事的完美组合构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情画卷。鳞次栉比的名胜古迹和山明水秀的自然风光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因此何派诗人的很多诗歌充满了对信阳地域风光的再现。地缘上的便利为诗人之间相互交游唱和创造了条件。另外,文人学士举行雅集,饮酒赋诗,观花赏月进行诗艺切磋,也增进了诗人之间的交流唱和,推动了文学创作活动的繁荣。如何景明的《同高铁溪先生、刘朝信兄宿贤隐寺次韵》就记载了几位诗人一起游览寺庙相互作诗次韵的事。

人们长时间同处于一个地方,接受共同的社会氛围熏陶,会形成一定的心理认同感。《重修信阳县志·卷十七·礼俗志二》记载:信阳风俗,旧制记其大略,尚近于古。宋、元以降,寝以衰微。……村落之间,不见追呼。何其淳也!信阳虽属中原,却地处偏南,颇有南方鱼米之乡的特色,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下,经济发展旺盛,社会风气良好,“何派诗人”就诞生于这样的环境中。

(三)信阳当地文化家族的推动

家族是体现“血缘”的社会关系,就某一个地域来看,共时的角度出发,家族具有凝聚一代乡贤的力量;从历时的角度出发,家族又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何派诗人的汇聚与崛起就离不开以下几大家族的推动。

1.何氏家族。《信阳诗钞》中记载,何氏从四世祖进入信阳开始,代有人才出现。何氏家族因逃避战乱和纷繁的仕宦生活进入信阳,本意于隐居恬淡的生活,但随着科举制度在明代的逐渐成熟,何氏家族重启仕宦之路。如何鉴学习阴阳学典之术,并以此步入仕途。何信著有《美溪集》,不仅颇有文采,且懂阴阳地理。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文化环境使何氏家族一度发展为书香门第。到了景明一代,何家子孙辈亦以文德和才德立世。何景韶以“孝悌为人”知名于乡间,何景明、何第、何洛文都在诗歌上有所成就,尤以景明为甚。由此,何氏家族因为人才代出,开始在当时当地的政治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孟氏。孟氏指的是何派诗人中的孟洋一支。孟氏其先人金山人,曾祖真童为永平卫千户。祖胜调信阳,以功进指挥佥事,故今为信阳人。考讳山赠督察院右佥都御史,母孙氏封太恭人。配何氏,封恭人。乐静公,其仲子也。讳山,字宗岳,生而英介,好书史及百家艺”。[3]孟山就是孟洋的父亲。根据这段材料,可知孟氏家族在当时的信阳也算是大户人家。《列朝诗集丙集·卷十二》载:“望之为何仲默之妹婿,为行人时,仲默与李献吉、崔子钟、王子衡、田勤甫切劘为文章,时称十才子,而望之亦与焉。[3]孟氏既出人才,且与何氏关系密切。

3.戴氏。戴氏乃是戴冠所在家族。戴冠在其曾祖辈迁居信阳。《重印信阳州志》记载,戴冠父亲戴谊,字正夫,弘治戊午举人,与何景明的兄长景暘同时中举,以孝顺闻名。孟洋《赵王左长史戴公墓志铭》中记载:嘉靖七年七月二十八日,赵王左长史戴公卒。治命家人曰:今世志铭每寡实,予死甚勿遗我羞。公仲子山东按察司体学副使冠,谋诸公之门人孟洋。孟洋曰:先生茂德,非言莫永,不可。[4]良好的家风影响着戴冠的思想举止,造就了其不贪慕名利富贵的人生意志。因同取功名,戴何家族往来密切,友善相交,戴冠也受学于何景明。戴家与何家、孟家均有联姻,在信阳也算为大户人家。

(四)信阳重教好文的社会风气的熏染

在明代,信阳作为重要区域,教育比较发达。和平的社会环境,使信阳形成普遍的重文轻武的社会心态,无论官府亦或民间对教育都相当重视。李梦阳在《信阳州修造记》中记载,成化年间,信阳复升为州。知州江贵“尤重学政,躬为辩难惩劝之法”。弘治年间,州守张拱于州东山之阳建书院,“暇引学官诸生讲学考业”“诸生益习不怠”。弘正间,孙荣驻守信阳,礼贤选士。自何大复倡复古学,同邑孟望之,戴邃谷、马君卿,樊少南因之而起,相与驰骤中原,主盟坛站,一时闻风向慕者莫不以信阳为先导”。

