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根体育组织与社区体育公园协同发展研究

2020-09-04柏,魏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草根共生协同

李 柏,魏 晖

(大连理工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辽宁 大连116024)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运动健身需求、情感交流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社区居民健身途径普遍由个体化向群体化转变,全民健身方兴未艾。国务院连续下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2019年8月)等文件明确指出,支持和培育发展社区体育组织,丰富和完善健身活动体系,重视发挥体育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1-2]。广场舞、跑团、太极拳等形形色色的草根体育组织作为一支新生力量迅速崛起。从民政部发布的《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社会组织网公布的大数据来看,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在数量和速度上都呈现出翻倍增长趋势,由2012年的2.3万增加至2017年的4.8 万,增幅达到104%[3]。当然,草根体育组织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和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和阻力。当休闲运动不断演化成为居民新的生活形态之时,“广场舞扰民”“暴走团占用机动车道”“社区体育场地使用混乱”等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究其根源,在于草根体育组织与公共体育设施发展过程中的决策、内容、管理、执行等环节未能形成协同发展局面,造成一系列社会治理难题。对体育社会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场所的调查显示,排在首位的便是社区体育公园和广场,占比高达54.72%[4],社区体育公园俨然已经成为体育组织活动的有效载体。二者作为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内容,如何协同发展必然关系到全民健身事业的进程和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笔者以共生理论为依托,从协同发展的视角将二者放置于同一系统中思考,剖析草根体育组织与社区体育公园协同发展的共生要素,提出相应发展对策,以期为二者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1 相关概念解读

1.1 共生理论

“共生”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1879年由德国生物学家安通·德贝里提出,他认为共生是一种自组织现象,生物体之间处于生存的需要必须按照某种方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5]。共生理论本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随着各界人士对其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共生理论逐渐延伸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应用于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在社会学意义中“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环境下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强调“协作”“发展”“互惠”“共赢”的核心理念[6]。共生理论认为存在于社会上的任何事物都无法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各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某种特定的关系。共生系统是一个完整而又清晰的组织框架,包含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共生模式4 个要素,各要素之间密切相关且互为作用。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创新转化过程中,共生表现出协同性和合作性两种特性,成为解释社会复杂依存关系的理论基础。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的协同发展实则是通过共生界面的物质、信息、能量传导不断协调草根体育组织、社区体育公园、政府、市场、体育资源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过程。

1.2 草根体育组织

草根体育组织是指那些扎根于社会基层、属于民间自下而上建立、未被现行法律法规所许可,但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民间组织核心特征(非营利性、非政府性)的各类体育组织[7]。草根体育组织的性质和组织管理区别于政府自上而下构建的体育组织,它是由普通群众基于自身兴趣、爱好、情感需求,自治、自建、自主开展生活化体育活动的社会基层组织,反映了社区基层群众最为真实的体育活动需求。草根体育组织作为一种非盈利性的公益性组织,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1.3 社区体育公园

社区体育公园字面意思解读为在社区里建设以体育为特色的运动健身公园。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多领域融合发展背景下,赋予了“社区体育公园”新的内涵和外延。当前业内各界人士并没有统一界定社区体育公园的概念,但是随着社区体育公园健身功能的不断彰显,各地政府及各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阐释。综合相关释义,笔者将社区体育公园界定为以社区及其周围居民为服务对象,在现有社区公园、边角空地的基础上配备一定数量和规模的体育健身设施、社区配套服务,并具有一定的绿化率,以满足辖区居民的健身、休闲、娱乐和邻里交流需求,促进居民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体育健身场所。

