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宁夏互联网+水文在水利工作中的应用

2020-09-05史灵利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6期
关键词:监测数据数据共享水文

史灵利

【摘 要】为加强水利工作的有效管理,着力提高工作效率,针对宁夏水利现状,水利信息化中采用了互联网+云服务器等相关技术,完成水利信息即时、远距 离传输。在监控中心与遥测站点之间采用GPRS通信,可避免长距离敷设通信线缆,提高系统的防雷性能。设立数据管理中心,监测数据通过互联网可在设定的发送周期内自动报送到技术力量强的专业机构,实现区域性灌排及防汛群体系统一管理。利用云服务器实现超远距离管理信息化的统一硬件平台,可缩短现场采集与数据应用间的时长,实现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有效性,减少了运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关键词】互联网+水文;数据共享;监测数据

引言:

宁夏互联网+水利是水利系统一个功能庞大的综合平台,多元化的覆盖政务、业务、党务、财务以及服务平台。业务平台主要将系统内各主业部门基础监测数据以在线监测方式集中在统一的结构数据库内云储存。目前水利信息化已建成遥测传输站点8831处,其中防汛、水文类2041处,大都建于2011年之后,数据管理中心、数据库服务器及交换体系设于水文中心,平台称互联网+水文。主要途径是收集各类信息和数据构建相应表结构,实现数据统一管理,各数据库通过信息交换系统、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网络体系完成库中各类信息进行交换,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经过产品制作平台生成意向中的水信息及专题信息产品,依托于水利应用平台的“一网一库一平台”,实现实时数据或统计数据等信息全面共享。互联网+水文在防凌防汛、水土保持、水生态环境、水资源灌排调度等工作中发挥突出作用。

1互联网+水文简述

互联网+水文指在区域互联网+水利平台内将硬件、软件、网络等系列资源统一起来,将水文实时监测数据通过云储存实现水文数据的计算、处理和共享的一种托管技术。互联网+水利云服务将硬件资源集约化后分割于互联网+水文,相比传统专用服务器而言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动态调配资源,独立的云服务器和云数据库可实现直接迁移,可靠性高,快速部署,灵活扩展,方便升级;可避免常规的硬盘失效、病毒攻击;数据存到云关系型数据库RDS,由专业人员管理,在提高可靠性的同时降低了单个项目的运行成本。

2互联网+水文的应用模式

宁夏互联网+水文是在实施水利厅“十二五”规划中互联网+水利时发展起来并迅速成长,走在了全国水利行业的前沿。从2011年开始,按照统一规划、逐步实施的方式,水利厅先将区域内各中小河流的水文监测数据集中在信息中心统一管理,经“十三五”实施再建和拓展,现已发展成应用模式集生态、灌排、地下水、防汛、水土保持、水环境、河湖管理、区域河长及水利工程等系统,经资源整合为一个数据管理中心,实现统一管理。系统网络包括监测数据管理中心,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交换机及防火墙等,局域网络内各成员单位通过互联网实时将监测信息自动写到指定数据库内,实现数据集中、专业管理。

3互联网+水文的组网技术路线

(1)各平台的监控主机与MCU间双向通信,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任务,自动存储在数据库,由交换机系统模块化的自动上传到数据管理中心。数据管理中心安装有网络版的信息管理软件。信管软件采用C/S与B/S 结合的方式实现,C/S 部分主要包括软件的设置、数据分析处理等专业性较强的功能,B/S部分主要是进行信息发布,如查询监测数据、浏览图形、报表等并可下载到本地数据库存储和管理。

4互联网+水文组网模式的优势

(1)监测站点不设监控主机

当单个站点只有几个或数十个数据源时,监测站点现场的数据采集设备可以考虑采用GPRS/GSM通信方式,可以直接将监测数据通过网络发送到数据管理中心,监测点可不设监控主机,压缩了数据源与数据库之间传统打包递传的繁琐过程,即解放了人力物力,有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效率。

(2)监测点根据现状选择经济的接人Internet方式

空白区站点大都处于偏远山区,网络服务的基础设施有别,连接Internet的方式各有不同,可以通过PSTN公共电话网、ADSL 拨号、ISDN拨号或DDN专线等,实现监控主机接入Internet即可。有些方式不能保证监测主机随时与Internet连接,因此采用在监测点主机上安装数据上传软件主动向数据管理中心同步数据的方案。

(3)单个平台的监测系统现场通信方式多种化

当监测站点数据量有几十或上百处时,系统需要的数据采集设备较多,现场通信可以采用电缆、光缆通信。当监测点很少时可以采用GSM通信,以减少通信线路敷设工作量。相对来说,有线通信方式比无线可靠,即时性强。

5数据的共享和安全管理

(1)局域网内的数据共享

宁夏水利数据管理中心体系前檐、设备先进、安全可靠且监测数据收集基础性和多元化,集水文、水质、地下水、灌排调度、应急防汛、湖库安全、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于一体的数据存储管理、数据交换共享、实时监测与查阅、集中统计与上报的功能,形成数据交换网络结构,局域网内各行业部门通过统一门户址远程查阅、收集和统计意向数据或水信息产品实现共享,既避免面对面业务对接又避免了资源重复建设和浪费,最大化的发挥了系统作用。

(2)区域内网络数据的安全传输

互联网极大地方便了远距离通信,突破了数据传输的空间限制,配合相关应用软件,管理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水利信息,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隐患。水利部、国家保密局在2000年发文,规定国际河流的水文资料、洪水水情实时信息属于机密级,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水质监测资料、水库垮坝、防汛数据等属于秘密级。这些数据在网络上传输需按照相关规范加密处理,服务器设防火墙并以最高安全模式运行。

结束语

本文互联网+水文安全监测系统,监测数据以分布式采集、集中式管理的模式,将区域内众多遥测传输站点的信息化系统集中到管理部门统一管理,行业局域网内的相关部门亦可通过系统实时检索查阅各单位要素数据,有效地避免了数据源传统的梯级管理所致更新慢、技术力量薄弱、资金缺乏的問题,为区域性水利群的防汛抗洪安全管理提供了一种成本低、效率高、专业性强的统一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适合各省市、流域机构对各类行业遥测信息统一管理,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应碧.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对策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5,(15).49-50.

[2]姜维军.当前宁夏水利信息化建设研究与思考[J].水利信息化,2011,(5).56-60.

猜你喜欢

监测数据数据共享水文
研讨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
浅议互联网技术在水文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江西省水文文化建设的思考
科学大数据的发展态势及建议
数字化迎新系统宿舍分配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理解和实施建议
浅谈环境监测垂直管理的优势
水文档案的特点作用与管理分析
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月度监测数据(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