官府重教修学,民间亦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一时间,信阳一带书院集聚,何景明与孟洋等一些信阳作家的诗中就常出现书院、书舍、书屋、书堂等藏书之所和读书处所。州府与当地官民对当地教育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契机,“何派诗人”无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兴起和发展的。

二.何派诗人的整体特色和作家个性

“何派诗人”生活在相同的时代、地域和社会环境中,彼此之间交往密切,时代背景和区域背景的相似性决定了他们的诗歌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共同特色。但由于作家都有着自己的创作个性,拥有共同创作意义的倾向下又存在着个性差别。

(一)何派诗人创作的总体特色

何派诗人的诗文广泛地反映了黑暗社会的腐朽,揭露了社会存在的弊端与危机,蕴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至亲至性的人文精神。如孟洋的《刈麦行》颇有白居易《观刈麦》之风,诗中写道:“干枯太半税不足,况是年来无积粟……举家俯仰失依倚,官府索钱犹未己。尽力穷年总为公,贫饿虽生不如死。”表现了统治者残酷剥削使人民陷身于水深火热之中。何景明的《苦寒行》通过贫富境遇的强烈反差来表现百姓疾苦,他们的诗歌都反映了赋税徭役对人民造成的伤害,凸显出贫富的对立和社会的不公。另外,何派诗人的诗歌中多见对亲人的怀念与追思,戴冠有《寄刘氏姊》、《寄池氏妹》,景明有《悼亡三首》《怀李献吉二首》,孟洋有《哭妻父》等,都表现出对亲友的至情厚爱。

何派诗人的诗歌还表现了诗人对异域风情的关怀以及对家乡山水风物的热爱。如戴冠被贬广州时作《晚泊东洲》“向晚千艘集,初宵万岛澄,鱼儿眠弄笛,蟹妇坐吹灯”,呈现了东南水乡的风物人情,情趣别致,贴近生活。孟洋《塞上曲十首》:“杀气天昏烽火明,左贤连部猎边城。胡姬夜醉黄沙幕,番马春肥青海营。”粗率豪放,展现出西北边塞胡人生活的广阔图景。但他们的诗歌更多的是描绘家乡风情,如景明的(《西郊秋兴十首》其四):“旧家浉水上,门向钓台边……渔夫如相识,长歌过我前”。[2]诗中提到的“浉水”为信阳著名景观之一“浉河”。“浉河”一带风景秀丽,渔民淳厚朴实,以捕鱼为乐,一派怡然和谐气象。马录《渡淮》云:“淮水清且浅,中流不见滩,岸峰过雨碧,沙树着霜丹。”淮河之水经过信阳,为该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又因有大别山为依托,所以形成了空气清新、风光秀丽的自然环境。信阳优厚的天然环境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条件,同时诗人也借助这一优越条件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

(二)代表诗人诗歌创作的特色

1.何景明。“何派诗人”的代表诗人首选何景明,他的诗歌取径较宽,既取法汉魏,又仿李杜、王杨等。何景明作为“复古派”的重要成员,其诗歌自然也被打上了复古的烙印。景明诗歌仿李杜之作较多,歌行体仿李白,如《归来篇》。《秋兴八首》仿杜甫《秋兴八首》。他的诗歌兼具古朴、豪放、雄奇、婉丽之特色。如《秋江词》:“烟渺渺,碧波远;白露晞,翠莎晚。……[2]诗歌清秀俊逸,陈子龙《皇明诗选》评论此诗:“清秀之词,不伤古质,所以为大雅。”[2]

2.孟洋。孟洋与何景明关系亲密,诗歌亦颇受其影响。孟洋诗歌高雅绮丽、清秀俊逸,如《烟》“鹊翻知浦树,人语辩江船。”写景逼真、造语精巧,自然景观的变化清晰可感,使烟具有形态,富有美感。另《过开城》“乱山欹壑过开城,禾黍油油烟雾生。……青林过雨流莺湿,绿野含风战马鸣。”作者虽写边塞风光,但所呈景物清秀可喜,颇有趣味。

