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辽宁省食用菌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2020-09-05钟丽娟冀宝营王艳华陈丽媛桓明辉池景良
陈 飞, 钟丽娟, 冯 健, 冀宝营, 王艳华, 陈丽媛, 桓明辉, 池景良
(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辽宁 朝阳 122000)
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优势基地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栽培品种和栽培方式日趋多元化,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品牌质量意识不断提升,食药用菌文化建设逐渐被重视[1],产品的产量和产值快速增加。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我国食用菌产量已由1978年的5.7万吨/年增加到接近4 000万吨/年,增长了700倍。随着精准扶贫、农业供给侧改革、大健康产业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大政策的出台,在我国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食用菌产业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已成为精准扶贫的新抓手、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推手、“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新方向[2]。辽宁省是我国食用菌重点产区之一,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2004年以来,各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食用菌产业开始迅猛发展,年总产量由2004年的45.6万吨发展到2014年的136.7万吨,产值由2004年的12.68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73.17亿元[3],已初步形成规模化、区域化格局,成为辽宁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产业,产业生产经营主体以企业、合作社为主,品种以香菇、滑子菇、平菇、黑木耳、蛹虫草等为主。现阶段正处于脱贫攻坚关键时期,产业扶贫举足轻重,由于食用菌产业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行业争资源的特点,已成为产业脱贫主力军。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期间,正值食用菌栽培棒制棒与养菌管理的重要时期,新冠肺炎疫情对辽宁省食用菌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 新冠肺炎疫情对辽宁省食用菌产业的影响
1.1 疫情对产前准备工作的影响
1.1.1 对原辅料准备工作的影响 ①对香菇、黑木耳、平菇、滑子菇等设施栽培品种的影响:2019年年末,企业、合作社等生产主体已基本完成原辅料的准备工作,受疫情影响,劳动力短缺、物流受阻等问题凸显,同时受南方冬季香菇产品积压的影响,导致生产主体无法按原有计划正常生产,造成栽培数量减少,原材料剩余。在原辅料储存过程中,其营养成分种类、含量等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等方面均发生变化,影响再使用时配料、灭菌等操作流程,给菌棒生产、培养管理及出菇(出耳、出草)管理等带来一系列技术问题。以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大营子乡大营子村谦朴食用菌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为例,影响情况见表1。②对金针菇、蛹虫草等工厂化、半工厂化栽培品种的影响:金针菇为工厂化生产品种,由于工厂化生产具有机械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周年生产等特点,企业为满足生产需求,原辅料储备量较大。受疫情影响,生产企业处于停顿状态,造成原辅料大量积压。蛹虫草属于半工厂化生产的药用菌品种,1年生产4潮次,蛹虫草栽培料为小麦,主要从黑龙江购买,黑龙江为疫情高发省份,受疫情影响,物流受阻,小麦难以运输,造成原料短缺。以喀左县平房子镇双庙村北虫草培育基地为例,疫情影响情况见表2。
1.1.2 对菌种准备工作的影响 ①对香菇、黑木耳、平菇、滑子菇等设施栽培品种的影响:香菇、黑木耳等品种的一、二、三级菌种在2019年年末准备完成,影响不大。②对金针菇、蛹虫草等工厂化、半工厂化栽培品种的影响:金针菇等工厂化生产企业,具有液体菌种生产条件,可实现自给自足。但受疫情影响,企业雇工困难,菌种生产处于停滞状态。蛹虫草等半工厂化生产企业,菌种需要在生产栽培盆时准备,由于蛹虫草菌种易变异,老化退化严重,生产主体缺少液体菌种生产设备,缺乏对蛹虫草菌种生理生化特性、生产技术的掌握,不能自主生产,需要外购。由于疫情影响、产品物流受阻,无法按时准备菌种,生产受到影响。③对专业菌种生产企业的影响:菌种生产企业大多“以销定产”和“以库存定产”,受疫情影响,库存菌种调运出现困难,销售渠道不畅,销量不定导致生产计划难做,销售终端难以开展活动,企业技术人员下基地落实合同面积困难,企业生产处于停滞状态。
表1 喀左县大营子乡大营子村谦朴食用菌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疫情影响情况
1.1.3 对生产设备设施准备工作的影响 根据食用菌生产流程,疫情期间主要涉及菌棒(盆)生产、养菌、出菇(出草、出耳)等设备设施,依据生产规模,设备设施使用及日常维护、维修、灭菌消毒等用工、用料有所减少,对生产主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表2 喀左县平房子镇双庙村北虫草培育基地疫情影响情况
1.2 疫情对产中各环节工作的影响
