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路径探研
2020-09-06倪汉丽
倪汉丽
摘 要:品德课与社会课中存在着教育偏离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單一、缺乏创新,教学方法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文章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多元视角为手段,以社会价值为取向,以实践能力为目标,利用提问法、阅读教学、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09-0022-02
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品德与社会课开始以综合课程为主,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虽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品德与社会课指明了培养目标,但一些教师还不熟悉综合课程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并没有真正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要利用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探索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路径,以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原则
品德与社会课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注重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体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就必须明确把握好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要旨。
1.以人文教育为基础
人文素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人文知识和认知外,还要学会尊重他人,具备欣赏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正确的审美取向,尊重文化的多元化。人文教育要让学生学会理解他人,以善良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的关系,促进学生人格和人性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在人文教育中,教师要以问题导入促进学生思考,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而品德与社会课更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滋养,学生不仅学习知识和技能,还涉及人格尊严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这些都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2.以多元视角为手段
能够从多个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大胆想象并勇敢地表达出来,能够吃苦耐劳和不懂就问,能够团结合作与他人友好相处等,这些都是学生必备的能力。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提出合理的问题,循循善诱,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支持他们的想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第一,以历史视角构建世界观,让学生知道自己与他人、社会是分不开的,要与他人建立友好的关系,和谐相处。第二,以全球视野扩大认知,让学生理解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外国文化,接触除了学校、家庭、社区以外的文化,树立全球共同体意识,认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大事,养成大局意识。第三,以文化视角传承民族文化,让学生认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及外国文化的多样化,树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承观,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第四,以批判精神和反思精神促进思维发展,让学生辩证地认识事物,不固执己见,敢于挑战。
3.以社会价值为取向
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学生能知道自己是一个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从而培养集体意识。因此,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公平、公正、法治等社会意识,培养学生勇敢、善良、忠诚等道德品质,让学生认同民族文化,关注发生的大事件,进而提升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意识。
4.以实践能力为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尽量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题材,激发学生去思考、分析、探索,进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偏离教学目标
一些学校不重视品德与社会课,在教师配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比较薄弱。据调查,一些学校的品德与社会课每周开课学时数低,有时还会被其他课程占用,部分品社教师不够专业,备课不充分,甚至在课上让学生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还有部分品社教师在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内容枯燥,并没有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教学资源单一,缺乏创新
由于教学资源不足,教科书成为很多品社教师唯一的教学工具。总体来看,教科书呈现的内容较少,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如果品社教师不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不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情感体验出发,仅从自己的主观认知和知识的单一性出发,忽视学生的自我思考和体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的思维拓展。因此,品社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开发学习资源,让学生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3.教学方法重形式轻内涵
一些品社教师没有很好地利用观察法、问答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么生搬硬套,要么就是灌输、训导,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有的品社教师一节课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缺乏有机联系,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三、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路径
1.以阅读教学强化人文教育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教师开展阅读教学应不同于语文课中的阅读,不拘泥于字、句、词的理解,要强调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一种主观性、个体性的认识,对事物有所感悟和反思。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主题,教师要有计划地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热爱阅读,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和方法,并通过讨论、对话、分析、表达等方式促进他们对阅读内容的思考和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
2.采用问答法促进学生思考
教学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展开的,“提问题”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有效的问题能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去探索和分析“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并在思考中学习到知识。提问的方式方法、时机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品社教师要多花经历和时间去备课,做好问题与下一个内容的衔接,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索、分析问题来提升认知,并鼓励学生寻找问题的解决措施,再生成新的问题,进而让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3.运用比较法提升学生认识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开展环境教育、国际教育等,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社会现实,理性看待社会问题。比较法能使多种学科建立联系,让学生通过比较理解不同文化、制度的差异,更好地包容、接纳这个世界,
4.以创新思维构建实践基础
创新能力要求学生的思维要具有独特性、灵敏性、延展性。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利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去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总结,最终解决问题,为以后的实践打好基础。
四、结语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遵循教学规律,注重教学实践,挖掘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上品德与社会课,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范微微,俞春霞.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路径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01).
[2]刘丽华.核心素养下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之管见[J].基础教育参考,2017(21).
[3]杨宝清.体验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4]吴桂双.“以生为本”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施[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