2 草根体育组织与社区体育公园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分析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关系的形成包含3 个必要条件:1)共生单元之间至少存在一组质参量兼容,即异质单元之间存在稳定的关联度,同质单元之间存在稳定的同质度或亲近度;2)两个共生单元至少存在一个共生界面,并通过共生界面实现能量、物质、利益交换;3)共生单元间同质度(同类同代)、亲近度(同类异代)、关联度(异类)不小于某一临界值[8]。共生度即共生单元之间质参量变化的关联度,可以理解为一方质参量的变化会引起另一方的质参量变化。社区体育公园这一客体的场地器材规格以及服务建设的质量必然影响到各个草根体育组织开展体育活动的内容和体育参与的积极性,社区体育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调配机制越灵活,资源讯息越丰富,多元草根体育组织才能有序展开各自的活动内容,进而促进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草根体育组织这一主体活动参与度高涨与否,反过来也势必会影响到社区体育公园的整体发展。若是各个草根体育组织体育文化交流活动较少,赛事参与度不高,又会影响到社区体育公园的后期建设,甚至影响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进而形成一种不和谐的全民健身氛围。只有两者协同发展,发挥共生关系正向作用,优化全局发展道路,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此外,随着草根体育组织队伍逐渐壮大,队伍成员的体育需求也会相应发生转变,草根体育组织通过共生界面将体育需求改变这一信息传递给社区体育公园,社区体育公园会根据所接收到的讯息从“量的供给”和“结构优化”两方面合理调整体育资源。双方通过政府、体育活动、体育人才、社交网络等共生界面为纽带交流信息、传递能量,实现资源互换。在此过程中,双方产生的共生新增能量主要表现为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草根体育组织通过赛事活动、交流展示,拉近了群众与组织之间的距离,带动群众参与其中,实现自生组织规模的扩大,组织与组织之间也彼此进行情感交流和资源共享,增强组织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若出现自组织体育需求相互重叠竞合的情况,可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冲突发生。社区体育公园则以体育赛事的举办和健身活动的普及为基点加速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个运动区域的完善,建立公园多元化的调配机制。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作为助力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引擎,其内在性质和基本特征决定彼此质参量是兼容的,且具有稳定的关联度;它们之间的共生是一种异质共生,在实践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资源的供需关系。

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草根体育组织的体育需求变得多元化、专业化,同时激发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但在实践过程中各类草根体育组织、居民在不同活动类型的参与度上受到场地亦或资源限制,进而导致各类不和谐事件的频繁发生。因此,草根体育组织与社区体育公园的共生,不仅指存在、生存,而是指多元草根体育组织之间、系统内各资源要素之间通过信息沟通与交流进行共生优化,避免因信息传递阻碍亦或是能量传递通道不畅造成社会冲突和资源浪费,使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获得新的内涵及功能,彼此依存,协同发展。

3 草根体育组织与社区体育公园协同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3.1 共生单元要素分析

共生单元作为生产能量、交换能量的基本单位,是共生主体之间相互依存、共生发展的基础条件,也为共生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学视角下,共生单元指的是某一区域或城市,亦可指某个群体或事件[9]。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共生系统中,二者既是“共生统一体”,也是“能量生产”的共生单元。

社区体育公园是我国群众体育参与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草根体育组织的活动开展需要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为首要前提,以促进社区居民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社区体育公园则是草根体育组织活动的最佳选择。二者的协同发展既可以使多个草根体育组织拥有固定场所,稳定持续发展,又可以合理配置社区体育公园资源,将二者打造成展示城市精神面貌的“窗口”。目前,草根体育组织与社区体育公园的协同发展状况距离预期效果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孙立海对我国15 个省市、41 个城市的479 个社区自组织调查显示,拥有自己特定活动场地的组织仅占1.88%[10];汪流的调查结果显示:47.9%的自组织成员认为场地器材设施得不到有效保障[11],社区体育公园的供给量显然无法满足当下社区草根体育组织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社区体育公园资源配置供需错位减缓了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的协同发展。在自组织健身群体中,中老年人是主力军,运动需求最大,他们渴望学习太极扇、广场舞、太极拳等缓和性运动,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但社区体育公园大多配备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台以及单双杠、吊环等器材,缺少广场舞、暴走团、太极拳等自组织群体的生存之地,内部资源配置与周围人群的社会属性与内在需求不符,既无法满足草根体育组织亦或是居民的体育需求,又造成了健身设施的闲置现象。近年来,我国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社区居民基于兴趣爱好亦或强健体魄自发形成多种多样的体育组织。这些组织虽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但内部成员流动性较大且教育背景、体育认知水平参差不齐,自我管理性不高;管理方式主要是组织核心成员商讨队内相关事宜,制定活动计划,再下发给组织内部其他成员,缺乏有专业知识背景人员对其进行科学的决策和管理,管理制度也多为不成文的口头约束,既无安全保障,也无规章约束。不同组织之间更是缺乏有效沟通和必要联系,感情基础薄弱,对于社区体育公园的运动区域使用问题时有争执。这些问题都将导致共生主体无序发展而陷入衰落的泥潭。由此可见,草根体育组织与社区体育公园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的能量生产和供给尚有不足。要实现草根体育组织与社区体育公园协同发展,需要提高草根体育组织、社区体育公园等共生单元自身质量,为共生系统源源不断地注入“新活力”。