疫情期间正值香菇、黑木耳、平菇、滑子菇等设施栽培品种菌棒制棒、养菌管理的重要时期。疫情影响造成部分合作社、企业无法正常生产,导致菌种、生产原辅料等生产资料积压;处于养菌期的菌棒,受疫情影响,劳动力短缺,不能及时开展翻垛、通氧等管理,造成菌丝老化、烧垛等现象。若疫情持续,受用工限制,无法正常管理,将会影响整个生产季的产量和品质,影响产业的经济效益。金针菇、蛹虫草、木耳等工厂化、半工厂化品种受疫情影响,生产停滞,处于出菇(出草、出耳)管理阶段的菌棒,由于雇工困难,无法采收及后加工处理,造成产品损失,收益下降。例如朝阳雨润农业公司香菇生产基地,2020年计划生产香菇出口韩国,现已完成菌棒生产和菌丝培养。但受疫情影响,菌棒现仍在冷库中保存,由于企业冷库空间有限,在菌棒保存过程相互挤压,致使菌棒变形;保存空间温度不均,造成菌棒菌丝活力降低,菌丝一致性差。如果疫情持续,必将导致菌棒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产品出口。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大营子村黑木耳生产基地,正值菌棒生产与养菌管理关键阶段,受疫情影响,用工短缺,生产停滞,菌种不能按时使用,造成菌种质量下降,抗逆性降低;处于养菌阶段的菌棒温度、通风等条件无法正常管理,部分菌棒发生竞争性杂菌病害,染菌率升高,菌棒质量下降,直接影响后期出耳,导致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受疫情影响,菌棒生产延迟,错过黑木耳生产最佳时期,增加了养菌管理、出耳管理技术难度,带来了生产风险。
1.3 疫情对产后工作的影响
1.3.1 对辽宁省食用菌销售市场结构的影响 辽宁省食用菌市场销售以鲜菇为主,由于疫情造成人工短缺,交通受阻,生产停滞,鲜菇产量、上市时间及市场占有率发生变化,且受疫情影响,南方冬菇(鲜菇)产品滞销,为延长货架期,生产企业进行腌渍或烘干处理成粗加工产品,粗加工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随着疫情好转,物流恢复,粗加工产品必将争占辽宁省鲜菇市场份额,影响辽宁省食用菌销售市场结构。
1.3.2 对辽宁省食用菌投资市场结构的影响 食用菌产业可以农林业废弃物为原料,生产出含有优质蛋白的健康食品,随着人们对食用菌产业认识的提升,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产业,也是脱贫攻坚的主要产业。但是,食用菌生产资金投入较大,由于疫情影响,生产、销售受阻,资金不能及时回笼,投资收益下降,投资者投资热情降低,投资减少。生产主体为维护生产经营,必将加大融资范围,引入多方资本投入,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投资市场结构将发生一定的变化。
1.3.3 对辽宁省食用菌产业结构的影响 目前辽宁省食用菌生产多集中在香菇、黑木耳、平菇以及工厂化金针菇、杏鲍菇等品种上,随着人们对食用菌认识的提高,食用菌栽培品种不断增加。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药材发挥着重要作用,药用菌灵芝、桑黄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肿瘤等功效价值也逐渐被认可,市场对药用菌的需求量势必增加,药用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对辽宁省食用菌产业结构将有一定的影响。
2 新冠肺炎疫情对辽宁省食用菌产业影响的应对措施
为更好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缓解疫情对辽宁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针对交通受阻、劳动力缺乏、技术支撑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通过科学分析,提出具体应对措施,确保辽宁省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
2.1 针对交通受阻、劳动力缺乏影响因素的应对措施
随着疫情进一步好转,各行各业正有序复工复产,交通运输也逐渐步入正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人力、物力供给,是解决食用菌产业由于交通受阻、劳动力缺乏带来不良影响的有效措施。
2.1.1 做好疫情防控 加强政策执行力,加强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引导劳动者正确认识疫情现状,不盲目自信,也不要恐慌,在复工复产过程中,提高日常防控意识,严格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疫情防控措施,保证务工人员生命安全。
2.1.2 做好人力供给 加强产业宣传,提高产业认可度,树立产业信心,吸引多方人才进入食用菌行业,增加人才储备;建议政府出台惠民惠商政策,为生产和市场流通正常运行提供政策保障和一定的资金支持,给予农业生产企业补贴,合理提高劳务费和其他福利待遇,调动积极性,使其自觉投入到生产实践中,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2.1.3 做好物力供给 加强组织管理,有效联合企业、合作社,统计原辅料、菌种需求,统一订货、集中运输,同时积极配合交通部门防疫防控工作,保障运输安全,缓解交通压力;建立绿色通道,简化绿色通道查验手续和程序,确保不停车、不检查、不收费、优先通行,确保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通畅;搭建网络销售平台,实现企业、合作社有效联合,做到优势互补,协作互助,缩短销售途径和时间,保障原料供给和产品销售。
2.2 针对资金短缺影响因素的应对措施
2.2.1 争取农业贷款政策 争取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主动与食用菌企业、合作社对接,依据相关农业贷款政策,为食用菌生产企业、合作社开通绿色金融通道,简化信贷业务流程,降低农业信贷担保门槛,同时给予政策倾斜,减轻生产成本负担,为疫情期间食用菌生产提供资金保障。
