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对大运河文化认同感的研究

2020-09-03胡剑冰肖紫桧牛佳蕊

传媒论坛 2020年17期
关键词:传播策略实践教学大学生

胡剑冰 肖紫桧 牛佳蕊

摘 要: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大学生应当认识到运河文化遗产所包容的历史意义与文化意向,保护并传承好这一生生不息宝贵遗产。然而,大运河文化在我国的传承状况不容乐观。基于此,在调查南京高校大学生对于大运河文化认知现状并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同时,也对大运河文化在高校大学生间的传播提出一些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大运河文化;传播策略;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7-0-02

一、引言

2014年于卡塔尔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此中国大运河开始广泛受到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关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将运河遗产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本文以南京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发布问卷和调查访谈,调查大运河文化在南京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传承现状,結果显示他们对大运河文化的关注度极低,传承意识急需加强。

二、大运河的价值意义

(一)大运河的历史

中国天然河道以东西走向为主,这种横向且封闭的水利环境制约着南北方的交通往来,于是人们设法开凿南北方向的人工河,这便是运河产生的背景。自战国时期吴国为沟通长江与淮河而开凿的邗沟开始到隋朝之间,这一阶时间段开凿的运河被认为是早期运河。如今所说的中国大运河是隋唐运河、京杭大运河与浙东运河的总称。

(二)大运河的文化意义

在技术层面上,大运河人工开挖的特点浓缩了历代官员、水利专家以及大量百姓的心血与智慧,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古代的工程技术。其次,大运河的产生与发展还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制度文化。最后,社会文化方面,大运河打破了南北间的自然阻碍,交流了南北方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大运河一并促进了国内不同区域的文化融合,它使不同区域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运河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创新等特征,而不是排他、封闭与僵化。”[1]在我国封建王朝不断统一的进程中,大运河增强了南北两岸的沟通,弥补了由战争所带来的伤痛,促进了我国民族融合的进程。

三、南京大学生对大运河文化认知的现状

经调查发现,仅有近三分之一(31.2%)的受访者表示知道这一事实,超过三分之二(68.8%)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知道此事。这无疑暴露出公众对大运河的关注度极低的事实,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认知渠道缺失

处于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成为公众认知世界的主要渠道,多数信息都可在网络上搜索获取。新媒体的产生,让公众更倾向于获取短小精悍,能快速吸收理解的网络资源,而非冗长的实体信息资源。而有关与大运河的信息,却大都发布于学术性较强的网站,信息较为复杂。普通公众不会特意去翻阅这类网站。而在如微博、抖音、头条新闻等公众流行的信息获取平台上,关于大运河的消息十分之少,且内容单一。

(二)尚未清晰认知大运河文化价值的历史再创造性

大学生对大运河的不了解,还在于他们并未意识到大运河文化价值的历史再造性。除去历史文化意义,大运河依旧可以通过传承与创新,为当代中国创造价值。对于大运河当代价值的塑造,中央发布了指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中央印发《纲要》,为大运河当代价值的开发提供了指导思想,政策支持,开发方向等。有学者指出,可以“同时从长远角度分析大运河将重塑中国地理格局、加快沿岸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城镇体系变迁、促进南北文化交流,对沿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

四、解决问题的对应思路

(一)改良传播策略

要达到将大运河文化在其周边流域的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传播的目的,新媒体的渠道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可以将这个目标细分成两个主要实现的部分:一是在行为上,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大运河文化的发展。二是在思想上,能够主动地获取关于大运河的相关信息。

大运河文化传播的策略可以采用文化营销。提到营销就首先要确定其受众的选择——以地理区域进行细分,面向大运河周边流域的高校大学生。既然是文化营销传播,已经确认了传播目标的情况下,就要解决“宣传什么”——传播内容,“怎么宣传”——传播渠道与传播形式。传播内容要具有简单且有内涵的特点。简单,是为了能够抓住大学生在巨大信息洪流中的目光。有内涵,则是要求内容不能流于表面,不能为了哗众取宠而曲解文化形象。传播内容作为文化营销中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应该要将目光转向其创新的变化。

要想将精心制作的文化宣传内容,必然要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和别出心裁的方式。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大运河的文化基本上有三类来源,一是社交网络,二是商业宣传,三是教育。社交网络不论从线上还是线下,都是经过身边的亲朋了解。商业宣传则是从一些旅游相关的产品或者是网络中获取。可以说网络新媒体在其间担当的无可替代的角色。但,不难发现信息在网络新媒体中只是单向的输出,这意味着网络中的“热度期” “流量期”一过宣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把单项输出改为交互性宣传,或许局面会有一些改观。有参与度的获取信息,则能提高主动性。

(二)高校实践教学的参与

那么作为大学生和大运河沿域的高校,如何在建构教学设计中贯穿对大运河文化的学习呢?

沿岸高校可以适当地开展关于大运河文化实践教育。这其中关键是高校要挣脱出学分制管理下对于实践教学的目标——创新的桎梏,要让学生们能从统一的教学要求中去寻找自己对于大运河文化认知,而不是为了应付教学要求。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培养有能力,有经验,富有民族文化责任感的教师,是大运河实践教学能顺利进行的保证。

为了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氛围,可以寻求当地的旅游部门和相关企业帮助并合作设计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大运河实践教学基地等。在实践教学,应当与专业学课紧密结合,以专业的理论学课作为基础,促进相关大运河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实践教学的要求不仅是亲身体验,还要求大学生们能运用自己的认知和创造力去发展当代的大运河文化。

四、结语

大运河作为一笔动态的文化遗产,丰富着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文化的具体标识。大运河是文化自信的底气之一,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对当代青年有着精神引领作用。大学生要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为己任,提高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郑民德.大运河与中国历史[J].档案与建设,2019(12):72-73.

[2]孙久文,易淑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中国区域空间格局重塑[J].南京社会科学,2019(01):11-16+33.

作者简介:胡剑冰,女,汉族,福建安溪人。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课题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关于大学生对大运河文化认同感和历史传承感的调研——以江苏高校为研究中心”(项目编号:XZD2019177)的项目成果。

猜你喜欢

传播策略实践教学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