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依恋理论的应用型高校师生关系改进研究

2020-09-06丁晨

成才之路 2020年9期
关键词:改进师生关系人才培养

丁晨

摘 要:课堂师生关系是决定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根据依恋理论分析应用型高校课堂师生关系的形成原理、突出问题,进一步分析师生关系矩阵,并从明确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制、实施有效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构建良性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三个方面提出改进课堂师生关系的路径。

关键词:依恋理论;师生关系;改进;路径;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09-0008-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而要强教,就必先强师。可见,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个抓手就是师生关系的改进。

一、依恋理论概述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更多地聚焦于社会个体对自己和重要他人的亲密度与距离之间的最佳平衡的感知。该理论是一种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该理论尝试揭秘和解释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本质与互动。

依恋理论的研究者通过早期动物模型和实验,发现人类早期生活中与重要他人(如养育者等相对亲密的人群)形成了依恋关系,依恋类型和依恋关系对个体今后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将产生重要且长远的影响。John Bowlby(1969,1973)提出了依恋理论,他认为人的本能是有机体与环境的互动,人们基础的动力是接触和维持与特定个体身体的亲近,当他们沮丧时能让他们感受到保护的个体,这就是依恋的基础。同时,John Bowlby还提出了一个依恋经验下的自我和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型。Bartholomew和Horowitz(1991)经过对依恋理论进一步研究,推出一个2×2的成人依恋矩阵(Matrix of Adult Attachment),具体表述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模型(如图1)。

在成人依恋矩阵图中,横轴代表自我的一个模式,主要表示正和负两个能量级(即低依赖和高依赖),图中横轴从左向右分别代表自我负向和自我正向;纵轴代表他人的一个模式,也主要表示正和负两个能量级(即低回避和高回避),图中纵轴从下到上分别代表他人负向和他人正向。基于横纵两个大模式,形成安全型、先占型、恐惧型和冷漠型四个单元格。安全型的条件是自我和他人都是正向的,即自我倾向于信任他人,愿意交往;先占型的条件是自我负向和他人正向,即个人信任他人而非自己,自尊较低;恐惧型的条件是自我和他人都是负向的,即个体不信任他人且自尊较低,情感投入低;冷漠型的条件是自我正向和他人负向,即个体自我依赖而不信任他人,自助为主。

二、基于依恋理论的高校课堂师生关系分析

1.高校课堂师生关系现状

关系(Relationship)指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事与事、物与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里笔者更多倾向于谈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确切说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某一社会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直接、间接或心理的关系。对于人际关系的研究是人类一直关注的研究话题,经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研究,人们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及心理学等多角度进行了人际关系的定义。这为人们分析和研判各类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师生关系作为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套用人际关系的定义,可以界定为:被教者(如学生)与教授者(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间接或心理的关系。

而高校课堂师生关系则明确指定:高等学校教学环境中高校教师与专业学生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表征和作用关系。具体来说一般会存在师生教育关系、师生心理关系和师生伦理关系三种类型。在这里,教师与学生两个关系主体,直接影响和作用着课堂师生关系的形成与类型。

(1)课堂师生教育关系契合度有待提升。1)课堂上教学目的存在着偏差。教师似乎认为课堂的时间段仅是我的工作时间,甚至偏执型的教师会认为“我的课堂我做主”,丝毫不考虑任何人的感受和想法,这是教师教授目的单纯“任务化”;学生在课堂上,由于被点名、被规定等,缺乏个性化、主动性的求学意识,所以他们的学习目的也被单纯“任务化”。由于两者对于教学目的存在不沟通、不协调、不认同等误区,没有形成“合力”,课堂的黄金时间被白白浪费。2)课堂上教学主体有非对等性。当下,教师与高校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明确,一方面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观念;另一方面教师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思路和方式。这样的情况是,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学业的压力,还是抱着轻松应对、凑凑合合的学业规划,在课堂上将“主体定位为教师”,退出和放弃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权利角色;教师则没有创新意识,仍然是照本宣科、传统讲授,在课堂上将“主体认定为教师”,独享和强化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权利角色。这两者,在应用型高校改革中是不利于推动课堂师生教育关系改变的。3)课堂上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当今的大学校园可以说是一个微缩的小型社会,同时也是大学生体验社会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知识内容的更新、学生角色的转变,大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的呈现应更加前沿化、多元化、丰富化。在应用型高校改革和建设的课堂,教学内容应更适应和符合学生毕业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更多的是人文知识与自然知识融合、科技知识与社会知识融合、社交知识与生活知识融合等,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正如罗素认为的那样,教育的目的更多是要教会学生美好地生活。

(2)課堂师生心理关系融洽度有待改善。课堂师生心理关系融洽度有待改善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师生交往的心态上。现在的课堂大多存在教师授课学生听、教师授课学生不听、学生不听教师不管、学生不会教师不问等情况。这些其实都是不真实、不确切的双方交往关系。也就是在课堂上师生交往心态是不开放的,因为彼此双方没有真正打开心扉,向对方相互展示自己应有的正确状态和真实状态。相应的是,讲与听的状态是“虚假”的,互动与反馈的状态也是“虚假”的。这种交往心态的不开放性,会使教学课堂上的师生无法进行知识共享、共建和共生。

(3)课堂师生伦理关系稳定度有待强化。高校课堂教育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活动,包含着一般的社会伦理规范和独特的社会伦理矛盾。这种课堂师生伦理关系在彼此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着交汇、交互和交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将社会伦理关系的义务、责任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反馈、自省和修正着自己的社会伦理观念。这是一种良性机制、潜移默化的教化与学习,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中应该存在的和具备的状态。但长期以来,课堂上师生的伦理关系似乎少了良性和正态,相反的却是“师尊生卑”“生贵师卑”等不平等的社会伦理关系,而这也恰恰反映出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伦理关系的忽略和弱化。

