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决战江桥》:历史的艺术再现

2020-09-06刘蕊朱家亮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8期

刘蕊 朱家亮

内容摘要:本文以首部讲述“九一八”事变后黑龙江省军民同仇敌忾、齐心协力打响抗日第一枪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决战江桥》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深入讨论当时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的基础上,研究其创作内涵和重要意义,为振奋中华民族精神、研究齐齐哈尔近现代历史提供依据。

关键词:马占山 《决战江桥》 艺术再现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其一,社会环境的写实。《决战江桥》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中国近代史中“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陈兵黑龙江为故事发生时间,着力复原当时复杂而危急的形势环境。国际上,国际联盟欲调和矛盾但日本侵略势在必行,多次调停却没有起到任何实质作用。辽宁、吉林两省未到一个月便落入日军手里。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和复杂的政治环境,使得东北地区的商界、警界的重要人物纷纷寄希望于“和平”“协商”的手段。在剧中塑造了商界人士赵仲仁、万国斌和警察局长邹玉廷等“主和派”形象。赵仲仁、万国斌等富商乡绅顾忌自己的身家性命,寄希望于政府和日本和谈,多次阻挠马占山抗战。一心想做黑龙江省主席的叛军张海鹏,做日本侵略者的急先锋,调转枪口攻打省城齐齐哈尔。还有以土肥原贤二为代表的日本特务机构在齐齐哈尔的间谍活动。随着时局和战争的形势不断变化,各方势力纷纷登场。他们或是通过对白、或是通过剧情穿插形式展现,详实的历史为剧情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马占山为首的坚定抗日队伍和赵仲仁为首的动摇投机分子之间,中、日之间的矛盾冲突斗争展现的真实可信。历史的背景环境下,种种矛盾穿插进行,内忧外患中马占山举起抗日大旗,打响抗战第一枪。

其二,细节之处的精致。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决战江桥》严守时间线的准确。在战略防御阶段马占山于20日上午宣誓就职,隨后他开了军事会议,亲自视察防地,加紧布防并划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嫩江桥防线,第二道是大兴防线,第三道是三间房防线。努力建立起以嫩江桥为中心的防御部署。剧中通过马占山简洁有力的对白和细致详实的军力部署揭开日军和我方分别在嫩江桥两岸增设兵力的这一紧张的局势。

正式与日军战斗前,马占山电告全国发表与日本侵略者抗争到底的决心。此番言论大大振奋了国人的抗日热情与信心,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支援抗日,全国各大报纸相继对江桥抗战进行了报道。各地商会和海外侨胞纷纷捐款支援,在全国掀起了轰动一时的援马运动。而当时福昌烟草公司特制“马占山牌”香烟,包装盒上印有马占山将军头像和“忠勇为国”四个字。这样一盒小小的烟草在剧中运用特写镜头加以刻画,不但凸显马占山将军的英勇形象,也以小见大地展现了当时全国人民高昂的抗日热情。种种细节在《决战江桥》中还有很多,不一而足,这部电视剧的用心可见一斑。

二.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

《决战江桥》人物形象塑造骨肉丰满、立体感强。如“马占山”这一民族英雄的形象就极其栩栩如生。马占山既有着侠义的精神内核,又有真实的家国情怀,性格多面而复杂。《决战江桥》考据历史,历史上的马占山早年做过胡匪是江湖草莽人士,因而马占山身上有着草莽生活所留下的深深地印记,直率机警、圆滑而不世故。在和靠山帮这样的匪帮谈判时,马占山巧妙布置、多种方案,兵分两队。一队由马占山带领,用爱国的真诚揭开了土匪靠山王为日本人卖命的真面目并打动山寨中的另一个当家;另一队由孙大江带领,埋伏在山林中向许三响解释土匪张彪被杀的原委,挑起了许三响对靠山王的怀疑,来吸收靠山帮中真正的爱国人士。尽管靠山王疯狂反扑却被早已做两手准备的马占山击败。在这样的一连串事件中,马占山的身上既体现了一个土匪的豪气,又有着过人的智慧和高超的谈判技巧。面对动摇且狡猾的赵仲仁和万国宾等人的奉承、讨好,他横眉冷对,直言相斥。除了这样直爽的一面,草寇出身的他也有着机警与细心。叛军张海鹏在投敌之前亲自来刺探马占山的对日态度和军事部署。张海鹏故意说起日本人军火被劫一事,马占山装聋作哑,表示自己完全不知情。不仅如此,还慷慨激昂地表示如果日本人敢借此挑起战争,自己肯定会帮助张海鹏。张海鹏见马占山很是诚实,就只得换成驻守洮南的话题。两人你来我往之间,马占山不动声色,在张海鹏离开后又敏锐判断出张海鹏的不良居心,下达军令,命部下严阵以待。