3.2 共生界面要素分析

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信息传输、物质交流、能量传导的媒介。社会学视角下,共生界面是指共生单元之间接触的方式和机制的总和[12]。在草根体育组织与社区体育公园共生系统中,政府部门、体育人才、赛事活动是二者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换的主通道,担负着物质传输、信息传递、能量传导等众多功能。同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网络也逐渐成为共生单元传输信息、传导能量的重要媒介(图1)。

图1 共生界面Figure 1 Symbiotic interface

政府职能理论认为,政府是社区体育空间的规制主体、社区基层组织的培育主体、社区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前期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体育设施生产着共生统一体相互依存、共生发展所需的能量。但在后期发展过程中,政府对草根体育组织“不鼓励、不干涉、不取代”的态度致使共生单元间鲜有体育讯息、体育人才、体育资源的沟通,缺乏自组织群体和公共资源之间的有效衔接,弱化了社区体育公园的公共服务作用,增加了自组织体育活动开展的盲目性。在众多界面中,赛事活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民健身背景下,由社区居民主导的体育活动、文化表演如火如荼,通过体育赛事的举办和健身活动的普及可以加速城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社区设施的完善。同时,草根体育组织利用体育活动的观赏性和参与性,带动人、凝聚人、感召人,在提高自身活力的同时,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将社区体育公园建设成居民展现自我的平台。在实践过程中,区域的友谊联赛、社区的阳光活动开展得极少,草根体育组织缺少一个真正展现自我、走进群众的舞台,人们也未能充分了解和利用社区体育公园这一邻里交流、健身娱乐的休闲平台。在社区体育公园和草根体育组织的共生系统中,担任能量传导、信息交流媒介角色的可以是“体育人才”。体育人才包括优秀的退役运动员、热爱运动且技能突出的社区居民、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这些体育人才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在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之间传递信息、传导能量。在青岛市棘洪滩街道锦湖社区、上马街道北程社区、红岛街道肖家社区等8 个社区的随访中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落实效果较差,社区体育公园里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老年人要想学习五禽戏、太极拳,只能三两人成队相互摸索。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的组织管理人员多为热心肠的大爷大妈们或者是机关退休人员,没有进行过专业的体育培训和管理课程学习,专业化程度普遍较低,所展现出的组织决策、技术指导和团队管理能力更是难胜其任。共生界面还可以是社交媒体网络平台。一提到社区宣传工作,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展示板、宣传栏、告示等,这样的宣传方式形式单一、宣传效果有限、信息传播速度滞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社区媒体等宣传方式可以革新社区体育公园与自组织发展的新模式,实现社区体育资源共享;但社区宣传的时效性和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社区宣传的重视率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共生理论强调,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有效传导还需建立适当的决策、管理、监督、反馈、宣传机制,机制之间相互关联而又分工明确。近年来,国家采取多项措施致力于居民健康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二者协同发展仍显现出诸多问题。在人民网的《领导留言版》上,多次出现草根体育组织的留言,群众普遍反映小区里的“暴走团”扰乱居民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向有关部门打电话求助,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诿,面对这种情况大家也是束手无策[13]。类似事件在全国各地屡屡上演。在江苏连云港公园发生一起广场舞大妈抢占篮球场事件,双方引发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迫于无奈,管理部门发布公告:声明晚上篮球场供广场舞爱好者使用,这样的结果显然是得不到认可且不公平的[14]。这些事件的发生直接或间接地反应了社区体育公园与草根体育组织共生机制的不足之处。冲突出现之时,政府并无适时、适度的管理条例,没有明确的纠纷调节机制,官方部门之间也缺乏合作联动,只能通过协商暂时性地缓解矛盾,无法从根源上消除这些现象。因此,共生单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物质交流不仅需要类型多样的传导媒介,还需要畅通高效的共生机制共同发挥作用。

3.3 共生环境要素分析

共生环境是除了共生单元以外所有因素的综合,共生环境对共生统一体的作用效果不仅有正向激励,亦有反向阻碍[15]。共生理论认为共生环境的作用和性质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动态变化的。当然,共生各要素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以及共生系统的良性运行也离不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支持。草根体育组织与社区体育公园协同发展的共生环境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图2)。

