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价值观视角下大学生校园贷防范问题研究
2020-09-03张倩金家宝高萌渊薛怡新
张倩 金家宝 高萌渊 薛怡新
摘 要:在当前的社会消费群体中,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消费群体,有自己独有的消费特征,但面对日前复杂的消费市场环境以及各种新兴消费方式的出现,再加之大学生购买能力不足且理性消费观念欠缺,在消费过程中极容易出现不理性的消费行为。他们缺乏危机的防范意识,又不具有独立且稳定的经济来源,与此同时,大学生理性消费观念,基本的法治意识和金融知识的缺失,使得他们成为了“校园贷”的重点关注对象。近年来,校园贷所造成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深入分析并解决校园贷问题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新时代价值观的立场上,对校园贷问题的防范进行研究。
关键词:校园贷;法治;价值观
一、高校大学生“校园贷”的问卷调查状况分析
(1)调查主体状况
本次我们组就陕西某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各占比10.64%、7.45%、22.34%以及59.57%。在对其经济能力调查中,月生活费低于500元的占比为0,处于500ˉ1000元之间的占比21.28%,处于1000-1500元之间的占比54.26%,处于1500元以上的占比24.47%。
(2)对校园贷的了解及途径
在对学生的问卷过程中,我们就其对校园贷的了解进行了调查,其中十分了解的仅占比重的9.57%,59.57%的学生对其有所了解,27.66%的同学仅限于听说过的層面,3.19%的同学对其没有了解;在询问及其对校园贷了解的途径进行调查时,其中70.21%的同学的认知来自于电视新闻,通过手机热搜的方式了解校园贷的学生占比74.47%,41.49%的同学,通过亲戚朋友的讨论获得了解,69.56%的同学通过学校宣传对校园贷有所了解,39.36%的同学,从网页广告上了解到校园贷,通过海报了解的同学占比18.09%。(见图一)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校园贷的认识不够,方式简单片面。
(3)借贷平台使用状况
据统计,高校学生借贷手段主要是花呗、借呗、京东白条,该手段的使用人数占比87.23%,通过校园网贷的学生占比13.83%,17.02%的同学通过信用卡进行借款,11.7%的同学通过其他手段获得贷款,(见图二)在调查过程中,10.64%同学对网贷产品不太了解。在询问其是否会将其贷款行为告知父母或老师时,51.06%的同学选择了不告诉。对于借贷产品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识,13.83%的同学对此十分了解,39.36%同学等到用时才会进行了解,当出了问题才进行了解的同学占比20.21%,不了解的同学占比26.6%。在询问是否认真查看过何贷款合同时,55.32%的同学并没有认真阅读,44.6%班同学认真观看了相关问题。以上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校园带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认识并不足够,缺乏法律保护意识。
(4)借贷款用途及还款方式调查
数据分析表明,大学生借贷款的主要用途包括:饮食娱乐消费占比87.23%,生活用品消费占比78.72%,学习用品消费占比46.81%,日常交际消费占比50%。还款方式主要通过生活费还款,兼职还款、借新款还旧款等方式为主。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校园贷”的成因
1.缺乏经济规划能力和基本金融知识。
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们往往远离父母的监管,因而获得了经济的支配能力,但大学生对经济的规划能力严重欠缺,在大学这个相对自由且松散的环境下,他们将自己的经济任意支配,而不作任何规划,把生活所需的费用,投入到其他领域,如追星,购物、影视等娱乐性的活动中,从而导致生活费用的不足,从而使得校园贷有了趁虚而入的空间。同时,当代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不足,只追求当前欲望的满足,而忽视金融风险所带来的危害,缺乏对危机的长远的认识。
2.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
当代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盲目消费、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十分严重。不考虑自身经济实力,仅仅为满足自身的欲望和虚荣心而大肆消费,而值此时机,校园带打着“低息、分期、手续简单”的宣传口号,涌进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之中,使得他们陷入了校园贷之中,不可自拔。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思想,使得当代大学生忽视自身的实际能力和以此可能造成的后果,奋不顾身的扎入校园贷的泥潭中。
3.资助体系不够健全。
虽然国家为了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提供了无利息的国家助学金贷款,然而,同社会上所提供的各种各样的网贷相比,国家助学金贷款手续复杂,到款时间长,难以满足学生迫切的消费需求,这就使得了校园贷有其生存的空间,与此同时,大学生们对校园贷本身的认识不足,法律意识欠缺,法治意识淡薄,因此很容易落入校园贷的陷阱之中。
4.缺乏有力的市场监管。
校园贷的存在,一方面在于其灵活性和机动性,校园贷往往是单个个体私下放贷,很难对其进行管控,另一方面,国家对校园贷的防控和惩处力度不够,对于校园贷的条约规定和责任的主体不明确,这就造成了网上校园贷市场管理缺乏监督从而使得放贷者甘愿冒着风险从事放贷行为。很多校园贷利用市场监管的缝隙,不断进行违法的网上贷款。
5.校园安全教育的匮乏。
初入校园的大学生们,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十分容易受到外来诱惑的影响,对诱惑没有抵抗能力。同时,部分高校并没有组织有效的校园安全教育活动,学校、社会、家庭对校园贷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对学生的教育和监督不够,致使学生缺乏风险 防范意识和相关的法律知识,因此,大学生在高校中很容易成为校园贷所针对的对象,他们并没有充分的金融知识,对贷款的所承担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并不足够,不能清楚的认识到校园贷的危害。面对校园贷的虚假宣传与诱惑,很容易此类陷入到陷阱之中。
三、大学生校园贷乱象的防范对策
