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
2020-09-04梁芳刘波李卫星周少华袁晓鹏
梁芳,刘波,李卫星,周少华,袁晓鹏
(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 疼痛科,广东 东莞 523900)
0 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常规椎板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是既往一种主要治疗方式,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微创技术得到了普及,现阶段的治疗方式多以微创、无创手术为主。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属于微创手术,其微创优势以及疗效良好使得该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本研究选取4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4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者同意参与研究,签署研究同意书,医院医学伦理会审批通过本次研究。其中,男女比例为1:1,年龄32~78 岁,平均(48.63±2.14)。
纳入标准:(1)患者存在腰痛或是下肢放射痛;(2)经过严格保守治疗6 个月后无效或是病情加重;(3)急性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明确神经根损害;(4)患者存在肌力下降以及皮肤感觉障碍等;(5)经X 线、CT以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后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排除标准:(1)由于滑脱而导致的腰椎不稳、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而导致的马尾神经损害等病例;(2)体质虚弱无法耐受手术。
1.2 方法
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保持俯卧位,于C 型臂X 线机下实施透视操作,并选取旁开中线12~14 cm 位置处实施穿刺,利用浓度为0.5%的利多卡因为患者实施浸润麻醉,将22 C穿刺针插入患者椎间盘,注入1 mL 亚甲蓝以及9 mL碘海醇造影剂混合而成的混合显影液。通过穿刺针将导丝放置发生病变的椎间盘内,沿着导丝为患者插入套管,在硬膜外间隙中放置工作套管。随后将椎间孔镜放置入通道中,用庆大霉素生理盐水进行冲洗,观察患者蜕变蓝染的髓核组织,利用髓核钳去除蓝染椎间盘髓核,使神经根暴露在外,进行止血操作,并对开窗位置处的纤维环进行修补。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前后(术后3 天)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程度评估,患者疼痛严重度与得分呈正比[2]。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手术后患者的VAS 评分低于手术前(P<0.05),见表1。
表1 VAS 评分(±s,分)
表1 VAS 评分(±s,分)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各部分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退行性病变,同时由于受到外力因素的影响,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由破裂处突出至后方或是椎管内,对相邻脊神经根造成刺激,继而引发腰痛、下肢麻木等一系列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会对患者的劳动力造成严重影响,导致患者日常生活以及正常工作受到影响,基于上述情况,需重视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的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治疗方式[3-4]。
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式较多,早期患者大多采用腰背肌功能训练、物理理疗等保守治疗方式,部分患者在保守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少数患者治疗无效,还有部分患者保守治疗有效,但是极易复发,需手术治疗加以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椎间开窗减压术等,但上述手术的创伤性较大,术中出血量大,不利于患者快速康复[5-6]。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属于微创手术,在临床应用中优势颇多,受到国内外医生的广泛关注[7-8]。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通过利用椎间孔内窥镜,患者处于局部麻醉状态下实施手术治疗,能够使患者保持清醒状态避免麻醉风险,不会对椎旁韧带以及肌肉造成破坏,不会影响脊柱稳定性,减少神经根损伤的发生率,除此之外,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手术切口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9-10]。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过程中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不仅疗效显著,患者手术出血量较少,手术切口长度较短,且不会对脊柱稳定结构造成损伤,预后情况良好,有助于促进患者快速康复[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后患者的VAS 评分低于手术前,这提示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应用价值显著。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的疼痛程度有所降低,且腰椎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具有显著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