图2 共生环境Figure 2 Symbiotic environment

在国家大力提倡全民健身发展的背景下,国务院连续颁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多项政策,从宏观上指引了共生主体的发展方向。在政策红利的指引下,很多地区形成了以各级体育社团、单项体育协会、全民健身点等点面结合的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身网络,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大幅增加,“15 min 健身圈”初具规模,社区体育公园逐渐成为群众健身的主场地,活跃在公园的自组织群体也成为吸引群众参加运动的“吸铁石”,激发全民健身热情。在全民健身顶层设计之下,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加大社会体育组织的资金支持、加强全民健身活动的支持力度。经济水平决定着草根体育组织成员的活动参与能力和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程度。经济水平越高,基础设施越完善,公共服务能力越强,草根体育组织的生存环境越优越。截至目前,“十三五”时期国家发改委已累计安排104.5 亿元投入体育公共设施、全民健身中心的建设,切实提高了公共体育设施服务水平,努力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囿于城镇化的不断加快,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自然环境也同样成为草根体育组织与社区体育公园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依据建设用地的自然资源条件,以公园的均衡分布为重要节点,将沿路沿河城市绿地系统地连为一体,创造出舒适而美好的运动空间。与此同时,每个地方都有其历史积淀的文化底蕴、风土人情,拥有区域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项目,草根体育组织与社区体育公园的共生离不开这些地域文化的积淀和发扬,这一区域的文化风俗、人文特色、群众艺术为草根体育组织提供了多样化的项目选择。

诚然,在草根体育组织与社区体育公园的共生系统中,并不完全是正向性环境,囿于共生单元能量供给缺乏,界面传导不畅也可能致使中性或者反向性环境的存在。近年来,由广场舞、暴走团、跑团引发的纠纷与冲突层出不穷,使草根体育组织在舆论场域时常被污名化,被贴上了缺乏规则意识与公共精神、自私自利、不尊重他人利益的标签,这些“标签化的”出现恶化了草根体育组织的生存环境,加剧了人们对草根体育组织的误解。审视40年来社区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全民健身条例》《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政策文件的颁布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有效保障,但不难发现政策文件内容多为宏观层面的条条框框和理论性的指导意见,缺乏切实可操作的方法和具体措施。如在群众体育工作总体推进过程中缺乏细致微观的规范治理性条例,当前我国关于社区体育公园的规范化条例只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条例》《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两部[16]。在“暴走团噪音扰民”事件的治理中,也仅仅只能粗略地依靠《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条例》等文件执行,暂时性地缓解矛盾。政策法规的不健全也说明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的协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3.4 共生模式要素分析

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者是共生主体的关系形式[17]。生物学视角下,共生理论从组织和行为两个维度对其进行划分。以共生组织维度为标准,可划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以共生行为维度为标准,划分为寄生、偏利共生、互惠共生3 种共生模式。基于作用特征分析,点共生和依托共生(寄生),是指共生单元在某一“点”相互影响,彼此间共生关系不稳定;间歇共生和偏利共生是指共生单元间的作用存在“非连续性”,且共生主体间仅有一方获利。显然,这些共生模式不利于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的协同发展(图3)。

图3 共生模式[8]Figure 3 Symbiotic model

社区体育公园给居民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的运动、健身、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场所,草根体育组织在社区体育公园进行的日常锻炼是持续性的,无论是因社区活动结束而造成社区体育公园闲置,还是因场地问题而发生冲突,显然都不利于社区体育公园和草根体育组织的协同发展。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之间不应该仅在某一“点”上发生作用,亦或是仅对一方有利,连续共生、互惠共生才是共生统一体最理想的共生模式。当前实际情况距离二者理想化共生模式的建立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上文提到在全民健身背景下,社区体育公园的场地设施供给、配套服务严重滞后于草根体育组织的发展,草根体育组织由先前的公园转战到其他空地、社区,引发一系列社区空间治理难题。这些冲突背后影射出市场主体的缺位、政府“指导”角色的缺失、社区居委会“代言”功能的缺位、市场“调控”功能的不足。囿于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治理范围广、区域差异大、管理阶层多,面对复杂事物时,仅仅依靠政府“一己之力”已显得力不从心。政府财政帮扶虽然能够维持二者运营,但从长远来看,政府资源存量不足以支撑二者的长期发展,政府单一主体的主导地位与政府外社会主体治理权力表达存在博弈,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无法满足全民健身政策顺利执行,这些问题都不利于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的协同发展[18]。因此,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治理是共生主体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居民的“代言人”,其本质是帮助基层群众表达和满足自身的体育需求和利益诉求,但部分地区政绩色彩严重,存在空架子现象,未及时向政府行政部门表达基层群众最真实的体育需求、最迫切的体育权益,上级部门决策与下级群众意见不对称,造成多元草根体育组织冲突、社区体育公园使用混乱等不和谐局面。如京津冀部分社区为节约成本掩盖草根体育组织的多元化需求和利益诉求等真实信息,出现公园健身路径、区域划分与居民锻炼需求不符,社区器材设施闲置严重等现象。