之所以说“马占山”是一个圆形人物,打动了观众,不光是他正义凛然的一面使观众肃然起敬,还在于他拥有为人子、为人父的责任与感情。马占山年迈的母亲被土匪劫持,在土匪以马占山母亲的性命要挟时,马占山身上的冲动全然消失,复杂矛盾的心理随着土匪的威逼而激化,千钧一发的时刻他选择国家大义,亲眼目睹母亲的死亡。马占山不爱自己的母亲吗?不是的。一身白衣的马占山跪在灵堂前对着牌位的内心剖白真挚感人,马占山自责不已发誓要为母亲报仇,为人民清理山河。马占山对家人的拳拳爱护之心也通过和儿子马奎的相处得以体现。马占山“严父”的形象一直在马奎心中像高山一样不可逾越。马奎热心抗日从军,多次希望投笔从戎,在马奎苦练枪法时被马占山发现。为人父的天性不允许他答应儿子马奎投身行伍,但他并没有对马奎解释他的顾虑,当马奎跪下恳求留在马占山身边随他打仗,马占山欣慰自己的儿子有一颗赤胆忠心,可是为了他的性命安全,马占山还是逼自己狠下心来,强硬的要求儿子待在相对安全的天津,这种爱护家人的父性本能很是真实动人。

在主要人物的塑造之外,《决战江桥》还塑造了各色人物群像。正面人物许三响、姚大成等爱国将士也在热血报国之外各有个性。而以陈学栋、海兰为代表的投笔从戎具有理想主义的学生,深明国家大义,有着视死如归的精神,突出了国难面前“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烈。反面人物富商赵仲仁心机深沉,他深知自己拥有大量钱财,却没有官方势力,因而他联合笼络警察局长邹玉廷和前黑龙江省主席的儿子万国宾,还通过控制省政府秘书长的儿子来逼迫秘书长为他提供情报,以此方便自己从中获利。警察局长邹玉廷没有像赵仲仁一样心狠手辣,但是仍有自己的小算盘,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他都希望自己警察局长的地位和职务没有变动,在原有的利益团体中获得钱财。叛军张海鹏则是由于内心对权力的畸形渴望和被日方的虚假承诺腐蚀堕落,张海鹏背叛后的首战失利,张海鹏为了推脱责任找尽借口,并谄媚至极地和日军表忠心,多门三郎夺了张海鹏的权,张海鹏还是特别快的服了软。日方的人物群像塑造也突出了个体与个体的不同,极具张力与个性特征。

三.传统的叙事方式及文本构建的意义

《决战江桥》情节曲折、人物鲜明、线索清晰、结构相对封闭。全剧以马占山带领黑龙江人民以保卫江桥为中心进行抗战,打响抗战第一枪为主线索,其中又穿插着日伪军的军事、谍报活动和齐齐哈尔市内主战派和主降派相互斗争的两条副线。虽然分为三条线索,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丰富剧情的小支线。如收服土匪靠山王,收编许三响,省委秘书长冯雪茹的挣扎,张海鹏和日军的矛盾等等,在马占山部署完三道防线上战场之前,都在用全景式的手法展现敌我双方和内部人员的一举一动。我方和日方的各式人物性格形象各异,丰富多彩。通过人物的活动串联起曲折复杂且丝丝入扣的情节,在严肃的主旋律基调下不失活泼的氛围,达到了一种观众观剧情绪上的全面与平衡。这部历史题材电视剧严格按照时间的线索来安排情节,有着严格的起承转合。开篇即是1950年病重的马占山给孙子讲述过去的故事。马占山接到任命,出发去齐齐哈尔到最后在戰场上组织战斗的闭合式结构,从而给观众交代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些恰恰是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典型特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经济和文化转型,转型期中迷惘的人们把目光放到了中国历史的深处,希望寻找到自我的寄托和民族自尊自信的支点。在这样的历史情境和群体精神风貌下,催生了一批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决战江桥》正是这种潮流的余波。在这部剧里着重刻画了“马占山”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通过对他坚定领导黑龙江省军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普通民众的利益和国家民族尊严放在首位来展现和强化民族自强意识,在他的品质表现中,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是最为核心的品格。马占山“大敌当前,惟有淬励所部誓死抵抗,一切牺牲,在所不惜”的决绝和坚毅正是中华民族形象的代表,这对于中华民族向现代文明的迈进行程中所坚守的正确价值观念和形成优秀的民族内在本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而自鸦片战争以来,反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就一直未曾停止。江桥抗战是有领导、有规模、组织和重大影响的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枪。尽管时间不长,但为后续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树立了一个典范。马占山领导黑龙江省军民全力抗战,发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有效的阻止了日本侵占东北迅速灭亡中国的行动。也是日军遭受的第一次军事上的沉重打击。因此,江桥战役成为中国军队武装抗日第一枪。正因如此,《决战江桥》的艺术化表达就有了深刻的意义,剧中用艺术的方法塑造了民族英雄“马占山”,展现了齐齐哈尔这座饱经风霜的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充分肯定了黑龙江人民对于抵御外侮的牺牲与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孙文政,《齐齐哈尔抗日斗争史的历史地位》,《理论观察》2010.6

[2]史可扬,《影视批评方法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9

[3]姜崇凤,《国内近三十年江桥抗战研究综述》,齐齐哈尔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基金项目:本文为齐齐哈尔大学2019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区域戏剧影视文学资源的调查研究与整合利用”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刘蕊,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朱家亮,齐齐哈尔大学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