2.2.2 加大农业保险力度 疫情给食用菌产业带来诸多影响,给从事食用菌生产的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多方面压力,由于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造成产业投资者和从业者恐慌,失去对产业发展的信心,投资热情减退,食用菌生产资金无法保证。疫情期间为保障产业持续发展,要积极争取农业保险政策,加大农业保险力度,强化农业保险服务工作,扩大保险范围;确定科学的农业保险补贴机制,鼓励政府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扩宽财政补贴险种,稳定投资者和从业者情绪,坚定产业发展信念,提高产业认可度,吸引社会资金融入产业发展之中,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2.3 针对技术缺乏影响因素的应对措施
2.3.1 建立食用菌专家团队,完善技术支撑体系 疫情对食用菌生产各环节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产生了各种技术问题。建立食用菌专家团队,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利用团队人员掌握的食用菌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根据疫情和生产实际情况,及时、安全、有效的制定应对措施,以解决疫情影响产生的技术问题,为复工复产后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建议科研团队依据食用菌全生产链,对外加强与帮扶对象和政府部门沟通联系,及时掌握生产动态变化情况,最大限度预防生产风险。对内建立内部交流制度,加强团队沟通,取长补短,提高业务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2.3.2 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 疫情期间专家团队要通过电话、微信、QQ等交流平台,第一时间掌握食用菌生产与经营实际情况,开展线上技术培训指导,提高当地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如针对菌棒生产、保存过程中生产原料延迟使用、菌丝一致性差、菌棒变形严重等问题,提出合理控制配方碳氮比、延长灭菌时间、有效控制接种量和接种时间[4]、严格调控温度[5]、增加通风[6-7]、架式网格培养、减少震荡等[8],合理安排培养室具体措施,保障菌棒质量。如针对出菇(出草、出耳)管理过程中出现一致性差[9-10]、污染率高等问题,提出减小打孔口径、提高打孔均匀度等改进措施,提高产品一致性;针对污染问题,详细分析原因[11],重点把控物料灭菌[12-13]与接种、环境控制等环节,指导培训菌棒养菌环境管理技术、竞争性杂菌防治技术、菌种活力检测、灭菌效率检测、菌棒生产注意事项等集成优势技术,提高产品成品率;强化生产流程细节及关键点,加强企业、合作社数字化管理水平,根据生产实情,差异化设计各环节的生产记录,加强溯源管理,实现养菌期内养菌室和菌棒的全程温湿度记录,推动生产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3 对辽宁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建立产业政策保障体系
食用菌产业面临着各种不可预期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这次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属于不可预期的社会风险。为减少各种风险对食用菌产业的不良影响,建议建立政府、企业、市场互动的食用菌产业灾害救助政策体系;健全农村信贷支撑政策体系;推进食用菌产业保险政策体系,同时完善技术服务、技术支撑、技术保障等相关政策,保障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3.2 建立产业人才队伍培训体系
发挥专家团队作用,开展不同级别、不同层次技术培训和指导。专家对各地区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技术人员再去下一级进行培训。同样,下一级及时地把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向上一级沟通反应,形成技术培训链条。这样既能提高当地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又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解决农户种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3 建立产业技术保障体系
加强选育新品种、拓宽品种种类;集成差异化生产技术,建立标准化、数字化生产模式,完善技术支撑体系,为提高产业风险应急能力储备技术力量;建立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体系[14],保障产业各环节生产安全。
3.4 建立产业品牌体系,搭建网上供销一体化平台[15-16]
提高品牌意识,突出产品优势,促进食用菌产业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积极发挥网上农业和线上农业的平台作用,与实体供销平台有机结合,搭建网上供销一体化平台,支持食用菌企业加大网上销售,大力发展“线上下单、无接触配送”模式[17-18],线上线下有效结合,互补优势、互助协作,把市场做得更细、更准、更全。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严重影响了人民生命安全和正常生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实施严控交通、封闭隔离、设置关卡、延迟复工等严防严控措施,严格控制人员流动。疫情严格防控时间长,对食用菌产业生产经营整个链条带来较大影响。本文通过科学分析,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对辽宁省食用菌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影响,提出减轻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和保障辽宁省食用菌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建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充分发挥产业助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