总体来看,政府机关“一家独揽”的体育管理模式滞后于新时代社区体育的发展。政府在社区体育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使市场、社会组织、群众的作用微乎其微,从而造成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的共生发展停滞不前。

4 草根体育组织与社区体育公园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4.1 优化共生单元,提高能量供给

在共生系统中,共生主体的融合发展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共生单元,更在于共生单元的质量。共生单元质量越高,共生单元所产生的能量越大,共生关系越发密切;否则,即便有再多的共生单元,也难以共生。因此,要实现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的协同发展,提高每个共生单元自身质量、促进共生单元的能量供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社区体育公园作为一项长期的惠民工程,重要性有目共睹,其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宏观来看,社区体育公园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有针对性地探索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社区规划,打造类型多样的体育圈,建立多元化、多方向的场地调配机制。微观来看,社区体育公园作为以满足辖区居民的健身、休闲、娱乐和邻里交流需求、以促进居民身心健康为目的的健身场所,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兴趣爱好、健身目的、年龄等因素,满足不同群体对社区体育公园的多样化需求,使每位参与者各得其所,从而建设更加合理、更加亲民的体育公园[19]。根据不同使用主体,我们可以将体育公园的场地设施划分为多片区域,每片区域配置不同器材。以老年人为主的健身区域应配置蹬力器、太极推手器、上肢牵引器等休闲型器械;以青少年为主的健身区域应配备篮球场、足球场等激烈对抗性的运动设施。对于体育组织,也应使其有充分的自我活动空间,如为“暴走团”设置合理的健身绿道路线、为广场舞划分规模适中的活动区域。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达到公园“使用最优化”的美好愿景。

草根体育组织作为群众体育发展的核心组织形式,其自身建设发展也必然关系到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就草根体育组织而言,应充分利用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导推动和组织自下而上的自我革新,建成组织健全、管理有序的新型社会组织,摒弃先前的粗放式管理,对组织内成员要实行精细化信息管理,进行实名信息认证,建立信息化管理体制。成员通过qq 群、微信群等方式建设“体育活动小团队”,以线上交流为主线,展开丰富的线下活动。既能促进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又能加速组内的信息传递,解决自组织结构散乱的弊端。同时,通过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定期推送体育运动教程、健身小知识、居民锻炼的规范化行为准则,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以文化渗透改变个体认知,潜移默化地引导组内成员形成正确的健身观念。任何群体的稳定发展都无法游离于组织的长期规划和有序管理。囿于草根体育组织的构成复杂,变动因素较多,为了防微杜渐,应该一改往日“口头化”管理作风,队长携成员共同商定,制定和完善书面式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对不规范行为、违纪行为提出明确的惩罚措施。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体育组织应多与社区单位沟通交流,获取社会资源,有效拓展草根体育组织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建设成为框架清晰、管理有序、竞争有素的现代化体育组织。

4.2 丰富共生界面,建立互惠机制

共生理论强调,共生单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有效传导得益于丰富多样的共生媒介。因此,实现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的协同发展应该构建丰富多样的共生界面。