3.戴冠。戴冠作为何景明的得意门生,其诗歌创作也多受景明关注和影响。总体来说,其诗呈“简朴自然、淡远清旷”的风格。由于仕途不顺,他的诗歌追求内心的体验和诗歌创作的真正价值,如他的《重游贤隐寺》,景物描写清旷自然,寥寥数笔却有不尽之意。诗歌《晓发》、《春兴》分别是戴冠描写田园风光和自然风景的诗作,所用的虽为常见意象,但戴冠巧妙地将其进行排列组合,创造出淡远清旷的艺术特色。

三.何派诗人产生的影响

以景明为首的何派诗人不管是对信阳当地的诗文创作还是对后来文人的诗歌创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信阳诗派的影响,可以说它是信阳诗派的滥觞,也是后来文人进行诗歌创作继踵和师法的高标。

何派被信阳本土诗人群体视为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诗歌流派,因此在诗歌创作上纷纷效仿。《信阳诗钞跋》中许鼎臣指出:“信阳诗派张于何大复,赓于王胤昌。”從中可以看出人们认为何景明开创了信阳诗派,而王祖嫡则对信阳诗派的发展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王祖嫡提出“载道之器”说,认为文以载道,当有用于世,重视诗文的教化功能,反对重视修辞藻饰,剽袭现象,这种想法与何景明主张复古、重视诗歌功用的看法相一致。王祖嫡认为诗歌要抒发内心,不做无病之呻吟,同时诗歌要反映政治,这与何景明诗文应重“古道”,从世道角度出发相一致。王祖嫡对何派的继承不止于与何景明某些诗文观点的一致性,更彰显于其诗歌所突显的信阳特色,与何派成员一样,他的诗歌表现出对信阳乡土的热爱。如其《泛舟》诗“一夜浉河新水生,孤尊短笛放船行……扣舷日暮闻渔唱,回首沧浪愧濯英。”岳东升、何立、周复元、刘明瑞、何洛文等是与王祖嫡同一时期的信阳诗人,岳东升诗歌清奇雅致,其诗歌留存较少,但足以看出他对何景明奇异俊雅之风的继承,同时他的诗歌也表现出对乡园风景的热爱。他有一首描写贤隐山秀丽景色的《游贤隐寺》,颇有何派诗人描写贤隐寺之风。其他几位诗人的诗歌创作亦或多或少受何派影响。

何景明作为前七子的重要领军人物,虽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属于二三流作家,但在处于文学发展转型时期的明代中期,他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对当时及后来文学的走向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各位信阳名士与之交往、相互学习而形成的仲默派名极一时,影响深远。

四.总结

本文主要是对何派诗人的兴起与发展,诗歌创作及影响作一个简单的梳理。人才的产生与培养离不开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信阳作为贯穿南北的要塞,本是古来兵家相争之所,经济凋敝,风气颓败,且少有以文名世者。到明代,明开国至正德六年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信阳未遭受战争的纷扰,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吸引大批外地人口进入信阳,何派诗人的成员就是其祖上从外地迁居信阳而定居于此地的。再加上官民重视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人们的交流、交往提供了空间,所以何派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并成长。

参考文献

[1]魏强.李梦阳何景明诗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9.

[2]吕艳萍.何景明诗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易文渊.孟洋年谱[D].兰州大学,2008.

[4]李晓军.戴冠及其《戴氏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5]《信阳诗钞》与信阳诗派研究[D]. 韩玲玲.郑州大学,2019.

注 释

1.魏强.李梦阳何景明诗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9.

2.吕艳萍.何景明诗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易文渊.孟洋年谱[D].兰州大学,2008.

4.李晓军.戴冠及其《戴氏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介绍:梁纪南,湘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诗人
我不是诗人
大诗人
诗人写诗人的长篇传记文学《峭岩传——青铜的天空》出版
最帅的诗人
澳大利亚最有名的诗人是谁
“诗人”老爸
“诗人”老爸姜超
愤怒
谎言
贾岛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