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从秦朝到清朝的共同执政
2020-09-03张念一
张念一
摘 要:所谓共同执政,是指中国的封建王朝中,国家最高权力不是掌握在一个人(通常是皇帝)手里,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分享。这在中国历史上属于少数情况,它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有时起积极作用,有时则起消极作用。
关键词:共同执政;情况;特点;影响
所谓共同执政,是指中国封建王朝中,国家最高权力不是掌握在一个人(通常是皇帝)手里,而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分享。中国古代的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掌握国家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大权,命令被成为圣旨,臣民必须无条件执行,并对臣民有生杀大权。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时期也是一人独裁。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皇位与皇权统一,皇帝掌握最高权力,另一种是皇位与皇权相分离,权力落入另外的一个人手里(这个人称一般称为摄政者,有可能是男性皇亲国戚、皇太后或皇后、权臣或是宦官),皇帝成为傀儡。但也有少数时期,中国处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执政的局面。
一、中国从秦朝到清朝较典型的共同执政的情况
西汉的政体事实上是皇太后(或太皇太后)与皇帝共同掌握最高统治权,这里不是指皇太后垂帘听政(如果是那样就是皇太后一人独掌政权了),而是指在成年皇帝掌握实权的情况下,皇太后有时也可以公开干预朝政。如,汉景帝和窦太后共同执政时期,窦太后召见儒生辕固,叫他读老子的书,辕固却说老子的书,是奴才的书,窦太后勃然大怒,叫他与野猪搏斗,最后汉景帝悄悄塞给他一把好刀,辕固把野猪杀了,才保了一条性命。“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1]窦太后宠爱小儿子梁王,梁王死,窦太后整日哭泣,非常难过而绝食,说帝果杀吾子。汉景帝哀伤害怕,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于是与长公主商议,决定分梁国为五个国家,分别封王的五个儿子为王,而梁王的五个女儿皆食汤沐邑。并奏告窦太后,她这才开心起来,还因此加了一餐。窦太后的孙子刘荣被召到中尉府受审问,郅都责讯甚严,刘荣害怕,请求写信给汉景帝,表示谢罪,郅都却不同意给他书写工具。窦太后堂侄窦婴派人暗中给刘荣送去。刘荣向汉景帝写信罪后,在中尉府自杀。窦太后得知孙子死讯后大怒,深恨郅都执法严苛不肯宽容,准备处置郅都,汉景帝却暗中保护他,将他罢官还乡,随后任命郅都为雁门郡太守,根据实际情况独立处理政事。后来被窦太后得知,立即下令逮捕郅都。汉景帝替郅都辩解,说郅都是忠臣。窦太后却不忘刘荣之死,说临江王难道就不是忠臣吗,在她的干涉下,郅都被杀。总的来说,皇太后并不仅仅像后世那样仅局限于后宫,而是经常干预前朝决策了。其原因一方面是皇帝不再主要依靠自己的兄弟,便将皇太后及其家族成员作为一支重要政治力量来依靠,太后的势力主要是太后的兄弟姐妹,由此也产生了西汉二百年间的外戚干政问题。另一方面是西汉还处在封建社会早期,妇女地位相对还比较高。
东晋的政体事实上是各士族大家与司马氏皇帝共同掌握最高统治权,如王氏家族与晋元帝司马睿,王导、王敦帮助司马睿,艰苦经营,奠定了东晋皇业和琅邪王氏家族的根基,因而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王与马的结合,开启了东晋百年门阀政治的格局。如,“中宗出”[2],乘肩舆,摆全副仪仗,而王敦、王导等人和一些知名人士都跟随,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名人,悄悄观看,见王敦、王导等人竟如此恭敬,都大吃一惊,相继在路边施礼拜迎。[3]后来,王导又继续帮助晋朝皇帝。[4]终东晋一代,王氏、庾氏、恒氏、谢氏等輪流执政,史称“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5]其原因在于东晋时士族制度进入了鼎盛阶段,皇帝必须依靠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所以不得不与各士族大家分享权力,同时各士族大家因为其与皇帝之间和自己相互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也没有哪一家可以完全取东晋王朝的皇位代之。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出现共同执政(即“共天下”)局面比较多的朝代之一。顺治死后初年的四大臣辅政,六年后索尼死,形成鳌拜一人辅政甚至部分侵犯皇权的局面。索尼死后,康熙帝14岁亲政,但很快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权力并不受完全康熙皇帝控制。当时,康熙皇帝经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布库”之戏。1669年,康熙皇帝突然命令这些侍卫进见时将鳌拜逮捕。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皇帝念其功劳,将其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后鳌拜死于禁所。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的爵位,康熙皇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一人当政的阶段。