政府作为重要的传导媒介,应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源源不断地生产能量。1)政府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社区体育公园的场地设施,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税收政策、社会捐赠等加大对草根体育组织的扶持力度,并进行必要的信息和管理帮助。对于满足条件的非营利性草根体育组织,政府应适度地降低注册条件,降级到街道、乡镇注册备案,使其获得合法性地位,避免因身份模糊而无法获得制度化资源的供给,降低自身活力[20]。2)政府通过颁布政策、法规条例加快草根体育组织与社区体育公园的发展进程。前期通过政策推动社区体育公园建设,积极引导草根体育组织的发展方向,明确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的发展思路,完善规划制度;后期加大立法力度,拟定个人在公园应遵守的义务和健身行为规范,约束不同群体的社会行为,为共生主体的发展提供法制化保障。3)挖掘优秀的草根体育组织,重点扶持,加大力度打造“精品草根体育组织”和“模范草根体育组织”,以点带面,使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民、更惠民。在赛事活动方面,草根体育组织应联合社区以多层次体育文娱活动为主线。通过邀请专家进行社区体育讲座、邀请优秀教练员进行健身知识讲解等途径,普及健身知识,形成健身理念。同时,定期举办体育项目展演、趣味嘉年华、阳光健身杯等活动,参与者可利用Vlog、微信视频、抖音等方式将活动内容、活动地点上传到自己的账号,既展现了社区的体育文化风采,又吸引了群众参与其中。政府及社区单位也需通过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加大活动的宣传力度,将时事讯息、发展动态等第一时间传递给社区居民,使居民在手机客户端进行互动交流,加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增强社区体育韧性,进而提高对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的认知度,为今后的延展性服务打下基础。在体育人才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一方面将吸收热爱社区活动、有进取心的优秀人才加入到管理队伍;另一方面社区对现有在职人员定期开展科学健身培训会和社区管理交流会,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最终将其打造成为一支“高学识、懂管理、重责任”的体育人才队伍。

共生系统的有效运行不仅需要丰富的共生界面,还需建立畅通高效的共生机制。科学的决策机制是共生主体协同发展的首要前提。政府应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统筹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的发展方向,具体部署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的发展细则,如自然环境监管细则、安全健身监管细则、设施使用细则等,与既有的政策法规形成有效的整合和衔接。同时,通过政府、市场、法律加强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的宏观管理。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是共生主体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为此,各管理部门之间要建立协调合作机制,拟定实用、高效的管理流程,以顶层设计为引领,强化共生主体协同发展的科学管理。1)体育行政部门携环保部门、城管部门共同制定权威性的社区公共空间管理条例,条例中明确界定公共空间的场地使用和居民行为规范,在管理过程中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2)体育行政部门和社区居委会共同形成机动预警小组。根据上文所述,在体育公园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场地争夺、居民争吵等问题,有些细小的矛盾因为管理部门没有及时妥善解决而被激化。为此,预警小组要事先对在体育公园内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进行科学的预判,拟定适宜的规避机制和处理方案。发生的问题若是在预判范围内,便可直接启用预备方案,提高公园的管理效度和管理力度。3)管理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要注重“沟通”与“法律”并用,错误的治理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引发新的冲突。在管理过程中,优先采用沟通调节方式,但对于性质恶劣事件应依法依规严格处理。透明高效的监督反馈机制是共生主体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为避免单一主体的监管缺失,应从体育部门、社区居委会、自组织团体抽调一部分人员组成监管小组,深入了解社区发展现状,制定发展评估标准,主要从公园供给情况、公园管理水平、自组织规范性、群众满意度、社会效益、制度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监管评估,并将结果真实地上报给上级部门,杜绝“面子工程”,对夸大事实、虚假谎报者进行责任追究,上级依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和治理内容。同时,大众群体也可借助网络平台,向上级部门表达自己的体育权益和体育诉求,有利于弥补行政部门线下监管工作的缺位。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共生发展也将在不断反馈和不断改进的良性循环中进一步完善。

4.3 培育共生环境,发挥正向效应

共生环境可对共生主体的发展产生双向引导作用。因此,营造正向性共生环境,有助于促进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协同、有序、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配套协调发展正处于积极的共生环境之中。就经济环境而言,国家统计局发布2019年中国人均GDP 突破10 000 美元。国民生产总值的提升,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稳步加强,我国体育产业规模与投资也逐渐扩大。国家资金投入致使体育公园数目逐年增加,我国公园建设数目近5年由2014年的13 037 个增长至2018年的16 735 个,增幅为28.36%,公园面积由35.24 公顷增长至49.42 公顷,体育产业的经济效应与人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为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环境。就政策环境而言,2016年颁布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社区体育发展作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目标的重要基石,强调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尤其是体育社会组织网络,鼓励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关于印发“十三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通知》中就要求社区体育公园应当承接起服务社区体育工作这一责任,务必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基础投资,提升公共体育设施供给层次。同时,要充分认识社区体育公园对公民健康、城市健康和国家健康的战略意义,基于“可参与、可实施、可持续”的原则,全力推进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和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这一系列战略规划为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协同发展提供了健康的政策环境。