2.高校课堂师生关系现状的依赖分析

高校课堂师生关系是指高校被教者(学生)与教授者(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间接或心理的关系。进一步借用成人依恋矩阵,又可变换视角,形成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即师生依恋关系矩阵。师生依恋关系矩阵横轴代表自我的一个模式,主要表示正和负两个能量级(即低依赖和高依赖),图中横轴从左向右分别代表教师负向和教师正向;纵轴代表学生的一个模式,也主要表示正和负两个能量级(即低回避和高回避),图中纵轴从下到上分别代表学生负向和学生正向。基于横纵两个大模式,形成互动型交往、倒逼型交往、沉默型交往和反感型交往四个单元格(如图2所示)。

互动型交往的条件是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都是正向的、积极的,即学生倾向于信任教师,愿意交往,教师也乐于倾听和分享有关信息。这种课堂可能是一种理想化的幸福课堂。倒逼型交往的条件是在课堂上教师负向和学生正向,即教师对他人的信任度很低、开放度很低,相反,学生的交往意愿较高,形成相较于教师被动的倒逼型交往课堂。这种课堂可能是一种有压力的不幸福的课堂。沉默型交往的条件是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都是负向的、回避的,即学生不信任或不尊重教师,教师也不愿意或不重视课堂教学,课堂环境的两大主体的情感投入度较低。反感型交往的条件是在课堂上教师正向而学生负向,即课堂上教师主导型强而对学生依赖度小,表现为对学生不信任、不重视,整个课堂授课过程体现出的是“一言堂”“单口相声”“自问自答”“自娱自乐”,完完全全的教师“自助”为主。

三、高校课堂师生关系改进的路径

1.明确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制

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是要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学生是检验高校教育教学成果的标准,教师是影响高校教育教学成果的关键因素。两者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同等重要。因此,需要改变以前教师或学生单一作用的结果,特别是以往课堂上的教师单一主体制的情况。

新时代下,应用型高校的课堂应当是学生与教师共同互动分享,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争取形成良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做好引导者、解答者和倾听者,学生在课堂上应当做好主动者、参与者和思考者。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在课堂上的相互主体制是一大关键和必须。

2.实施有效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还取决于双方交流和互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有效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源于书、高于书”和“源于实、高于实”。所谓“源于书、高于书”,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内容不能照本宣科,简单复制粘贴,相反,应当是将课本上的内容举一反三,提升变形,以此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所谓“源于实、高于实”,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内容不能是从课本到课堂,从书本到黑板,相反,应当是将生活中的现实情况加以整理和编纂,形成与讲授知识点对应的实际案例和实操案例,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改变当下高校教师的培训方式,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际生产和挂职锻炼,以便更好地把握社会生活热点、难点和关注点,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实地演练”“实地讲解”,更好地避免“空对空”的讲解和说明。

灵活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充分适应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习惯,以便更好地服务学生。一方面,在课堂的互动方式上,应当改变传统的简单的是非判断式提问,如“对不对呀”“是不是呀”等。教师要注意对知识点的有层次、有深度的提问,特别是应该多问“为什么”和“怎么样”,同时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多问一些开放式的、探讨式的问题,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课堂的提问方式也应该随着受众的生活方式和接收方式而进步和改变。传统的点名提问式、闭卷考试式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习惯,教师应当积极借用新的学习平台和网络技术,如MOOC、翻转课堂等,形成兴趣与方式相结合、互动与内容相结合、创新与效果相结合的灵活教学方式。

3.构建良性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

首先,在课堂上师生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应该同时关注双方所处的课堂空间、课堂时间和课堂环境。教师要充分地展示自信,实施引导;学生要积极地参与教学,主动思考。教师要尽量杜绝师生依恋关系矩阵中的教师负向因素,推动课堂建设由不理想的第二、第三、第四象限,向理想的互动型第一象限转变;学生也应杜绝师生依恋关系矩阵中的学生负向因素,积极调动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师生关系趋向于理想的互动模式。

其次,在课堂上师生应该是协作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应当围绕着大家共同聚焦的课堂知识点开展协作。当下翻转课堂的使用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共同协作的空间和机会,将学习从简单而单一的课堂延伸到复杂而多元的课下,将讲授从单向而时间短促的课堂延伸到双向而时间较长的课下。这种翻转和互动,有利于教师充分面对学生的困境和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杰弗里·A.迈尔斯.管理与组织研究必读的40个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王美华,叶丽.依恋理论下的实践转向:关系为本的实践[J].中国社会工作.2019(25).

[3]江玲.依恋理论视角下高校与家庭共建学风的“微”路径[J].大理大学学报,2019(05).

[4]朱佳颖.依恋理论述评及展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5]柳珺珺,江光荣.师生互动风格的影响因素研究——教师成人依恋、关系预期与师生互动风格的理论关系[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6]熊忠东,贾春水.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与思考——基于人本主义视角[J].教学与管理,2009(12).

[7]吴东儒.基于依恋倾向探讨师生关系质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1).

[8]王磊,赵娜,韓仁生.大学生成人依恋、安全感和人际信任关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1(04).

[9]余银,刘艳,郑海英,程淑英,马红霞.大学生成人依恋、人格特质对人际困扰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05).

[10]杨玉兰,孟立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师生关系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01).

[11]柳郡郡,江光荣.教师成人依恋、关系预期与师生互动风格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

[12]官爱兰,程婧婧.激励视角的高校师生关系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猜你喜欢

改进师生关系人才培养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