清朝后期的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和恭亲王三人同治局面,直到“甲申易枢”,才变成慈禧太后一人独裁。慈禧太后虽于1861年便开始逐步掌握清朝最高统治权,但其大权独揽并非一步到位,开始时期有慈安太后和恭亲王的制约。慈安太后虽然不像慈禧太后那样热衷干预朝政,但她毕竟是前任皇帝的皇后,这种特殊的地位,在十分注重嫡庶之分的中国封建王朝,其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政治资本,让慈禧太后很难大权独揽。而恭亲王支持的重要性在慈禧太后执政初期地位还不稳固时,也是很难与之彻底决裂的。五年后,随着光绪皇帝亲政,实际又变成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共掌最高权力的局面,直到戊戌政变,再度变为慈禧太后一人独裁,直到其死。光绪皇帝的亲政由酝酿到开始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并且一波多折。光绪皇帝亲政后,慈禧太后并非完全放手,表面在颐和园养老,实际仍控制政局,但亲政时期的光绪皇帝毕竟也直接参与朝政,也不是完全的傀儡皇帝,他一经正式亲政,其作为是慈禧太后始料不及的,尽管慈禧太后仍不断以各种方式箝制着他,然而作为一个亲政的皇帝,他总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与慈禧太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已经不可避免。在光绪皇帝亲执期间,他们进行了一些斗争,最终在戊戌政变中决裂,政变后的慈禧太后再次单独执政。慈禧太后死,死前她决定三岁的宣统皇帝的生父载沣为摄政王,处理朝政,但重大决策要请示隆裕太后。虽然对双方的权力划分只有原则规定,并没有具体划分。但此原则规定已足以形成了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共同执政的局面。此后,双方进行了一些权力博弈。但是,由于慈禧太后死后约3年,清朝灭亡,所以此次共同执政比起其前面的两次共同执政,时间并不长。总之,清朝共同执政的局面出现次数虽多,但都在前期和后期,从康熙皇帝擒鳌拜后到咸丰皇帝死前,历代皇帝基本都独自掌权,并在军机处设立后,将中国的皇权发展到最高峰。
二、中国从秦朝到清朝的共同执政的特点
中国中国历史上的共同执政局面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中国历史上的共同执政局面所占的时间不长。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國家里,共同治理国家占的是少数时间,而一个人大权独揽的情况却永远是那样有根基。中国各朝代从秦朝到清朝有几百位封建帝王,而共同执政次数却很少(具体情况前文已有叙述),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二,明清大部分时期出现“共天下”局面的情况几乎绝迹(除清初和清末的特殊历史时期外)。明清皇权通过废除丞相和设立军机处,进入中国历史上的高峰,其它势力在正常状况下已很难与皇权相对抗。明朝基本没有出现过“共天下”的局面,摄政也只有二次,且都是在皇帝年幼时,到摄政者死后,皇帝成年,皇帝就开始亲政,收回全部权力。虽然,前文曾介绍过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共同执政局面比较多的朝代之一,但均集中在清初和清末的特殊历史时期,但经过初期的动荡后,康熙擒鳌拜后到咸丰死前,历代皇帝基本都大权独揽。至于后期,那时的中国,已进入近代社会,出现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出现异常情况也属正常。
三、中国从秦朝到清朝的共同执政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共同执政局面对历史产生的影响,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有时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如清朝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和恭亲王的三人同治,虽然慈禧太后此人心胸狭窄,将个人的权势放于国家利益之上,但由于慈安太后和恭亲王的制约,使她无法做出特别过分的举动,再者遇事三人共同决定,也容易避免决策中的错误。上述情况也是清末“同光中兴”局面能够产生的原因之一。但1884年后,由于慈禧太后独裁局面的正式形成,权力失去制约,清朝的政治便更加腐败了,清朝的在灭亡也就不可避免了。但有时产生的影响确是消极的,如东晋的士族大家与司马氏皇帝共同执政,由于各方错综复杂的矛盾,导致东晋的数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北方长期四分五裂,战乱频繁,给人民带来深厚灾难。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M].芜湖市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
[2]傅恒.通鉴辑览卷三十一[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48
[3]李昉.太平御览卷第三十[M].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
[4]房玄龄.晋书王导传[M].芜湖市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
[5]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新版)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335-336