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互联网+”在中职教材中的应用

2020-09-03陈一柳

传媒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互联网

陈一柳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教材的出版形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中职教材出版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职业教育学习,职业教育需要的不只是“纸书”,更需要“纸书”背后所包含的各种资源。本文在分析现今中职教材现状的基础上,研究讨论了如何利用“互联网+”中的一些技术方法,更好地改进中职教材的内容,辅助职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教材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2-0-02

近年来,“互联网+”是最热门的一个概念。那么,什么是“互联网+”呢?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各个行业”,是利用现今的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形态。

“互联网+”的概念是在2015年3月由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在全国两会上正式提出,马化腾希望这种概念的提出能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同年12月,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联合腾讯、阿里巴巴共同发起倡议,成立“中国互联网+联盟”。

从2015年到2016年,“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使得通信、金融、O2O、交通、公共服务等多个重要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互联网+”对于出版业,特别是中职教材的出版又將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一、中职教材的现状

中职教育的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准则”的指导思想,中职教材的内容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

近年来,在中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中职教材的编写及出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以说有了巨大的进步,“项目—任务”化的教材不断推出,它们对于中职教育目标的实现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表象的“项目—任务”式教材

但是,现在的中职教材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有些中职教材形式上是“项目—任务”式的,但其内容从根本来说还是传统教材的编写模式,只是将“章—节”简单地改为了“项目—任务”,本质并没有变,仍然重理论、轻技能,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这类教材以专业基础课为多,例如:“机械制图” “机械基础” “电工基础”一类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如将其编写成“项目—任务”式的教材难度较大。很多作者为了图方便,对内容不进行调整,简单的修改标题,使其从表面上看上去像是“项目—任务”式教材,但实际上仍然是纯理论体系的理论教材。

(二)“操作说明书”式的教材

而另有些教材为了体现“以行动为导向”,又过于偏重于对技能的讲解,而对技能背后涉及的知识点缺完全不进行介绍。教材就像是一本操作说明书,学生能够按照教材的步骤完成任务,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操作。一旦更改了任务初始条件,学生可能会陷入迷茫,发现无从下手。这样的教材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懂一种操作而不懂变通,无法做到“举一反三”,也无法将技能在职场中很好的应用,导致学生难以可持续性发展。

(三)“落伍”的教材

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是需要时间的,为了保证教材的质量,从策划到真正出版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这就导致了很多教材无法适应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某些发展特别快的行业,相关的中职教材在刚出版时就已经“落伍”了。学生永远学习的是被淘汰的技术,对于他们未来入职也非常不利。

二、“互联网+”在中职教材中的作用

那么,应该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庆幸“互联网+”来了,借助强大的互联网功能,中职教材的编写出版也有了发展的新方向。

(一)让中职教材从“2D”走向“3D”

现在中职教材普遍都是“2D”方式,即“纸质教材+配套资源”。纸质教材的篇幅有限,内容必须精炼,不可面面俱到。配套资源是事先做好放在光盘或资源网站上,不能及时更新,无法适应技术的快速发展。例如,中职计算机专业中的专业课——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这个课程的软件版本几乎是两年一次大更新,而由于教材编写的滞后性,很多现在市场上正在发行的中职教材甚至还在使用2008年Adobe公司发行的Adobe Photoshop CS4版本。而在行业中,大部分公司已经用上了Photoshop CS6甚至Photoshop CC等版本,这对于毕业后就进入职场的中职学生来说就显得非常不利。

教材引入“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的数字资源存储在云端供师生调用,再加上微课、慕课,中职教材的形式产生了大变化,教材从“2D”变为了“3D”。教材不再只是不变的纸质图书,而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变化的“活书”,让教材成为了教育与互联网相联系的载体。这些数字资源并不是将各种课件简单的集合在一起,放在文件夹中供老师学生查找;而是根据教材中每个知识点/技能点的内容,将其相关的数字资源以二维码技术、VR技术或是其他形式灵活地呈现在纸质教材相关内容的旁边,使其有机地与教材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另外,云端(网络端)不仅是存放着教材配套资源的资源平台,它还应是一个供学生学习的平台。学生可通过纸质教材与云端的相连,在上面做练习、做笔记、提问题等;老师们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布置或批改作者,组织小组讨论等。这个平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利了教师的教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这个云端平台(暂且称为“云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技术发展、教学改革而随时作出变化,而这些变化并不影响纸质教材的内容。这样,在纸质教材内容的改版不可能很快的情况下,云教材的实时更新也能填补职业教材对于新技术、新软件的学习需要,让教材不那么容易“落伍”。 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对于每个知识点,受限于教材的篇幅,往往只能以一两个简单的例子来讲解。而“+”上了互联网后,利用一个小小的二维码或其他方式,就可以延伸出无数例子、大量的相关知识,模拟的场景,甚至真实现场视频,让教材的内容得到了无限的拓展。

(二)让学习变得“随时随地”

近年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大范围在全世界普及,并随着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及改进,它逐渐开始取代计算机成为人们与互聯网相连的重要工具。传统的中职教学必须依靠课堂、实训室来进行,学生在课上学习,课后如果想要继续学习也必须在相应的实训室才能做到。并且,传统中职教材配套的数字资源也必须使用计算机才能使用,这对于促进中职学生学习是不利的。

“互联网+”带来的“云教材”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任意时候、任意地点,只要智能手机能连上网络(这对于目前覆盖面很大的WIFI网络或是使用流量的移动网络来说并不困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开始学习。只需要扫描纸质教材的相关知识点/技能点,学生就可以实时得到关于该知识点/技能点的所有资源。除了阅读外,云教材还有专门的平台可以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甚至有些专业还可以配套相关的模拟软件,让学生在平台上就可以利用软件模拟技能训练。“云教材”的出现让学生能摆脱课堂和实训室的限制,让学习更加的方便。

三、未来教材的设想

(一)新形态教材的大量出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纸质教材+云教材”将会成为未来中职教材的一个发展方向。一本合格的新形态教材可能不会很“厚”,但其内容必然十分丰富。在纸质教材上所呈现的内容也许只是一些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点/技能点(长时间不变的部分),而“云教材”部分则应包含了与这门课程相关的所有教学内容,如,相关的微课、新规范、行业最新技术,等等。大量的数字资源丰富了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为学生以后的继续教育能起到积极作用。另外,这些数字资源是可以实时更新的,这样,中职教材才能跟上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无纸”教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许以后根本不需要任何纸质教材,我们随身携带的智能设备就能直接与互联网端的“云教材”相连,随时随地学习其中内容,让教材出版跨入另一个纪元。

四、结语

科学发展技术日新月异,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新技术的影子,“互联网+”的内容也将会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地位。作为出版人,在出版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应积极探索传统中职教材出版向“互联网+”中职教材出版的转变,让中职教材跟上教学研究的脚步,为教学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冰.关于推广“互联网+”在中职教育中的思考[J].才智,2018-05-25.

猜你喜欢

互联网+职业教育互联网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