(一)国家层面的防范对策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应当出台相关政策与法规,明确规定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专门法律,对贷款的对象,贷款的率利,贷款的金额数量以及受贷主体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规定,明确违法的法律后果。
2.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明确设立监管部门,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提高违法成本,使其不敢违法。将校园贷纳入到法律监管的范围,剔除掉不符合规范的贷款平台和贷款主体。
3.建立聯动监管机制。国家应将校园贷进行规范化,严格限制高利贷以及其他违法性的贷款,将校园贷平台的注册运行以及发展等过程全程纳入到国家的规范性程序之中,在多个部门中对校园贷进行监管。如在校园贷平台进行注册时,工商部门要严格审查,对该平台的目的、资金、利率等多方面进行核查,严格限制牟取暴利的平台的生存。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金融监管部门,对校园贷平台进行严格的监控,同时校园贷平台贷款的主体为学生,因此,要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加强学校教育等。通过多部门的联合合作,建立健全联动的监管机制,严格整治校园贷混乱状态,形成有序合理的贷款环境。
4.建立健全资助体系。国家要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帮扶,真正做到资助落实于学生,对资助金额以及获助学生名单进行公示,同时由国家出面建设设立紧急帮扶平台,对急需资金的大学生进行免息贷款,从而缩小校园贷平台的生存空间,从根本上限制校园贷。
5.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国家要在全社会建立起社会信用体系,加强社会成员的诚信教育,培育社会诚信意识,促使校园贷平台以及贷款主体从根源上减少欺骗行为。
6.增强网络监管力度。近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为大学生所广泛接触的一个交往媒介,但同时也使得了各种不良信息不断的涌入学生群体,从而使得学生被迫成为了受害者。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利用经济手段、政治手段、法律手段等途径从源头上对不良信息进行遏制,严厉批评校园贷的传播。
(二)学校层面的防范对策
1. 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学校应当积极组织各种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加强学校安全防范,对来往的陌生人进行重点关注。同时向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在全校开展校园贷危害的专题讲座,通过安全教育课堂、主题班会以及设置阅报栏等途径,教育引导大学生自 觉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学生对校园贷欺诈的实质有所认识,从而使得学生不易受到校园贷的欺诈。
2. 健全校园关怀机制。学校应做到以生为本,加强对学生的认识与了解,通过老师以及辅导员等对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进行了解,从而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心理认知。
3.加强家校合作交流。虽然大学生普遍属于成人,有了自己的认知,并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大学生对社会安全的认识确实有所欠缺,容易上当受骗,因此,学校有必要同家长一道,共同承担起为大学生保驾护航的责任,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提高社会防范意识。
(三)大学生层面的防范对策
1.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一般而言,大学生是一个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心比较浓厚的群体,因此他们很容易被各种新奇事物所诱惑,从而形成了不正确的消费观念。然而因为欠缺收入来源,使得他们走向了校园贷的不归之路。因此,应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2.增强安全意识。在面对社会和他人时,首先应当树立一种防范意识,不要听信他人的巧言巧语,做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一定要多学习相关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从而在面对校园贷的欺诈时,能够识破 或是避免落入校园贷的陷阱之中。
参考文献:
[1]吴绪峰,陈冬.大学校园贷的风险及思想政治教育导向[J].经济研究导刊,2020(13):186-189.
[2]乐娟.大学生校园网络借贷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国际公关,2020(04):47-48.
[3]王志新.大学生校园网络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03):87-89.
[4]白云涛,吴昊,刘振涛.高校“校园贷”的成因及风险防控[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03):223.
[5]黄海兰.当前高校“校园贷”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博览,2019(15):97-98.
[6]张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校园贷”防范与有效引导[J].教育现代化,2018,5(52):213-215.
[7]高润芳,陈传革.浅谈“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及其防范措施[J].才智,2017(17):147.
本文指导教师,宋莉,女,陕西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法学。
基金项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大创项目 :新时代价值观视角下大学生校园贷防范问题研究 项目编号:7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