从微观角度看,每一个社区、每一所体育公园,各自的生态环境不尽相同。每一个城市下属的各个社区在响应国家关于“全民健身”的号召后,更应该结合社区地域文化、社区周边环境资源、社区组织特色,打造属于自身特色的协同发展之路。因此相关部门应该以服务草根体育组织与社区体育公园协同发展为目标,通过多种途径、多种举措打造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协同发展的“栖息地”。1)政策的制定应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和社区体育的本质属性出发,立足调研草根体育组织真实需求,统筹协调体育公园转型,制定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和方法。2)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风景、人文历史资源,特别是具有特色的体育项目资源,积极建立符合当地特色的体育公园和培育具有特色的社会体育组织,开展有区域特色的健身展示、文化交流等活动,将全民健身和区域民间特色文化相结合,起到“1+1 >2”的效果。3)社区、组织、群众三者从立法的角度共同拟定合理化的社区发展公约,规制不同群体的权利与义务,提升社区发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营造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发展的正向性环境。

4.4 构建共生模式,促进良性循环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模式类型多种多样,在连续共生、互惠共生关系中,共生主体通过交流合作、资源共享持续而稳定地输出能量,使其形成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共生系统,彼此间的共生关系趋于成熟和稳定。因此,要努力构建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连续共生、互惠共生的共生模式。

囿于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内部构成错综而复杂,单靠政府一元之力难以应对繁杂的体育事务,应建立政府、市场、组织、群众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创新局面[21],任一主体都不能独立于其他主体实现治理目标,都是在与其他3 个主体所缔造的共生大环境中共同发生治理行为[22],在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引导下,着重突出草根体育组织的社会承载职能、市场主体的资本融合功能和社区居民联动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资源禀赋和优势。1)社区居民是使用与维护的直接参与者,是全民健身事业的直接受益者,应激发公民参与社区体育治理的主动性,着重参与公园选址评估、文化特色打造、后期管理运营等,履行好提议和监督职责,积极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作为构建共生模式的基本单元,要充分认识草根体育组织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公益性作用。草根体育组织不但可以协助社区指导群众健身,组织开展体育竞赛,还可以提高承接公共体育服务的能力,改善社区公共服务模式,从而暂时缓解人力资源不足所带来的诸多问题。2)要注重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入多样化的市场管理模式,借市场之手建立专业的社区体育运营体系,加速共生主体间体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社区体育公园的利用率。借鉴广东省汕头市社区体育公园发展模式,政府将社区体育公园内的使用及维护全权承包给经营者,引入专业的体育运营公司,构建“互联网+社区体育公园”模式,推动社区体育公园的市场化运营。公司主要负责日常社区体育公园管理和线上平台的运营和维护,整合相关体育资源,尽可能地保证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草根体育组织负责人可根据活动日程,提前在官网、APP 平台预约时间和活动场地,并派专人管理,运动后可通过后台对社区体育公园内的服务进行评价,不仅有利于解决先前广场舞、暴走团、跑团由于场地纠纷引发的冲突,还可以分析后台数据信息,完善体育设施,升级配套服务,并可以通过数据库了解居民健身活动的热点,定期举办相关活动。3)政府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即在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的运行过程中,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简化繁琐的审批程序,将权力下放到基层,秉承“指导不指挥”“放手不放任”政策,从琐碎的事物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定和中观层面的制度设计,增强组织群众、社会力量的自我造血能力,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产生更多的能量。在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共生系统中,只有政府、市场、组织、群众之间协调互动、共同发挥作用,形成高效能的共生界面,才能使草根体育组织与社区体育公园的连续共生、互惠共生得以实现。

5 结语

草根体育组织与社区体育公园的协同发展不仅是体育学领域的基础课题,也关乎到全民健身事业的总体进程。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促进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协同发展,需要科学的方法指导和科学的理论支撑。共生理论虽是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理论,但它揭示了事物间发展的内在机理和运行规律,为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依据共生理论,可以将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的协同发展看作是一个由政府、市场、自组织、场地设施、体育活动、环境、制度等众多子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的协同发展要求各要素之间持续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一个长远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我们应努力优化草根体育组织和社区体育公园的共生要素,有效挖掘和聚合多方要素实现协同发展,形成多元主体紧密配合、积极参与的治理局面,以期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草根共生协同
王燕清:从草根创业到世界领先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校园“三剑客”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
草根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